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從爆裂鼓手到靈魂急轉彎 - 被時代誤讀的理想主義者
靈魂急轉彎影評
看到靈魂急轉彎時,我幾乎是立刻就想到了爆裂鼓手 - 破敗的教室和散漫的學生,像極了魔鬼導師弗萊徹將安德魯發掘的前夕,那裡是爆裂鼓手的起點,卻是靈魂急轉彎的終點。前者師徒瘋魔,為了藝術最後徹底脫離地表;而後者半隻腳踏入一隻腳踏出時戛然而止。看完本片,許多人哭的稀里嘩啦,或許只有我情不自禁的問自己,我為何會如此「冷血」?
平心而論,這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好主題,好設定,好美術 ... 可能唯一的問題,就是沒有打動我。但是我卻十分肯定它能夠打動大部分人:這就有點像你寫了一篇工整的議論文,雖然你自己並不喜歡它,但是你非常確定它能得高分。作為一部「高分電影」,本片非常精準的找到了一個切入口:享受平凡,一個脫胎於喪文化,但是又不顯得那麼消極的一個概念。這種邏輯就像遠離城市的喧囂,回歸自然的懷抱一樣充滿了天生的正確性。而關於這方面的橋段設計我認為本片做的已經足夠好了,理髮師的那一段就很體現水平。所以最開始我似乎有些不理解自己為何能如此冷靜,即使它的劇本技術已經相當不錯了,我並不是一個情緒很難被引導的人,直到最後教師和女歌手的對話部分,我才恍然大悟。
原話差不多是這樣,鋼琴家在演出結束後問女歌手,為什麼這麼重要的一天,他經歷完了之後卻覺得沒什麼特別的?然後女歌手告訴他了一個故事,小魚渴望海洋,儘管早已置身海中,然而它卻絲毫沒有察覺。而正是這段許多人喜歡的話,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對本片不感冒:因為這個癡迷爵士樂的教師,正是一個對理想主義者刻板印象的產物。
為了講清楚這一點,我們假設出現了一部以下劇情的國產片:我是一個飛機愛好者,我從小的夢想就是當飛行員,我通過不懈的努力通過了考試,獲得了優秀的成績,進行了無數次模擬飛行,但是當我真正飛向藍天的第一刻,我卻感覺不到當初那種興奮。最後我發現我為了我的飛行夢,我忽略了暗戀我的女生,愛我的爸媽,還有義氣的戰友 ... 聽完之後是什麼感覺?其他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肯定會非常質疑這個主人公到底是不是真的熱愛藍天。因為這裡體現出來的感情正好是反過來的 - 一個理想主義者,應該是忍痛放棄了生命中很多溫暖的東西,去選擇為理想付出,並且沒有人能保證這種付出最後換來的不是悔恨。而這一點,恰好是爆裂鼓手做的非常好的地方,安德魯為了爵士夢想主動放棄了一切,甚至一度感到後悔,這顯的安德魯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劇情中的鋼琴教師則沒有這種內心的衝突;而這點正是一種對現代人對理想主義者的不理解,它們不認為理想主義者的本質是一種取捨犧牲,它們認為這是某種意義上的「不開化」。
這種誤讀如今已經非常普遍化,特別是隨著喪文化的流行,理想主義本身都必須夾著尾巴躲在你的腦海裡。你在工作中努力,打磨完美產品,馬上就會有人說,你是工賊,你內捲。你在一線城市奔波,追逐城市之光,馬上就有人說,首付你行嗎?996打工人上人?如果你真的有脾氣點創個業,那更不得了:喜歡炒作?產品就這?再扒一扒你的皮,要以前你在飯否說錯一句話,它們都能給你找出來。言下之意,你要不佛係,不躺平,大家就跟你「沒有共鳴」。你一個奮鬥逼奮鬥來奮鬥去,最後還不是要「找回生活真諦」。我相信各位當中應該也有人為自己的理想做過什麼,我特別想問問,你們不熱愛生活嗎?除了理想,你們目空一切嗎?我想不是,秋天的楓葉,熱活的披薩,感動你也感動我,只是該放下還得放下。本片的主人公是一個比較幼稚的夢想家,很難說他經歷了那種為理想去割捨的沉痛,更像是運氣沒有敲過他的門;而最後得到的這種片面的開悟,更像是一種蹦極潛水之後的「原來也不過如此」,而不太像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踏出自己第一步時那種釋然和欣慰。
最後談談火花這個設定,其實我一直認為,理想更多並不是一件具體的事情,而是對一種生活狀態的追求,這點來說和影片是不謀而合,我也非常能夠認同每個人都是有理想的。但是影片將部分對自己更加瞭解,目標更加明確的理想主義者放到了普通人的對立面,把對成就的執著變成理想的象徵,這是一種非常居高臨下的誤讀。我相信如果喬布斯在世,他肯定不會說,我的火花就是手機,我的夢想,就是iPhone;但是他可能會說:我想追求的是一種優美,是一種性能與藝術之間的邊界。而這,可能也恰恰是本片所忽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