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靈與肉的爵士之旅
靈魂急轉彎影評一 「靈魂的回憶」
人的天賦和意義由什麼規定、「我從哪兒來」等問題,有人會在道路上途徑它們。柏拉圖回答是這樣:理念世界是高於現實世界的,現實世界不過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天才、秉賦也是人而有之,人們來到世上本質上是去找回曾經的靈魂。正如電影《Soul》裡,人們要去追尋自己與生具來的靈魂火花,進入一種「心流」狀態,實現生命先驗的意義。
生命的意義先於生命而被固定,這樣的觀念在現代早已被質疑,有了其他的學派。或許,存在先於本質,才符合生命本無常的特點。
電影裡這兩種觀點先後並存。前者是整個電影世界觀的基石,後者是對這個靈肉對立「世界」(或者說觀念)的反叛。
二 成功與失敗
宇宙的程序員Jerry會給予初生的靈魂們一些基本出廠設置,人格特徵彷彿就是理所應當「born with」。這些靈魂在「生之來處」(生命學院)裡沒有屬於肉體的感覺,正如預告片裡選的搞笑片段:沒有人世間的色香味觸法,事物是一種五彩斑斕的藍(?),披薩沒有任何味道香氣(吃了就……出來),被打沒有感覺……在生命學院裡,小靈魂們被死後的偉大靈魂導師啟迪,獲得「火花」後,便能獲得去往地球的「通行證」。這個「火花」就是靈魂所選擇的天賦與熱忱。
大多數靈魂在生命學院都能順利地拿到「通行證」。然而,我們的小22偏偏對這些意義和「大道理」嗤之以鼻,沒有「火花」,也沒有通行證。在錯誤進入男主身體、體驗生命之前,22在生命學院從沒感到去往地球有任何意思。一個個被指派給她的名人導師,在她身上感到了失敗。有的導師甚至被她扯下了「遮羞布」,被她氣得出離憤怒。
我想,22不是沒有嘗試過尋找和努力,但世間存在的已有道路、答案和諸多的可能性(生命學院裡有的),她的本心不喜歡。她與三個「東方神秘主義」傾向的「靈修海盜」一起在「心流空間」裡打撈靈魂,也是想去一探「火花」的究竟吧。
心流的狀態確實美妙。人們沉浸在各自領域,心無旁騖,真個人都發光起來。對於天才的敘事,無不如此。但在「心流」的世界裡,有不少靈魂墜到了荒漠中,變成懷抱「執念」、消失靈魂光彩的無臉怪(無自身形體的怪物)。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向來是人們對於天賦異稟之人的偏見。忘我的背後,怎麼會少得了對自我苛刻、重複練習的執著呢?(扯遠了)
成功是對生命意義的直接肯定,嚮往功成名就也是人性使然。成功人士也自然成為了人們擁躉的成功之路的導師。導師們流行談個人勤奮、談天賦,卻少談家庭、社會與時代對他們的支持與犧牲。成功者書寫勝利,也多去記錄自己的高光記憶,也更有力量去書寫失敗者的,對沒有機會去成功的人傷害也多了些許。電影中,導師們對於22真實感覺的否定,並未隨著這個孩子的嬉皮笑臉而消散。22把這些否定一點點壓抑到靈魂最深處,在男主的最後一次批評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風暴中。
三 種子和棒棒糖
電影情節最高處,男主衝進風暴,用22在地球上珍藏的種子終結了22心中的「否定怪」。
有種觀點,認為生命是一份禮物,是品嚐一次甜甜圈的機會;成功或是代表意義的火花,才不是生命的意義。如同電影,死亡與終點給了男主一次啟示:珍惜自己擁有的、打開自己去了解別人、活出爵士精神……是22收集的披薩餅、給街頭音樂人的半個麵包、理髮店的糖果和媽媽的線團,讓男主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對22而言,對自然生命的熱愛、隨機灑脫地活著,才是22生命的熱情。他們成全了彼此。
在和22一起重新觀察自己的地球生活前,男主只欣羨爵士樂手的成就,卻差了那麼一點點對爵士樂的開悟。電影想去強調的是這個。我想男主應該不是不明白爵士精神,初次被酒吧樂手所吸引他是有感知的。黑人沒有政治經濟上的主導地位,但黑人各種文化卻如此有魅力,這種力量是男主的父親想傳承給男主的吧。
在電影裡,我又喜歡上了一個爵士樂手,就是學校樂團裡吹號的亞裔姑娘,她和Carrie、《辛普森一家》中的Lisa、安和隆與《La La Land》裡的高司令等都是精彩的人物呀。
雖然,男主實現了音樂夢想,但生活還是一如往常。
或許,生命本該追尋的也不是快樂,而是踏實活著的平靜。
四 給99%的人
經歷了男主喬和小靈魂22的折騰,Jerry說自己(的靈魂)也有了啟發。(不過,我懷疑它本來就知道,因為Jerry同位變體在男主面前抱怨導師們的「沒意思」。
電影院亮燈前,身旁的一個陌生人說:「(這不就是讓我們)躺平嘛。」
是啊,電影只是生活中諸多煩惱的「止痛藥」之一,而不是解決辦法。所以說電影只完成了對少數人的反叛,救贖觀眾不是商業電影的任務。電影屏幕所屏蔽的空白與記憶,則需要觀眾共同參與,來完成互動重構。
能夠明白自己喜歡做什麼並有條件去追尋,無疑是少數人的幸運。原本,我們理想的教育想培養多元智能、多方面素質的人,我們理想的社會也給予每個人自由、充分發揮各自創造力的機會。而現在,人們的生活狀態似乎仍然在「異化」。身邊人,大家都自嘲為「打工人」和「工具人」。工作上,大家也都不是那種實現意義的狀態,除非有幸做到了行業的1%。這種現象多是在職場上和行業競爭上,現在連學校裡也是如此。
作為合格的「工具」,當然少一些與「工具無關」的想法才好,少一些與「本職無關」、無法為本職服務或是添光的愛好才好。
有時,我覺得也可以感謝感謝在這場遊戲裡不願意奮鬥的人,這些人讓他們所在的團體沒那麼緊張。鬆弛、閒暇,也是一種獨特的力量。活著若不能搖滾、朋克一些,那麼爵士一點也挺好。
電影本身也不是在說道理。可能就是乃萬的:就像是一場夢。
「神秘」的東方文化也沒那麼神秘,只是尚未發現與了解的真理和智慧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