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C+選談】百年好萊塢未有之大變局——就這?! Part 1 of 2:乾了這碗老雞湯,來世還做地球人

靈魂急轉彎影評

後COVID-19時代的美國,終於和大洋彼岸一樣,過上了靠互聯網和快遞過活的日子。被這波滔天巨浪拍倒在沙灘上的頭一批犧牲品裡,和飯館、酒吧、健身房一起半截身子入了土的,是傳統院線的殘垣斷壁。

活了70多年的《派拉蒙法案》,在流媒體的一招背刺下宣告了壽終正寢。源自1918西班牙大流感餘波,拆散了趁機抄底的托拉斯的這項判決,大概怎麼也沒想到當年想要保護的對象,在另一場全球大流行之中面臨著更加殘酷的生死存亡危機。

以Nickelodeon廉價娛樂起家的院線生意,在百年後面對的是更加廉價的流媒體。隨著消費模式的加速轉移,影視公司與院線的關係再度變得微妙起來:Block Booking、Double Feature對上Binge-Watching,或許和Broadcasting對vod一樣,不過是一場戰線更加久遠的,觀眾對自主權的爭奪的註腳。

2020年的美國院線,或許有著避開禁令和徹底停業的運氣,但躲不開的是被好萊塢拋棄的結局。屈指可數的院線發行和如火如荼的流媒體戰爭之間,並不僅僅是發行渠道的差別。無論是《紙牌屋》時期吹得神乎其神的「大數據畫像」,還是Netflix類型爛片當道,都在對新一代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進行潛移默化的培育。

好萊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流媒體的第一戰發生在了2020年的聖誕季:Disney+的《靈魂急轉彎》和HBO Max的《神奇女俠1984》。前者是米老鼠《花木蘭》試水後首次投放院線級電影,後者則是華納2021全同步策略的當頭炮。但差強人意的質素,並沒有為大流媒體時代博得太多彩頭。

【概覽——皮克斯的中年危機?】

皮克斯成功的秘訣並不難發現。自《玩具總動員》以來,「大冒險,小道理」足以總結幾乎全部的皮克斯動畫:前者代表敘事技巧,後者則象徵著故事的靈魂。但僅有這兩者,還並不足以讓皮克斯出類拔萃和令人難忘。

對於跳跳燈們而言,皮克斯動畫的spark在於情感聯繫——假借於胡迪與巴斯,假借與毛怪和大眼仔,假借於Wall E和Eva,在觀眾心中投射出了真摯而罕見的共情。而當這一spark缺失的時候,就會出現《汽車總動員2》、《恐龍當家》、《怪獸大學》甚至《1/2的魔法》這種半生不熟和似是而非的尷尬結果。

在缺失精神寄託的時代,將電影廠牌飯圈化並不是什麼不可想象之事,這也可想而知地掩蓋了或顯要或潛在的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玩具總動員》以來的25年裡,自信而又堅實的創造力多發生在2010年之前:李·昂克里奇和《玩具總動員3》為皮克斯的前半生畫上了一個完美的頓號。而此後的皮克斯開始改編童話和folklore(《勇敢傳說》《尋夢總動員》),更開始改編自己。

在數不勝數的續集之後,皮克斯更出現了一個危險的傾向,那就是「高概念」。

儘管「高概念」對皮克斯並不陌生,但「高概念」的有效執行卻是一個大問題:《玩具總動員》並不只是「假如玩具是活的」,《機器人總動員》也不只是「加入機器人會戀愛」。但當「高概念」電影僅有高概念的延申和拓寬,卻沒有得到一個與其相符和深入的故事的話,是無法獲得加成的。

《賽車總動員》僅僅是套皮汽車的人形,《恐龍當家》僅僅是套皮恐龍的簡版《冰川時代》,《1/2的魔法》也僅僅是套皮D&D的人類社會家庭Drama。

就算是以高概念聞名的克里斯托弗·諾蘭,也有《信條》這樣的濕鞋之舉。

而在皮克斯五老之中,彼特·道格特又偏偏是最喜歡把玩高概念的那一個。《頭腦特工隊》是皮克斯出品的最複雜也最割裂的動畫:一方面有著充滿奇趣的構想和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一方面又有著缺乏整體規劃,浮光掠影的流水線情節。

