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寫給「被誤讀的‘活在當下’」的回復

靈魂急轉彎影評

【寫在前面】

希望大家都抱有尊重電影、尊重創作者、尊重每一位觀眾和尊重每一個觀眾的觀後感的態度來討論電影。

謝謝 @一嵐寫故事 提供不一樣的看法來討論 :)

你的看法很寶貴,對於其中一些我也表示有同感,不過另一部分我也持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原文:被誤讀的「活在當下」 @一嵐寫故事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085428/

「創意還行,故事略硬,不夠取信於人,至少沒能取信於我。有種為了講這麼一個活在當下的主題,硬設計了這麼一個故事的感覺。」

我覺得故事的確稍微有一些生硬,雖然囊括的哲理和社會課題很多,可是整體的故事架構很單調:一位對爵士音樂夢想走火入魔的中學老師和一位「未出世」的靈魂意外相遇,穿梭於現實世界和「異世界」進行了一場冒險並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的故事。我個人的感覺是「異世界」這一部分有點架空故事。第一次看的時候會覺得是一個視覺上的新鮮感,不過看完之後仔細想倒反而覺得矛盾。「死之彼岸」 (The Great Beyond)和「生之來處」 (The Great Before) 的設置和地球有很大的區別但還是充滿了「社會」的氣息:未出世的靈魂需要」被引導「和「被教育」,從而做好去地球的準備。有「社會氣息」並不是大問題,可是這種氣息有一點模糊了地球、生之來處和死之彼岸這三個地方的區別。就連Hall of Everything(抱歉看的不是國語版,不知道中文譯名是什麼,就是那個可以探索找到自己Spark的建築)也是一股地球的氣息,雖然Pixar在物體質感設計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在故事方面,我可能就不買它這個帳了。這一點就也讓我聯想到了人格塑造的先天因素和後天條件,我還是相信社會環境對人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影響很大,當然,是在先天的基礎上。說回到故事,同樣是進行「異世界」冒險的COCO中的Miguel,他的轉變和他的經歷就更豐富更能打動人一點,亡靈世界的設置也很煙火氣,可能還更勝過人間,放在Mexican文化裡,似乎也能說得通,而且每個人物都有鮮明的個人特徵。不過我覺得也還沒有到為了「活在當下」的主題設計故事的地步。第一是因為我不覺得電影的主旨是」活在當下「,我看導演和主創的訪談後也覺得他們似乎也不是要表達」活在當下「 (後面會解釋我對電影主題的理解);第二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只是生硬了一些。故事可能是基於主創的一些真實生活也可能是完全虛構,但是故事本身大體我覺得是很貼近生活的。既然講到了故事,我也想說說對於這種會被認為是「老生常談的」「說爛了的」「雞湯故事」的看法。影視作品中的故事除了來源於想象力,也來源於生活,也在尋找著和觀眾之間的共性/ 共情,總會有人在經歷著或者經歷過Joe和22的經歷。我從來都相信很多引起共鳴的故事都大同小異,就看它是怎麼被講出來的了。最後呢有一點:我不太理解你說的故事不夠「取信於你」的意思。希望你有時間的話,如果你也願意的話可以詳細說一下~

」全片整體都跟尋夢的發展路線太像,但後半部分卻沒有推上去,人物轉變生硬,虎頭蛇尾」

我同意這部和COCO的故事發展和相似點太多了,看完奇旅之後我又去再看了一遍COCO。Mexican的亡靈節文化和起源於黑人的爵士文化;對音樂的堅持;家人從反對到支持;生死課題;對成功的定義和對生活的思考等等。主人公誤入與死亡相關的「異世界」,一場冒險後,完成了自己的音樂夢想(Joe成功和Dorothea Williams同台演出,Miguel也在亡靈世界裡盡情享受了彈吉他唱歌),回到現實世界後對某些道理幡然醒悟,從此大概率live happily ever after。後1/2的高潮部分我覺得我有同感,沒推上去,而結局其實我是失望的,前面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生死大觀,突然一瞬間變成了兒戲的感覺。奇旅的人物轉變倒不會是生硬,我覺得可能是為了戲劇效果,轉變過程縮水了。嗯,虎頭蛇尾。

「電影裡這個所謂的「活在當下」的主題,有點假大空,……如果條件到位,你當我真不會享受生活?我能在神州大地都留下五彩斑斕的腳印!「

「是,你可以不再執著於強求的目標,不再糾結於有錢沒錢,選擇去感受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細節,但是生活只有美好嗎?…..你要如何跟自己和解,如何看待真正的「生活」?」

後面補充時你也提到了,這一段寫得吐槽感比較強,我感覺寫得稍微也有點偏激。我對電影的主題的理解倒不太一樣。電影的表現其實很難看出來」一追逐目標就迷失「這一點,我覺得電影要表達的更像是一個我們要小心」走火入魔「的狀態。這一點我覺得奇旅和其他的Pixar作品一樣,給人一種建議,倒不是強迫某一種生活方式。我的感覺是:這部片子想要用每一個(影片中的)現實世界角色的生活來告訴我們要在難熬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找一個浪漫的平衡,時不時可以停下來或者放慢腳步,去思考你生活中和生命中真正重視的事情和人,找到一種你認為的「不虛此行」的生活方式。我的理解用你的話說就是:就算我交不起房租,看不起病,過得很艱難的時候,什麼東西能讓我的生活稍微開心一點?不一定非得是地鐵站裡唱歌的歌手,也不一定非得是樹上飄下來的葉子,或者是笑著牽著爸爸手走過的小孩兒,應該會有一個我稍微輕鬆一刻的東西吧。我覺得你的擔心就是大家會只顧著喝雞湯,喝完後啥事兒也不乾。事實就是,輕鬆一刻之後該交的房租還是得交,該熬的苦還是得熬。(就這一點來說,我是不太同意裡面那個金融工作者砸電腦的安排的,雖然看著爽)所以我很同意你後面補充的這一句。

「活在當下」不是一個那麼簡單的主題,不僅是去發現和接納生活中的美好一面就完事了,更多時候是你如何跟痛苦和黑暗的一面共處,但這些,本片放棄了探討。「

我也反對毫無生活經驗地宣揚正能量,一味地把人往」光明「領,還告訴你要頭也不回地看向美好的未來。偏激一點地說,我痛斥一切一味否定苦難和負面情緒的想法,說白了那叫逃避,表面一副平靜一副欣欣向榮。痛恨的原因可參考反烏托邦。就像你說的,我覺得我們應當學會和生活中和世界上的痛苦、黑暗、美好、和和平共處。

再多說一處我覺得值得思考的情節設置:

夢想無法在現實中生存嗎?夢想和現實為什麼是一個對立面?作為中學兼職的音樂教師,Joe靠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在」似乎艱難「地養活自己。當這個」似乎艱難「的境地即將要被學校發來的一份全職工作打破的時候,我們在Joe的臉上看到的是」並沒有很開心「,這是和接到可以和Dorothea Williams同台演奏的電話時完全相反的反應。而回到Joe媽媽的裁縫店的時候,Joe面臨著的是」穩定全職「和」漂泊音樂夢」的「兩難」選擇。在我看來,這是兩全而並非兩難:擁有一份跟音樂相關的穩定工作,還同時擁有了和偶像同台演奏的機會。然而或許是為了「為了夢想,我甘願放棄一切」的效果,電影中把「接受全職工作」和「音樂表演」的夢想放到了對立面,這限制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做出決定的選擇,非此即彼不是唯一出路。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