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不存在的大海
靈魂急轉彎影評打動我的並不是影片完成「seize the day」之說教的整個過程,而是它刻畫的那些「生活的美好瞬間」本身 —— 那麼精緻、自然、栩栩如生,體驗隨著記憶一同被喚醒。誰駐足抬頭長久地欣賞過天空,誰迷戀過被風吹起的衣角,誰曾伸手去接一片又一片秋天的落葉,誰曾貪圖糖的甜味、曾幼稚而不在意地活過,就不會對那些場景感到陌生。
然而片中其實藏著若干彷彿臨深淵之上而立的可怕時刻,細究就會跌入其中,雖很快被沖淡,但我仍在那些時刻出現時感受到了危險:
當22初次來到人間,因食物的香氣和音樂的美妙而喜悅,不再是那個不想降臨人間的厭世者,這一轉變的迅速和契機都是令人惶恐的 —— 倘若「活著的意義究竟為何」答案竟是在此,對於並非不願、但卻無法從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樂的人來說,不啻為一種否認。當除了22以外的人都輕易找到答案,當22也找到一個答案、但這答案於他們卻做不到,他們在這個宇宙觀念中成為了最孤獨的流浪者;
男主在歷經艱險實現了他「生命之意義所在」的音樂夢想後,悸動的心情迅速被日常的倦怠所沖淡。這一時刻幾乎是令人絕望的 —— 它意味著超越生活的東西只是一種幻想,人永遠只會被現實所吞噬。片中引用的大海之中的魚的對話亦傳達了這種絕望:它想感受到大海,但即使它身處大海之中,它也只能感受到水。大海是一種概念,就像人生的「意義」那樣並不存在;它能感受到的永遠只能、只有、只是水本身 —— 庸常瑣屑無奈的生活。生活之外或之上別無他物。
電影對這些潛在之「喪」的處理方式是從價值觀上直接反對,指出另一條光明之路。它用漫長而細緻的鋪墊,完成了「反目標」「反意義」這一聲明。執著於目標者會成為反面形象的遊魂;spark的本質並非意義,而是每一個對生活產生眷戀的瞬間。它的世界觀如此順暢圓滿,人物也得到了溫馨的結局。
但是這樣的世界,能解答某些「孤獨流浪靈魂」的問題嗎?如果不能,就只是一碗雞湯。如果可以,就是童話。
所以它於我 —— 大約是半個童話。
我無限認可那些美好的瞬間帶來的感動,就算在depression之中無法體會到,但當恢復正常之後,它們於我確乎就是活下去的動力所在。可悲在於,我在此之上又往前延伸了一步:試圖從它們當中尋找抵達「意義」的路途。「享受生活的每一刻」,這個電影給出的解答,於我是享樂主義的妥協。去年三月,在經歷了因明白自己的寫作侷限抑鬱復發之後,我最終就是以這樣的答案勸服了自己回歸正常生活:以後從讀小說中獲取樂趣就罷了,別再想要留下些什麼。這部電影傳達的價值,在我看來也是同樣的妥協:要放棄大海的概念,去擁抱水本身。但我不能認同的是它未推進到後一半真相:只要當稍微去想生活為何值得擁抱,就能明白「意義」是無法否認的。那些美的時刻之所以打動人,是因為它們都與美相連。那是出生之前就存在的東西,是「世界再你到來前已規定好的所有你必須崇拜的東西」。希冀自己微不足道的存在本身能通過創造性的活動與之連接,明知無法感受到大海卻不放棄這無望的嘗試去抵達或接近 —— 那才是後一半的真相。
美是轉瞬即逝的。人生中的任何體驗都具有 transient 這一特性。望著天空,它留在眼中的倒影只在當下的視覺,低下頭走開便會不復存在,你也不知那片天空何時就會消逝,也許相似的景象永遠不會再來。年輕時那樣觸動的時刻體會得越多,就會越困惑,究竟是什麼催生了它們而我又能如何不失去它們,不再只是被動地等待感動或奇蹟的降臨。如果我想要的是永恆,是通過抵達「意義」接近永恆,那何錯之有。如果我只想要「遇見風暴激動如大海」才覺不枉此生,那何錯之有?
男主在「頓悟」之後的回憶裡想起他與學生相處那些美好的時刻,但那些時刻的美好並不與他懷才不遇的落寞衝突。他在「夢想」實現後迅速被生活的平庸吞沒,但這份悵然同樣不與他實現了自我的創作成功衝突。徒勞是人類的必然,就像大海的不可感知是魚的命運,可是某些魚別無他路,只能抱著「解脫終有時」的幻想,在日常的沉浮裡努力向光明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