過度傾向於原創世界和原創世界是如何運轉的,往往意味著角色和故事上的棋差一招。《靈魂急轉彎》或許是皮克斯成立以來最具有野心的電影,但這野心卻與「小設計玩出花」的初心相去甚遠。

這一野心,也可以看作是動畫人想要急切出圈的後果。2010年之後,安德魯·斯坦頓去拍了迪士尼史詩級flop《異星戰場》,曾拍出最好的《碟中諜》電影的布拉德·伯德也送出了flop二連《明日世界》,而兩部電影都存在將動畫的節奏和特徵代入真人電影之後的不適應問題。回歸皮克斯之後,《怪獸大學》和之後諸多人類主角電影也都不約而同地調低了動畫特有的誇張水平和表現力——《靈魂急轉彎》尤甚。

動畫形式的偏離,搭上戲力平平的故事,皮克斯在各種dysfunction的隱患下終於也步入了中年。

【製作——貌合神離的微創新】

皮克斯在動畫技術的追求上一直有目共睹,但自《恐龍當家》開始,皮克斯動畫在動畫渲染上的不遺餘力,就有了喧賓奪主的傾向。《恐龍當家》《汽車總動員3》堪比實寫的渲染技術令人瞠目結舌,但並沒有為動畫本身帶來什麼幫助,反而有些分心;而當家IP《玩具總動員4》裡,就鮮有跳戲觀感。

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是否有個恰當且足夠成熟的故事。

皮克斯動畫總是被冠以「哲理」的名頭,但在多數時間裡不過是將複雜生活重新釐清而已——對很多人而言,複雜的設定和看似燒腦實則需要動腦的情節,這已經是讓他們給出too much credit的理由了。這種重新審視生活的能力,始終來自於皮克斯對生活中的小樂趣和大失望的精準領悟,而不是構建前所未見的Fantasy World。《靈魂急轉彎》就並不擅長於此,對Great Before的描繪時常自相矛盾,更無法深入鑽研,只能草草帶過跑步進入重返地球的第二幕。

雖然掛著彼特·道格特的名號,坎普·鮑爾斯才是《靈魂急轉彎》更不可或缺的創作者——就連主角的臉都是照著捏的。設定在紐約布魯克林,卻有著源自新奧爾良的氣質的逐夢演藝圈,坎普·鮑爾斯提供的故事具有非常典型的黑人文化特徵,但同時又非常的,俗套。

"Not Throwin' Away My Shot"的老生常談,在皮克斯這裡俗到了改無可改,究其根源還是與彼特·道格特延續自《頭腦特工隊》的「將形而上有形化」的目標不夠融洽。和類似電影相比,Joe Gardner的整條線完全沒有出彩和特殊之處,而動畫又將一半的run time放在了他的身上。在這一半的時間裡,沒有出現誇張的動畫演出,對Joe生活的探索也毫不令人意外,配角更不令人印象深刻。

甚至在「冒險」部分的所有戲劇衝突,都是基於被用到濫的Body Swap。既不夠大,也不夠新。動畫的形式也沒能為這一老梗提供新的角度和看點。

在皮克斯向人類主角舉手投降的背景之下,這一整段情節就產生了很強的「存在主義危機」:既然同樣的故事已經被無數次證明可以用真人很好地演繹,動畫演出又沒能呈現獨特的視覺體驗,那麼採用動畫演出的必要性在哪裡?

彼特·道格特和坎普·鮑爾斯都沒能給出答案。由於故事穿插於兩個不同世界,《靈魂急轉彎》完全可以,也有充分理由像《樂高大電影》一樣,採用真人出演部分情節,而用動畫演出另一部分。因為將動畫拍成CG特效大片,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動畫的本意。19版《獅子王》不是,也不應該是皮克斯在動畫製作上的追求目標。

【表現——優雅的惰性】

《靈魂急轉彎》在藝術水準上毫無疑問地再次給出了完美的答案。畢加索式的抽象設計,充滿質感的紐約街道,竟然碰撞出了格外和諧而又優雅的火花。這也讓皮克斯在CG動畫領域頭部廠牌的位子上坐得更加穩固。

