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有夢想,沒問題;沒夢想,沒關係
靈魂急轉彎影評
2021年的第一天,去看了《靈魂急轉彎》,用這樣一部充滿靈性的電影開啟新的一年,真是再好不過。
電影很好看,影評卻很難寫,因為其中涉及的話題宏大又深刻,情節錯綜複雜,細節也非常豐富。但鑑於今年努力要培養的一個能力是「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想法」,我還是咬咬牙,決定逼自己一下。
藝術作品的魅力在於,它們提供了無限開放的空間供人們去解讀。這部電影給我的啟發不僅僅在於它最想傳達的核心思想——「珍惜和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更讓我深度思考了我們與自己、與這個世界、與彼此的關係。
在我看來,「主角」並不僅僅是喬伊與22,而是其中出現的每個人——他們彼此之間的碰撞構成了這場精彩絕倫的「靈魂急轉彎」。
Part 1. 三類人的碰撞與成長:
第一類人:以喬伊為代表,為熱愛之事而投入——他們的生命因熱愛而富有意義,並以此吸引和啟發別人。
第二類人:以媽媽和理髮師為代表,為別人的需要而投入——他們提供別人需要的服務,並默默付出關心與照顧。
第三類人:以22為代表,為生命中的幸福時刻而投入——他們沒有目的,沒有束縛,只是單純地享受生命。
這三類人有著不盡相同的價值觀,因此在面對彼此的時候,難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衡量其他人。於是碰撞與衝突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第一問:追尋熱愛 vs 尋求安穩?
對於以媽媽為代表的第二類人來說,被社會認可和需要能夠給他們安全感和滿足感。因此喬伊的媽媽一再向他強調「獲得一份被社會需要的穩定工作」的重要性。
在沒有獲得社會認可前,第一類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一事無成」,但是這類人就是有承擔這種結果的勇氣——正如喬伊試圖讓媽媽明白:「鋼琴不是我的夢想,它是我的生命,沒有它,我的生活毫無意義。」他的存在,就是為了「表達自我」。
這無所謂對錯,只是個人選擇。只要能夠坦然接受自己選擇所帶來的結果,那麼如何度過自己的人生,便無需他人評說。畢竟,「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同樣地,人各有其樂,我們最基本的善意,是不評判、不論斷、不強求。
要揮灑生命的熱情,要麼做自己熱愛的事,要麼熱愛自己所做的事。理髮師無疑是後者,他也讓我們看到:快樂與否,與「夢想」是否實現無關。
這也悄然為接下來的問題做好了鋪墊:喬伊所追尋的,是熱愛,還是執著?
第二問:熱愛 vs 執著?
在去找月之風換回身體的路途中,化身為貓的喬伊一邊對22吐槽地鐵,一邊憧憬著這次演出會改變一切。
但當演出結束,生活似乎並沒有像他期待的那樣發生巨大的變化、所有的問題都迎刃而解。喬伊對此不免有些失望和困惑。
通透的多西亞藉著小魚追尋大海的故事告訴喬伊:你所追尋的,一直都在眼前。可沉浸在失望情緒當中的喬伊,並沒有完全理解故事的深意,思考著這一切都是為什麼?
地鐵還是一如既往地令人生厭。並沒有如他想象那般,因這次演出而有所不同。
他開始懷疑自己一直以來追尋的,到底是什麼?直到他看到22收集的那些小物品——這些物品並非第一次出現在他的生命中,為什麼他沒有看到它們,更不用說像22一樣珍視它們?
「熱愛」的光芒掩蓋了那些小小的閃光時刻,對比之下,他誤以為自己的人生灰暗無比。
然而恰是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時刻,構成了我們漫長的人生——我們對那些微小時刻的否定,也是對自己人生的否定。
月之風船長也曾告訴喬伊:「心流」與 「執念」之間,僅僅一念之差。
熱愛是沉浸和投入當下的體驗,而如果「想要更多這樣的體驗」就會變成執著,如同鎖鏈一樣把我們綁在過去的體驗中。
此時,答案已經呼之欲出:到底,我們在追尋什麼?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第三問:沒有「追求」,人生就沒有意義嗎?
