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學習,為了好好看看這個世界
靈魂急轉彎影評我想問問大家有沒有過兩種,或者多種懸殊比較大的興趣愛好。 比如一個人,既有一個容易被生活中的細節所觸動,並且以優美的文字隨心所欲表達的靈魂。又有一個凡事細究事物原理,並試圖以自動化的形式將事物合理規劃和排序的靈魂。 前者來自於他對詩歌的興趣,後者來自於他對編程的興趣。這兩種興趣愛好會帶給他兩個完全不同的看待世界的眼光,或者視角。 可能體會過的人都會理解我在說什麼,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我有幸產生過這樣的體驗。 我曾短暫地沉浸於一些隨性而發的興趣,比如詩歌、PPT、攝影、寫作、結構化、心理… 哪一項我都是淺嚐輒止、沒有專精。很多人說這樣不好,這種淺顯的掌握無法帶來深度的價值。 但是我發現從那以後,我的生活會多出一個新的視角。比如我以前並不喜歡逛街,但現在我逛街的時候會留意各種服裝店外海報的構圖、配色,思考每一個元素為什麼要加入進去。這是PPT帶給我的視角。 有些時候我又會著重通過一個人的行為或情緒來關注對方的信念,這是心理學中的ABC理論賦予我的視角。 有時候我更在意事物的條理性和結構化程度、思考效率的優化和事情的價值,這是曾經嘗試時間管理和結構化思維帶給我的視角。 差異懸殊的興趣,帶給了我角度迥異的視角。 沉浸在新視角帶來的新世界中是一種美好的體驗,這是一種特別值得追逐的興趣。 但是,但是,不知道在哪一個瞬間,我的觀念異化了。 我不再把那些看待世界的新視角當做興趣本身,而是把它們變成了一種籌碼,或者貼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標籤。我追求的不再是那種視角本身的樂趣,而是那個視角帶給我的,能幫助我向別人彰顯價值、向自己提供信心的『功能』。 我希望這些視角能給我貼上一個多元化的標籤,能讓別人覺得我是個有創造力的、獨特的人,讓自己對所追逐的遠方的那個目標更有希望。 簡單來說,我學這些不再是為了感受世界,而是為了迎合世界。 但是今天看過這個電影之後,我突然意識到:我們學習和思考,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功利,可不可以僅僅是為了即刻的體會,為了享受當下的每一個視角帶給你的那種,獨具風味的知覺? 或許有些人就是為了某個人生宏願而活吧,其實看電影之前我也多少有這種傾向,但是當我隨著電影的腳步,嘗試去面對死亡並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時,我突然改變了原有的想法。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多麼幸運而幸福的人。我居然可以用這麼多風格迥異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哪怕它們帶給我的是相互矛盾的觀點,我也足堪欣慰了!因為能看到、能感受到,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我為什麼不好好享用這種幸福,而非要為追求遠方的一點虛幻的美好而拋開它們呢? 這時候問題又來了:怎麼才能做到「活在當下」,體驗即刻的風景? 我的觀點是,我們每個人的眼中都至少有三個自我。第1個是從第一視角出發、直接體驗世界的自我,第2個是嘗試從別人的視角觀看、評價自己的自我,第3個或許是元認知吧,就是抽離出來,遠遠旁觀一切的自我。 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花在第二視角上的時間或許越來越長了,我們能不能給第一和第三視角更多的時間呢? 我覺得最好的狀態是一、三兩種視角同時開啟、彼此相融。 只開啟第一視角,容易被外界龐雜的信息刺激所奴役,只開啟第三視角,容易過於理性,與現實抽離。但第一和第三視角同時開啟、彼此交融,一方面調用感官感受這個世界,一方面用元認知去調控、審視和欣賞,這算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理想狀態吧? 假如我明天就將迎來死亡,我不希望隨我離去的是那種「一生還未出人頭地、有所作為」的遺憾,而是我「已經努力享受我所見過的世界一角」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