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個體的存在——生或是死
靈魂急轉彎影評在生死等多個時空穿梭的電影最終將重心放在了每個人所生活的現實世界上,反復訴說的仍然是那句「Carpe diem」。
電影無疑是有缺陷的——為了講述一個積極的故事,傳達一個積極的道理,而採取了一個團圓式的結局。
在電影進展的過程中有過期待,我希望看到一個人(22)因何而選擇走入現實世界的生活?我希望看到一個人(Joe Gardner)如何真正接受自己即將來臨的死亡?
但是,我的期待視野被打破了,歷史視野將它的一整套說辭貫徹到底。多維度的空間想象沒有帶來多維度的主題表達,所有想象的維度都在為我們所熟知的現實世界服務。「生之來處」(The Great Before)中輸送靈魂的大洞僅僅通向了地球,整個故事也僅是建構在地球的價值觀之上。「生」仍然是最重要的(從故事最後沒有讓Joe死亡而是讓他回到現實也可看出這點,甚至是宇宙裡的多維量子存在都默認著生之可貴),在Soul的世界觀中,「生命」所具有的特質甚至在出生前已被決定,每個人在性格先天形成的基礎上由於某些神秘的因素感受到獨屬於自己生命的火花(spark)。
故事所突出的道理則是基於22和Joe對人生的認識(某種程度上說,這兩個靈魂的個體感觸不能代表人類全體,畢竟spark是獨特的,「活在當下」的spark僅屬於22):「生」不一定要去追求某種明確的目標或成功,激發生活美好瞬間的也往往不是成功。成功不會讓一個人的生活重新開始,它只是人平淡生命進程中的一部分,成功的那個時刻過去了,它也只是過去了,人沒有變化,生活仍然平淡地前行。而生活中的閃光點則是那些細微的小驚喜、平凡的小幸福——在電影中的體現是披薩、地鐵裡的賣唱、路上快樂的父女、躺在地上看到的藍天,還有陽光下飄落在掌心的一片落葉。這些是什麼?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最細膩的感觸,都是靈魂世界所不具備的,那些由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內心感覺錯雜起來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幸福。然而對生活目標的執迷遮蔽了生活的細微之處,對這些細微快樂的發現需要每個人「活在當下」。
但是這終歸是一個一廂情願的積極故事。散落在生活中的幸福並不是生活的全貌。22在靈魂世界接受了太多抽象的、根本性的道理,她看到了世界、人生在本質上的無意義。那些道理和生活現實同樣真實。我想要發問:「活在當下」就不需要「目的」嗎?似乎人是不能脫離某個「目的」的支配的,不過是這個目的有大有小而已。「活在當下」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種「目的」。對成功的祛魅從另一方面看似乎是人對自己平凡存在的接受。成功不代表人生意義,人生或許就沒有一個根本的意義,生活是在每一刻真實、現實地流逝的,對這一過程的把握則是人生命最真實的存在。要緊的不在那句「活在當下」,而是讓每個人真的接受自己的存在。
接受最真實的存在,或擁有勇氣走向世界,或平淡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