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感謝,將我從的噩夢裡拯救出來
靈魂急轉彎影評
在剛過去的2020年末,看到《靈魂急轉彎》這麼一部電影,無疑是對這一整年甚至很多人前半生的安慰,甚至救贖。
記得剛在影院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隔壁座的女孩對同行的男孩感慨皮克斯的牛逼,並順帶著說《尋夢環遊記》多好看。這位女孩的前半句我是非常贊同的,但後半句就勾起了我看《Coco》時陷入的噩夢裡。
首先不可否認《Coco》的優秀,客觀講它是一部好電影,12.3億的票房和9.1的豆瓣評分都佐證了其市場性和觀眾喜愛度,但它給部分人的感覺是不舒服的。試想在《Coco》影片的世界觀裡,如果你不想結婚、結婚想丁克、無法生育,或者你屬於性少數群體,除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大眾熟知崇拜的「偶像」,那麼你大概率在死亡之後必定會經歷徹底的死亡——沒有香火上貢,被人秒速遺忘。
對這部分人來說,這也太心酸了,都已經死一次了,還要再被拿出來鞭屍再死一次,活著本來就難,死了也不讓人好過。但《Soul》不一樣,它適用於每一個人。
《Soul》的主人公是一個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的黑人爵士樂老師Joe,在堅持自己爵士樂的夢想和有醫保的穩定體制工作之間走鋼絲索。就在他憑藉忘我之境的鋼琴獨奏終於得到一次參與爵士樂團演奏的機會時,意外接踵而至——人生終於有所起色的Joe一腳踩進下水道,摔死了。
其實這個故事很容易講得很俗套,但皮克斯不愧是你皮,沒有將故事推向愛拯救一切達成自我實現然後圓滿結局,而是從Joe意外死亡開始,帶你探索人生的意義。
說實話,人生的意義,聽起來就很虛,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呢?我一直認為生命本身不存在意義,因為叩問意義這件事,太容易讓人陷入一個無限塌縮的黑洞,只有承認其無意義才會過得輕鬆一點。所以電影裡的Joe在死後奮力掙脫通往生之彼岸,跌入生之來處,藉假導師的身份參觀自己一生,所見都是微不足道甚至是失敗的時刻,喃喃道「my life is meaningless」,才那麼真實且戳人。
但無意義就不配活著嗎?無意義的話,為什麼要活著?這就是22幾千年來,經歷過特蕾莎等名人靈魂導師之後一直不想去地球當人的原因。
對於這個問題,皮克斯沒有流於俗套給生命硬上價值,而是用一片飄落的樹葉、一角澄澈的天空、一絲溫暖的微風、一塊街角小賣店的披薩、人與人之間真摯簡單的連接,這些日常所見所感的微小物事,來詮釋「spark」這個詞。
是啊,活著很難,太多人擠在同一條賽道捲來捲去,不斷有人告訴你要找到自己的夢想自己的目標,反而磨損了生命本身的愉悅和快樂。忘我和執念只在一念之間,太多飽受折磨的靈魂迷失在追逐某個「purpose」上,反而忘記了那些生命誕生最初時,看到一朵花的欣喜。
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裡說,「一個民族,千百萬人裡面才出一個天才;人世間數百萬個閒暇的小時流逝過去,方始出現一個真正的歷史性時刻,人類星光璀璨的時辰。」
年少無知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自己是那個天才,世界會因為我們而發生本質的改變。但在被生活一次次無情鎚過之後,才發現,不說天才,我們甚至連人才都算不上,還有一些根本連做人都不會,而世界更不會因為我們的存在因素變得更好或者更壞。承認自己的無意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持續的無意義中能一直找到活著的「spark」,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平凡如Joe,其實在生活的過程中,或多或少也遺忘了「spark」,他面對母親只會逃避,去理髮店理髮也不會想要去了解對方的生活,支撐他活著的動力,是那個「purpose」。
但在「purpose」實現之後呢?以前那麼執著地想看見大海,當看到大海之後,發現大海只是大海而已。然後呢?夢想實現了,然後呢?落寞回家的Joe從兜裏掏出22留下了的半個麵包圈,一塊披薩,一片落葉,通過22看見的天空又看到自己小時候騎自行車時看到的天空,那才是生命最初、最簡單、也最被忽視的火花。
但如果不是Joe對生的執念,會撕破屏障進入自己本不應該去的生之來處嗎?走過那條通往生之彼岸的通道,生之彼岸處是什麼?皮克斯並沒有給我們答案。或許生之彼岸連接生之來處,所有逝去的靈魂進入下一輪因果循環;或許靈魂去往更高維的空間成為畢加索式的抽象物體,無從得知。這也是《Soul》區別於《Coco》的地方,它沒有過多呈現一個瑰麗的死後世界,而是聚焦「生」本身。
「生之彼岸」、「生之來處」,生命本身,都是「生」。沒有哪部電影像《Soul》一樣,用90分鐘的時間,討論一個簡單又複雜的哲學問題。也沒有哪部電影像《Soul》一樣,告訴我們平凡也沒關係,普通也沒關係,一事無成也沒關係,沒有夢想只想躺平也沒關係,活著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影片最後22借Joe的身體找到了觸發生命的「spark」,拿到了地球通行證,去往地球投胎做人,但我想,做人這件事,一次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