影片的前半部分說的是追尋生命的「火花」,後半部分在探討靈魂的「目的」。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喬伊已經悄然把「火花」與「目標」劃上了等號,並以此來否認22找到了自己的火花這一事實。直到Jerry對此嗤之以鼻:「火花才不是目的呢!你們導師都這樣,成天目的目的的,累不累啊?」
和當場呆住的喬伊一樣,我們很容易把「生命的火花」與「生命的目的」混為一談。
喬伊對鋼琴的熱情讓他以為自己就是為鋼琴而生, 認為那就是他來到地球的「目的」;而喬伊從未關注的那些小事,恰是22的火花——然而,在沉浸於「目的論」的喬伊眼中:「那不是人生目的,只是平庸地活著!」
活著本身是一個中性的詞彙,但當喬伊說出「平庸」這個詞的時候,他就已經用記憶給生活中的事情下了定義、做了區分。於是一切都開始圍繞著這個定義去運行。他開始排斥一部分體驗,追尋另一部分體驗。
生活本身並沒有問題,是人們對它的定義造成了痛苦與分裂。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創作團隊狡黠地告訴我們:靈魂不需要人生目的,火花也並不是人生目的,而只是幫助我們換得一張「地球通行證」罷了!憑藉這張通行證,你可以盡情去體驗人生。
執著,是與當下的生命失去了連結。忙著追尋一個並不存在的「目的」,就與當下的真實世界失去了連結。
生活本身並沒有目的,探尋本身就是樂趣所在。
正如在影片的末尾喬伊對22說:「當你想要生命的那一刻,就有了火花。」
Part 2. 重新審視記憶的偏見:你的視角決定了你的世界的樣子
就像前文提到的三類人一樣,每一類人都是在透過自己的「濾鏡」在看待發生的一切,因此每個人看到的彼此都是不盡真實和全面的。
那麼,我們的濾鏡是怎樣形成的呢?是由過往的一切記憶造就的——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形成了「既定印象」,「既定印象」讓我們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
就像——
喬伊在記憶殿堂回顧自己的一生時,說「這不是我記得的樣子」;
在去媽媽的裁縫店之前,喬伊的記憶認為「媽媽一定會覺得……」
在受到22啟發後,喬伊重新注意到那些曾經被自己深埋的美好回憶;
……
我們的記憶,是帶有偏見的。
夢想是我們過往記憶的產物,而生活帶我們跳出自己的狹見,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但倘若我們仍然覺得現實不夠好,想要追尋那個看似更加美好的夢想,那麼夢想與現實之間的罅隙,就是痛苦滋生的溫床。
熱愛與執著也是如此——熱愛就是熱愛,沒有那麼多思前想後,只是全情投入。熱愛從來都不存在於記憶中,而是存在於行動中。一旦被囚禁在記憶中緊抓不放,熱愛也會變成執著。
莫讓熱愛成為執著,時光永不停留,我們也與時光之流共舞,永不駐足。
那麼,「夢想」有必要嗎?我想是有的。它存在的必要可能只在於為我們提供生命最初的動能,它持續吸引、推動著我們參與投入到創造過程,並沉浸其中——一旦我們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生活當中去,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換句話說:夢想看似是目的,其實是手段;而過程看似是方法,其實是目的。
就像影片中的「火花」一樣,喬伊誤以為那是他去地球生活的「目的」,但它只不過是能夠幫助他獲得一張「地球通行證」,從而得以體驗更加豐富的世界的要素之一罷了。
Part 3. 那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
更令我動容的,是那些「配角」們——他們是這部影片的配角,也是喬伊生命中的「配角」,但卻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透過喬伊的世界,我們得以對他們的生活略窺一二。
喬伊的濾鏡濾掉了他所不感興趣的一切事物,包括那些出現在他生命中的人們。
通過化身為貓,喬伊被帶出了自己曾理所當然認為的世界,聽到了別人的聲音:
——那個在街角雜耍的人是誰?
——康妮的小腦瓜裡在想什麼?
——媽媽為什麼希望他能穩定?
——理髮師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他看到了自己曾經的限制。
在演出前,喬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爸爸生前的西裝,媽媽的量體剪裁,理髮師做的髮型……那個難忘的夜晚,同樣有他們的創造。
在送22去地球時,喬伊對22說:我陪你一起走——雖然無法抵達,但我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看到這裡我瞬間淚目——那些能夠陪伴我們的人,不都是如此嗎?
誠如演職員表末了的一句話:感謝所有那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導師們。
那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們,也像是那構成了我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閃亮與否,全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他們。
每一個閃光的小瞬間構成了我們閃閃發光的人生,而每一個閃光的個體構成了我們閃閃發光的世界。
很喜歡Jordan Peterson在《人生十二法則》中的一段話(觀看鏈接:https://b23.tv/OchuBD):
作為一個個體,你有一束光,你必須把它帶到這個世界。如果你不把它帶到這個世界,世界將成為一個更加暗淡的地方。那是一件糟糕的事——因為,當世界成為一個暗淡的地方,它會變得非常非常非常黑暗。
As an individual, you have a light that you have to bring into the world. And if you don't bring it into the world, the world is a dimmer place. That's a bad thing. Because when the world is a dim place, it can get very very very dark. ——Jordan Peterson《人生十二法則》
沒有了你的光彩,世界將變得更加晦暗。
The world will become dimmer without your spark.
發出自己獨特的光芒,
發現每個瞬間的光芒,
發掘每個個體的光芒。
世界將變得更加明亮。
感謝正在閱讀的你,讓我的世界也明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