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心靈毒雞湯:不一寧要有目標,活著就很好
靈魂急轉彎影評電影《靈魂急轉彎》結束的那一刻,放映廳裡燈光亮起,人們還在原座位上坐著沒動,沒有人在刷手機,像是在聽片尾的歌曲,又像是還在回味剛剛銀幕上呈現的那一切。
女兒剛過了12歲生日,我問她:看懂了沒有,這個電影在告訴我們什麼?她回答:看懂了。不一定要有什麼目標,活著就很好。
刷了下豆瓣電影裡的評論,有少部分人說看不懂。我認為,12歲的女兒看懂了。
1 成為一個地球人,
並非一定要有目的
在豆瓣電影討論區裡,有人發帖說:這部電影是致鬱的,看了以後愈發覺得自己就像一開始的22號——對什麼都無感、厭世、冷漠,看完後也沒有覺得好過一
22號更像是這部電影的主角,這位連哥白尼、林肯、特蕾莎修女、拳王阿里、榮格等一眾大牌導師都勸不動的小靈魂,怎麼也不肯投胎去地球,簡直是心靈學院裡最令工作人員傑瑞們頭疼的「千年釘子戶」。
心靈學院被設置成生死之外的第三空間,也像是一個驛站,每一個靈魂投胎地球前要在這個找到自己的個性和樂趣,否則是不完整的,拿不到去往人間的通行證。這種設計也算說得過去:原來人間也是有門檻的,不是隨便想來就來。
22號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生命的spark,「關天地球的的所有一切我都知道了,我不想跟它扯上任何關係」,TA厭倦人世的一切,甚至是痛恨,簡直可以說是喪到家了。也是在這一點上,TA引起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共鳴。
所以,22號對一個什麼都不如意還一心想要回地球的loser產生了一點點好奇:究竟人間有什麼值得留戀?極其偶然地TA在墜落過程中還魂到了喬伊的身體裡,而一同「下凡」的喬伊則陰差陽錯附身於一隻貓,開始了一段交換人生式的歷險
在大都市紐約,22號第一次嚐到了比薩的滋味、在理髮店裡當導師侃暈了一眾人、隨便一通喪氣話竟然讓想放棄吹長號的學生改了主意、和喬伊的媽媽過招嚐到了說出真實想法表達自我的快意,感受地鐵口的風將整個人吹到飄起的簡單快樂、聽到骯髒、不友好、人人表情壓抑的地鐵裡還有人唱著那麼動聽的歌,以及突然發現,金秋隨風旋轉著飄落的槭樹果翅,竟是那麼美好……
TA這才發現:或許我的spark是看看天空,或者走路……心靈學院的輔導員傑瑞說:我們並不為人生設定目的。看來投胎地球的門檻並非一定要愛好什麼、成就什麼,只要對生活有那麼一點點熱情,對那個世界有一點點好奇,就夠了。
這一點也許是反成功學的毒雞湯:你不用是什麼人,只要是自己就好;未必非要找到什麼生命的火花,活著就好。
2追求夢想,
也別忘了平凡細微的生活
喬伊則是和22號完全相反的人物——一個也千年不願生,一個是一刻也不想死,兩個「極端」碰撞出了一段關於生命spark的註解
喬伊有自己的夢想,而且孜孜以求,就連當上個有勞保有退休金的正式教師,也不能完全打動他。突然而至的機會,卻和死亡幾乎同時抵達,讓他不能接受,所以有了後邊一連串的墜落與攀爬,他一心要回到人間去體驗夢想成真的滋味。
喬伊無疑是積極的、向上的,甚至可以說是激進的,可是當他在最後終於登上知名的爵士樂舞台,受到眾人的追捧與讚揚時,卻有一種「夢想實現也不過如此」的恍然大悟——似乎也沒有改變什麼,明天還要重複一樣的事情。
這讓我想起30多年前夏天的一個午後,郵遞員送來一封信,裡面裝的竟然是入學通知書,而且是重點大學、是在我考了3次之後(當年高中2年制)。那是我人生最初的夢想實現的一刻。打開信封的瞬間當然是興奮的,但並沒有歡呼跳躍,沒有淚流滿面。反而很快平靜下來,甚至有一點點從高處跌落的空虛。
我在想為什麼會那樣,或許是過程太過殘酷:每天在給自己打雞血和懷疑未來、懼怕失敗的心情裡糾結著,又太過忘我,只是在死讀書、拼命刷題。那近一年的生活就是單線的,雖然整體上激昂向上,卻也失之單調乏味。如果再過一次,恐怕鮮有人會樂意。