這也隨之說明了,皮克斯和《靈魂急轉彎》的問題主要是軟性的。Joe和22在地球上遭遇的困難和事件都十分日常,並不需要費太大功夫就能解決,也自然沒有什麼成就感可言——在描寫日常係方面,日本同行們還是有趣得多——Joe在很長時間裡都不是故事的核心,第二幕的煩躁形象和第一幕大相逕庭,理髮師的交心、母親的和解更是有些隨便,Lisa這條感情線更是不了了之。22倒是給予了充分的空間和時間來主動創造弧光,而不像Joe一樣僅在缺乏情緒連貫性的第三幕的最後階段被動等待Epiphany。

對故事核心Spark的語焉不詳,使得《靈魂急轉彎》並不能提供理性層面上的滿足感——對生活的熱情,究竟是來自某樣特定的事物,還是來自(充滿苦難的)生活本身?《靈魂急轉彎》中其他經不起推敲的設定也不在少數。彼特·道格特想通過《靈魂急轉彎》來尋找生命的意義和目的,但並沒有得到合理且一致的推動,最終在Great Before和22自身的諸多干擾項裡變得似是而非起來:是實現夢想嗎?是珍惜所有嗎?是化繁為簡嗎?

畢竟,享受生活只能是這一探索過程的最終結果,而不是答案;跳過答案直接奔到終局,既有對俗套劇本無能為力的成分在,也陷入了創作惰性和自作多情。

這些問題不是彼特·道格特的個人問題,而是皮克斯近期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問題。2010年之後的10年裡,即使在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得主裡,皮克斯的幾部作品也很難說最為出彩:《蜘蛛俠:平行宇宙》《蘭戈》特點鮮明,迪士尼本部更送出了《瘋狂動物城》和《冰雪奇緣》兩部話題和商業雙成功的作品。

即使從面向兒童/家庭的角度而言,皮克斯在《靈魂急轉彎》裡煨的這碗老雞湯也未免太過陳久,最後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是什麼味道。而一幫中年謝頂創作者們以自身經歷寫就的故事和打造的角色形象,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不免無聊——不要說老少咸宜,有幾個小孩真的對一事無成的中年老男人感興趣?

對於一部動畫電影,尤其是迪士尼旗下的動畫電影來說,這很重要——因為要賣玩具。當皮克斯的原創作品,和他的原初觀眾一起走向成人化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告別了利潤豐厚的玩具市場。為什麼在五元老們紛紛開發副業之後,皮克斯要去做《賽車總動員3》《海底總動員2》《超人總動員2》《怪獸大學》《玩具總動員4》?因為可以掙錢。

上映一年之後還能鋪滿美國沃爾瑪的貨架的是胡迪和巴斯,而不是《靈魂急轉彎》中年「slender man」和毒舌肉團團的funko人偶。富有特點的經典角色比Generic的全新形象不知道要高到哪裡去了,這比什麼都更重要。

【總結——失去精神還是調轉航向】

個人化的敘事需求,並不是皮克斯的敘事需求;二者的衝突導致了題材和形式之間的認知失調,也導致了創作目標的偏移。曾經的皮克斯從未放棄孩子,現在的皮克斯卻經常想把青少年以上的年齡段當作主力觀眾,就好像Disney和Disney+的目標用戶從來不知道米老鼠是做什麼起家的一樣。

觀眾會長大成人,但迪士尼和皮克斯始終是最好的合家歡動畫廠牌。動畫並不只是為了孩子(單純的兒童片更不是皮克斯),但不為了孩子而誕生的動畫,最好有足夠的自知之明,而不是在遭到冷遇之後,一味地責怪觀眾不買賬。

彼特·道格特在皮克斯的前兩部作品都是毋庸置疑的Mordern Classic,《頭腦特工隊》也充分發揮了動畫能為敘事帶來的全新可能。但《靈魂急轉彎》離這三部作品都有著不短的距離:更加公式化,情節可預測,也缺乏足夠驚喜,連合家歡這一基本標籤都有些勉強。

在Tik Tok和Influencer的世界裡,迪士尼和皮克斯所選擇的傳教士已經過時了;而那些從小聽到大的信徒們,又何嘗不是記憶和事實不符、一遍又一遍執拗地要跳回地球的Joe Gardner呢。

【相關推薦】

《善地》

《頭腦特工隊》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