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什麼是真實不虛的生命幸福
靈魂急轉彎影評就像果子都會有果核,那我們人呢,是否也會有一顆核,我們稱之為「靈魂」的東西? 如果沒有,那也太可憐了些。 如果有,是骨頭嗎?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如果我們人只是一個客觀的物體,那說核是骨頭,沒什麼問題。 可人偏偏有了精神的層面,有了靈性。進化了這麼多年,精神的成分要還更重要,決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所以人的核心,是超越物質的東西。 它是什麼呢?
道家說: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佛家說: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無論是炁,還是自性,都指代的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我們可以借用說這是人的核心。 但這樣看,還是抽象了點。 百聞,不如一見。《靈魂急轉彎 》給了我們一個很好很直觀的解釋。因為「動畫的好處,就是能營造一個不太容易在現實中實現的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當我們離開了人世,就變成了一個小靈魂,要去心靈世界裡。 這個小傢伙兒,就是我們的靈魂。 有意思的是,在這裡,我們變得都一樣了。 外形一樣,沒有了高矮胖瘦,沒有了美醜雅俗,沒有了貧富尊卑。 品行一樣,開心,喜歡玩鬧,不知疲倦,好奇爆棚。 小靈魂們,在心靈學院度過了愉快的一段時光,帶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生的嚮往,飛向地球,重新投胎為人,經歷另一段生命之旅。 這樣一種設定,完美符合了「生我之前誰是我,我死之後我是誰」的猜想:小靈魂。
那靈魂會一直在嗎? 六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靈魂急轉彎中沒有直接說明,但給出了同樣的答案。你看離開人世,靈魂就出現了,說明它是一直在的;男主和22號短暫在人世重遊,支配著男主的身體和貓的身體,也是說明靈魂的永恆性和支配性。 那為什麼人常常不是靈魂的樣子呢?痛苦好像才是生命的「正確打開方式」。
你看,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還比較接近小靈魂的樣子。 每個小嬰兒,渾身都是對世界的好奇。咿咿呀呀地叫著,努力在和世界對話;充滿光亮的眼睛睜著環顧四周,去探索每一個物體、每一分色彩。
長了幾歲,成了小孩,還是很活潑而單純的。孩子們不會嫌髒,哪怕用尿活泥巴,也是能幹得出來的,照樣玩的很開心。他們沒有什麼勢利不勢利的,擺攤兒賣菜的爸爸和部長級的爸爸,都一樣。住大別墅和住小破房,對他們來說是一樣的。奢侈店1000塊一件的衣服,和大集上買的10塊的,也是沒區別的。 他們的任務是探索,是好奇,是開心玩耍。 然後呢,再大,再大,憂愁就多了。
從小嬰兒呱呱墜地,到大了後慢慢和以前不同,這個過程,經歷了些什麼。 我們人,不僅需要物質的營養,還接受了「精神的營養」。物質營養讓生理發育,精神的營養讓性格成長。 心靈如此之純潔和單純,它善良地接納了送到我們這裡的所有東西。 22號陷入情緒風暴中的場景,讓人大吃一驚。本來的小精靈變成了大怪物,外層的妖風似乎要把一切都破壞掉。 後來我們看到,漂浮在她心靈周圍的,是一層層的批評。她在成長過程中,到底經歷了多少的否定! 如果我們天生就帶著無比的熱情好奇能量來,那每一次批評否定,就成了一次滅火行為。 火是如此的旺盛,靈魂拼命燃燒著,批評澆下來,立馬變成水汽;批評繼續增加,生的熱情漸漸地被澆滅了一小點,也沒多大影響;澆滅了百分之一,澆滅了三十分之一,澆滅了十二分之一…… 保留了賴以為生的七分之三,我們能活著,但不快樂了;保留了最低需求的五分之一,我們就陷入了極度的低落狀態,對什麼都提不起精神來。這些得以繼續展露的生命熱情,只夠維持我們作為一個物質人而活在世間,而變得行屍走肉,精神不振。 所以批評的力量是很可怕的,讓本來很精彩的生命變得黯淡無光。