拼了老命地攀上高峰,發現山外有山,或者說高處也可能乏善可陳?回頭再望時,發現錯過了一路的風景。那麼電影又要毒雞湯地告訴我們其實不必太過努力,不必太過在意結果?似乎又不是。
有一段情節,讓電影院裡很多人淚目:喬伊從口袋裡拿出22號收藏的吃剩的比薩、一個棒棒糖,一塊百吉餅,一片槭樹果翅,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物件一一擺在鋼琴上,一段美妙的樂曲流出,從他的指尖,到人們的心裡。
他回憶起人生中的日常——父親教他彈鋼琴、他踩著單車在街上馭風而行、給學生上課時寫黑板、大海的浪花親吻著赤裸的雙腳、母親與他的相擁、煙花閃耀的布魯克林大橋,鏡頭又飛快從紐約拉升到太空,俯瞰地球。
那時的感覺,應該是「人間值得」吧?這人間,就是由一片美味比薩、一片秋天的落葉、一個親人的擁抱等種種細碎的體驗構成的日常,充滿煙火氣,平凡卻也親切。
3 用不著去看大海,
因為你就在海裡
實現了夢想的人有一點失落,沒有生命的火花也可以投胎為人,《靈魂急轉彎》明明是在藉著生死談人生,可是為什麼這樣的人生觀卻有一點不一樣、卻又那麼打動人心?
因為我們的所有勵志話語體系裡,都要人們為夢想去奮鬥、讓人們去成功,讓人們追趕、競爭、去獲勝。就像有一位學者說過的一句:我們的教育裡從來沒有一種失敗學。然而我們都知道,並非人人都能成功,失敗是時時存在的,需要坦然去接受的。
或許電影就是要告訴我們,要在日常中發現人生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夢想實現、是成功、是要成為一個大家……
喬伊常去的理髮店那位髮型師,他從海軍退役的夢想是去當獸醫,結果為生活所迫成了一個理髮師。他失望嗎?並沒有。能夠創造一個全新的髮型、和各色的顧客交朋友談人生,也能讓他找到樂趣。周國平說過: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個人一生的確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麼緊張匆忙了。但是,也正因為明白了這一點,就可以不抱野心,只為自己高興而好好做成幾件事了。
又或者,存在本身就是意義,人生不必非得有意義。
一棵樹並不羨慕一株玫瑰,一隻狗啃著骨頭或追著自己的尾巴就很滿足。孩子從來不思考,他們自在而安然,循著本能,和自然的法則。
許添盛在《每個孩子都知道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一文裡說: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任何外在的標準,什麼名次、競爭都不能剝奪他的價值。孩子活在自信中,住在自己的能量裡,每天醒來都是歡欣鼓舞的。
成年人或許可以藉助觀察一個幼兒,向他們學到那種活在當下的存在感。那麼,我們會對生而為人、而不是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感到欣慰與滿足。
電影的最後,女音樂家以」小魚說我想去看大海,大魚說你現在就在海裡"的故事,啟發夢想成真後有一點失落的喬伊。關於明天會怎樣,喬伊說:I'm not sure,but I know that I'm going to live every minute of it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治癒系老爸
寫日常小事,寫內心瑣碎感受,寫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卻如此貼切的東西,是我唯一能賦予熱忱和優雅的文學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