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接受生活就是妥協嗎?

靈魂急轉彎影評

在去年12月31日跨年的時候,我有幸觀看了皮克斯的新作《靈魂急轉彎(Soul)》。和大多數其他觀眾朋友一樣,我被這部動畫治癒了,2021年,也要堅定地做一個不參與內捲的開心的小廢物。就在我還準備二刷的時候,發現網上有這麼一種論調,大概就是這部電影不過是給小孩子的心靈雞湯,闡述的人生哲學低級又俗套,幼稚得不得了。

可能是我真的幼稚罷,看到這些人的評論,我生氣了。

《靈魂急轉彎》告訴我們,生而為人不需要遠大的目標與意義,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偉大。幸福的火花不在於獲什麼獎項榮譽,做出什麼豐功偉業,而在於一片香噴噴的披薩,一支緩解壓力的棒棒糖,一陣舒服的微風,一片緩緩落下的葉子。

而有些人卻覺得,動畫不過是在用漂亮的光影聲色忽悠人,感受到幸福有什麼用,那一瞬間的快樂與火花毫無用處,賬單還是得交,房貸還是要還,病痛不會自癒,苦痛還是存在,生活本身還是在無情地蹂躪我們。所謂的「我要好好享受當下的每一分鐘」不過是面對無力的生活用來麻痺自己的讓步與妥協。

他們批判,批判影片最終還是沒有逃出「對生活的忠誠」。

對此,我只想說,不然呢,難道還能去死嗎?既然生活如此沒有意義充滿苦痛,你怎麼還在這裡痛苦地活著敲打著鍵盤呢?

此時,這些人可能會說,我過得不苦痛啊,我祖輩三代奮鬥的後浪生活好得很,我只是客觀討論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是苦痛的這個現實。

那也就是說,那些生活壓力大有房貸有病痛的打工人,就該勇敢地認清現實然後放棄生活嗎?

對於死亡,我是一個非常有發言權的人。我有重要的人放棄了生活,我自身也一度想要放棄生活。自殺的確是一個選項,的確有很多人突破了寫在基因裡的對生的渴望,在生活巨大的壓力下主動選擇走向了往生之地。

但是死亡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選項,這就是我為什麼還在這裡得吧。首先,作為生物,我們的基因裡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寫滿了對生的渴望。其次,一個人的生命並不是孤立的,它充滿著牽絆。因為被糾纏著,就沒那麼容易脫身。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面對生活是一個必選項。我們可能不能主宰自己的出生點、家世、個性,操控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我們至少能決定如何去面對生活。《靈魂急轉彎》討論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方式。

如果不立志當第一,好像也不用那麼捲。如果不選擇強行在一二線城市落腳,高額的房貸和生活成本以及難以承擔的工作壓力好像也不是一個必然。如果不被消費主義綁架拿後浪的吃喝玩樂標準來衡量自己,好像錢也不是那麼不夠花。如果敞開心平和地面對病痛,好像病痛也不是那麼可怕。如果不逼著自己有所成就,好像也不用活的那麼累。

電影裡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間,可能就是男主一番折騰後終於回到現世完成了他心心念念的演奏之時的悵然若失。他那麼嚮往的出人頭地的機會,到手之後也不過如此,沒有興奮也沒有感動。

一直嚮往大海拼命游的魚,不知道自己正身處大海之中。

現代社會,尤其是我國的年輕人們,很多都被困在「一定要有所成就」的牢籠裡。寫這份稿子摸魚的時候,我還看到知乎的一個人問「23歲,一事無成,未來還有希望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生來就被塞進了一條路徑:好好學習,就讀名校,提升學歷。畢業之後,被社會所認可的有意義的路徑也不過幾條,進大廠工作升職加薪,考公考事業編拿鐵飯碗,或者繼續深造入職高校搞研究。幾條路徑擁有交匯在一起的成功衡量體系:年薪,職稱,能否在大城市買房扎根,能否找到條件相當的婚配對象,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在北上廣深財富自由,是否過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但凡中間出了一點差錯,沒有考上大學,沒有上名校,沒有在名校成績前茅,沒有發很多論文,沒有找到工作,沒有穩定正經的工作,沒有找到大廠的工作,沒有業績第一,沒有年薪百萬,沒有工作到退休就被優化掉了,沒有在大城市買房扎根,沒有結婚,結婚對象條件不好,沒有孩子,孩子不優秀,都會被定義為失敗。

就比如我吧,做做翻譯教教日本人中文挺開心的,但去年國慶的時候親戚語重心長地勸我去找一份正式工作,說,你這學歷在家裡呆著可惜了,多對不起你爸啊。

對,我廢物,我失敗,我不孝。

但是我自食其力,活得開心,我能笑著面對生活。

如果想的不這麼開被社會觀念綁架被自己的執念綁架一心想要這個狹隘的成功標準認可自己,那就累咯,那就捲吧。到了211盼985,到了985盼top2,到了top2盼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年薪十萬盼二十萬,二十萬盼五十萬,五十萬盼年薪百萬,年薪百萬盼小目標。買房子不看需求看階層。找對象不談感情,得看條件行不行能不能防止孩子和自己階層滑落,能不能讓自己少奮鬥十年。孩子還沒落地就為他規劃好人生努力堆資源讓他成為人上人。

