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英雄主義
靈魂急轉彎影評昨天去看完《靈魂急轉彎》以後其實結束的那一刻是有些失望的,比起前作的《尋夢環遊記》的立意新穎,這一部我和同學直當的說這無非是換了一個方式講述了《海上鋼琴師》的故事,但是同樣的主題在不同的情境下的變化和延展實在會適合我這樣缺乏悟性的人,因而就此寫一寫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也無可厚非。我不知道是否是因為米利堅的平權運動的火熱還是說爵士樂本身就傳遞著某種自我表達和無拘無束的特性,近年來看過的好些電影都喜歡借用爵士樂來作為其中的線索。還記得在播客裡聽到有人指責《愛樂之城》一類的電影自我標榜為爵士樂和歌舞片,實則只是借用這一概念,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爵士樂的編曲和歌舞片的表現形式云云,不知道本身作為不受約束而存在的事物在揚名立萬以後反而被人拿來作為某種標準是否也是一種變為惡龍的馴化,或者說某一部分人實在太需要一個恆定的概念和演變的趨勢來幫助他們理解世間百態和獲取內心的某種安全感。
之前在知乎看到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people/lancelu
如果一個人省吃儉用若干年,然後借一大筆錢,去買房子了,大家就覺得這個人是個「過日子」的人。
而如果一個人活在當下,不存錢,甚至借錢去消費,大家就覺得這個人「被消費主義洗了腦」。
先不說那種方式更好更對,你有沒有想過,你最珍貴的資產是什麼?是的銀行存款?是你的房產、車子、股票、證券、黃金、首飾?
特別是經歷了2020年,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最珍貴的資產,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時間。而這個資產,是會折舊的。你20-30歲的時間,和你70-80歲的時間,是一回事兒嗎?有多少事情,是你20-30歲能做,而你70-80歲做不了的?你20-30歲的時候擁有10萬,和你70-80歲擁有10萬(不考慮通脹)的意義是一樣的嗎?
記住,你的生命會折舊,你的青春會折舊,你的時間會折舊。
故事的轉折點大概是男主在二分音符咖啡館的那場爵士音樂演出以後,從酣暢淋漓的現場走出來揮別同伴和親友後所說的那句我終於實現了我畢生夢寐以求的目標,可是接下來我該去做什麼呢?樂隊的老大告訴他接下來是練習,排練,準備下一場演出。他說歷經千辛萬苦去實現了這個目標,為什麼自己感覺好像沒有想象中那麼激動。老大笑了一下和他講了一個故事,小魚和大魚說自己以後一定要生活在大海裡,大魚和它說你現在就已經生活在大海裡了呀,可是小魚說,哪裡有海,我只是生活在水裡啊。
這個場景在我眼裡與《海上鋼琴師》堪稱是同一個主題的兩面的表現,前者是在窮盡一生的追逐過程中,鼓起勇氣,說服了一直反對自己的家庭長輩,得到了來之不易的人生機會,卻在得到以後悵然若失;後者是在眾人的鼓動和那個現實世界的傳說的吸引下,鼓起勇氣,走下了此生從未走下的夾板,卻在目睹了紐約的一切後毅然轉身。在電影的最後我一直在想象當高納從咖啡館出來的那一刻與夾板上的1900互相遙望的時候是否能夠從對方眼中看到萬千問題的相同答案。
我們總在追逐,豔羨或者惆悵於那些日度月度季度年度to do list上的打勾或者劃線,甚至將這樣誇父逐日的自我犧牲的感動奉為圭臬。我們講究效率,講究客戶導向,講究只問結果,講究我們在龐大的運轉的社會和商業機器裡做好螺絲釘的本職工作,可是這頭龐然大物的興起與倒塌卻和其中的大多數人並無關聯,可笑的是我們不自覺的把這樣的價值觀複述到自己的生活當中(可能這就是賽博朋克),忘了在自己的生活中我們可以不只是一個螺絲釘。單一的價值觀的評價體系就像是超越到了整個社會層面的傳銷和洗腦,代代相傳並且引以為豪,甚至在知乎上看到了諸如「孩子,我寧願欠你一個快樂的少年,也不願看到你卑微的成年」(喜提沒有快樂的少年和卑微的成年兩項成就)的話題。我不知道真正的英雄主義是否是千帆過盡仍然熱愛生活,但失敗主義裡竭盡全力卻不為成為自己應該能夠算作教科書般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