如果批評是直接滅火,那「成功」的鼓勵,看起來就是添柴了吧。 看看男主,這個為了「夢想」而瘋狂的人。在他看來,必須要進入樂團,人生才是成功的。只是當個老師,那他算是白活了。 活著活著,就想著做人上人。那小靈魂們會這樣嗎? 我們看到,在小靈魂們裡,也會有人上人的現象,但那僅限於疊羅漢的時候。 什麼叫成功呢? 這個詞太深奧了。有意義、有價值、要風光……說實話,雖然聽了這麼多年,也和男主經歷著同樣的追求,但我在寫到這裡的時候,竟然講不出什麼是成功。 這麼多年,我竟然被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玩意兒的東西給困惑了?難道這麼多年渴望了個寂寞? 男主喜歡鋼琴爵士樂,就要用它們來成功。只有成功加持的喜歡,才是有意義的喜歡。他不甘心這麼死了,所以拼命回到現實世界,一定要成功一把。 可等他終於實現了成功後,卻發現成功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樣。日復一日的演奏,與他幻想的成功不是一回事。 到最後才發現,音樂是進入忘我境界的方式,是達到高峰體驗的方式,而不是成功的方式。22號的葉子,和男主的音樂,本質是一樣的。 成功是一種積極的姿態,可這個柴添的太多,恐怕就把生命之火壓滅。眼裡只有成功,生命只剩下一條夾縫可生存,看不到更大的世界,體會不到更多的精彩。
看完了電影後的一天,我走在大街上。前面有個人,比我高、比我洋氣,看上去也肯定比我有錢,一下子呢,就升起了一些自卑感。這是長久以來的一些習氣。 可一轉念,就好奇,既然每個人都有靈魂,這個人的小靈魂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動用腦洞,想象他的靈魂什麼樣子。 一樣的啊!大家沒什麼區別,都是那個充滿了無窮能量和純真的小精靈。 想到這裡,想到了在焦慮的、在自卑的,是後天形成的人格自我,而不是本來的我。(廖閱鵬老師在《催眠聖經》中提到的觀點:咨詢師害怕被來訪者負面能量汙染,是人格自我在害怕,而不是真我,真我是一塵不染的)。靈魂會被蒙蔽遮蓋,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接下來,去好奇,走在大街上的這些人,他們的靈魂什麼樣的呢? 於是重新去看前面的男男女女,不再有高矮胖瘦、美醜雅俗、貧富尊卑的區別,像是到了心靈學院,一個個靈魂在行走著。 一直都在的靈魂,帶有生命本身的能量。 你看22號情緒風暴的力量,其實就是生命的能量。抑鬱本身也是一種能量,只不過是螺旋向下的釋放。能量都是好的,之所以會造成糟糕的結果,是因為釋放的通路錯了。 靈魂的能量無窮,好奇心也無窮。它們會消失嗎?並不會。想象力會衰減嗎?也不會。你看每個人都會做夢,那奇幻斑斕,勝於皮克斯的腦洞,因為夢是每個人的異想世界。 快樂也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追求快樂的能力,靈魂給我們帶來了。 你看影片最後,那些鬼馬精靈在做遊戲,哪個不是玩的不亦樂乎? 所以,向外求,不如向內觀,「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如果我們看到了每個人其實內核都是一顆心靈,那何必自卑、何必自滿呢? 又比方說被吸引,喜歡的是外皮嗎?喜歡的是著裝打扮髮型嗎?這人長得真好,可「說什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歲月肯定要催人老的,25歲的這個人喜歡,55歲還會喜歡嗎?表皮之下,喜歡的還有什麼呢?如果能夠單純被吸引,則是兩顆靈魂的交流。 又比方說作為身在異鄉打工,總是覺得不是滋味。沒有戶口,沒有房子,看到當地人優渥的生活而生鬱悶。可誰不是心靈的異鄉人呢? 時常在想,三亞海邊的狗,和農村院子裡的狗,快樂水平是否一樣呢?它們都是在蹦來跑去的,幸福感取決於什麼呢? 前兩天晚上在國家大劇院外遛彎兒,門口一個小女孩兒,開心地和媽媽玩捉迷藏。她跑來跑去,興奮地找到了一個竹林的缺口,趕緊貓進去,然後叫媽媽來找她。她在雍容豪華的這裡玩捉迷藏,和在樸實無華的玉米地裡玩捉迷藏,開心程度是一樣的嗎?
如果有那麼一個點,時時關照自己的心,了解自己苦惱的是什麼,去心靈「蒙板」後面看一看,心境就平和了不少吧。 現在我租住在的是長安街西城區的平房,離天安門極近。在這裡,既有大雜院,也有四合院。雜院戶多房亂,和四合院是沒得比。 前不久,我開始觀察四合院。四合院的門上邊,會有突出來的圓柱,叫做「門簪」,也就是門當戶對的門當。很牛的家庭,門簪上都有題字。觀察了很久,發現它們主題都差不多:「平安」「吉祥」。這些人家的追求是這些啊。 平安吉祥,就是好好活著。好好活著能有什麼呢? 你看22號,最終讓她願意回歸生命的就是一片樹葉。活著看見樹葉,平平安安地活在當下,這就是靈魂真實不虛的幸福追求。 所以莫道少年窮,莫道中年窮,也莫道老年窮。 就在那個門簪上印著「平安」的四合院的牆上,有一副海報吸引了我,你看這個問題問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