執念這個東西是很有趣的,很多人聽到這裡可能會說,努力有什麼錯,努力向上怎麼就是執念了?難道像你一樣當廢物就是好的嗎?電影裡面有著重討論執念,被執念所擾的靈魂會迷失自我。影片裡面有展現一個用金屬探測器尋寶的人迷失的瞬間,月風也說他曾經因為俄羅斯方塊一度迷失。也就是哪怕是興趣與愛好,一旦脫離本心變得偏執,不再被興趣與愛驅動,而是被目標所驅動,人也會迷失。努力沒有錯,關鍵是,努力的目標是什麼,是為了取悅自己,還是取悅他人?

影片裡著重刻畫的人是一位對沖基金經理,嘴裡心裡想的都是「做個交易」「做個交易」。他的靈魂解脫之後,在辦公室裡頓悟「我這輩子都在幹什麼」,然後砸完自己電腦砸別人電腦,大聲高呼「生活太美好了」。可能有人會說,他雖然靈魂解脫了,但是工作丟了,以後人生肯定一片慘淡。

但是讓我們來看看,他靈魂解脫之前過的是什麼日子。雖然這個鏡頭很短,但是皮克斯提供了大量的細節。這位對沖基金經理,桌面上有吃了一半的外賣餐食、飲料、提神能量劑和藥品。電腦和桌上的便籤上寫著「截止日期」,「緊急」,「打給誰」和「見誰」。雖然他身著西裝、髮型整潔,但帶著重重的黑眼圈,目光毫無生氣。身為對沖基金經理,他的人生一定是符合社會評價體系的,他是一個光鮮的成功人士。但是,你覺得之前的他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嗎,開心嗎,他的生活有意義嗎?

電影已經暗示了如果他沒有丟掉工作繼續如此以往的結局。就算精神不崩潰,大概率他的身體會因為長久的不規律飲食和高強度工作垮掉。失去能夠承擔高強度工作的健康身體,大概率他會被公司優化掉。就算他不主動放棄這份工作,這份工作也會放棄他。

努力沒有錯,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是值得尊敬的。但關鍵就在於努力追求的,到底是自己能夠享受的更好的生活,還是別人眼裡的「更好的生活」。比如提升學歷,到底是因為自己渴望知識希望提升自己,還是因為文憑能幫助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比如考名校,到底是因為自己嚮往某所學校,喜歡它的價值導向,想要上某個教授的課,還是因為名校更容易幫自己找到工作,說出去更好聽。比如到大廠工作996,到底是因為自己喜歡這家公司,認同它的事業,還是因為它能提供別人羨慕的高薪和加班盒飯。比如努力在某個大城市打拼,到底是因為喜歡喜歡那個城市,還是因為怕回老家或去差一點的城市會被人嘲笑。比如努力找條件更好的對象,985不找211的,到底是因為怕缺乏共同語言感情不好,還是因為怕說出去後掉價。

我覺得電影裡男主想要加入有名的樂團,不是單純為了他的音樂夢想或者他對音樂的愛,而是部分因為只有加入有名的樂團他才會被社會評價體系所認可。在電影裡,他每次彈琴,都會感受到無比的快樂,這才是他選擇音樂這份職業的初衷。不用跟某個大人物一起演奏,成為某個有名樂團的一員,僅僅是音樂這件事,就足以讓他快樂。

卷可以,考名校可以,努力面試跳大廠可以,996加班工作可以,只要真心熱愛,能感受到快樂,都是值得尊敬的。

那同樣,不是名校畢業的,沒有好工作的,回老家的,選擇另類生活方式的,只要熱愛生活,過得開心,也是值得尊敬的。

我一直堅信,努力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但絕不是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變得更好。我一直堅信,真正美好的生活,是由興趣與愛驅動的。

我一直堅信,我們的社會可以容納也需要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堅信,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可以被評斷和定義的。

我一直堅信,只要是自食其力認真生活,熱愛生活的人,無論是在仰望星空追求夢想,還是腳踏實地兢兢業業,哪怕平凡,也都是值得尊敬的。

生活中總有人在評斷,在給他人下定義,在潑冷水,藉電影裡的話來說,他們批評我們,「只是為了掩蓋他自己失敗的夢想帶來的痛苦」。困在社會評價體系裡的人,就是喜歡通過評斷他人來獲得成就感。

那,又關我什麼事兒呢?

這時候非常適合引用的一句俗套無比的話,就是羅曼·羅蘭那句有名的,「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

在這個內捲成風,大家無比焦慮的時代,《靈魂急轉彎》是一首獻給平凡人的歌,告訴我們,平凡的生活可以快樂,哪怕平凡,只要自食其力,認真生活,享受生活,我們就是生活的英雄。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