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人生目標、意義與活著這件小事

靈魂急轉彎影評
2021年2月20日,《Soul》觀後感。

香港的電影院終於開門了。本著支持業界的心,今天去看了《Soul》,這是我疫情以來第三次進電影院——第一次是去年看《天能》,第二次去年電影節期間看《腿》。一年多只在影院看了三場電影,放在幾年前,這數字一個月不到就能簡單達成。

百老匯影院的片頭《戲院禮儀片》換了新版本唱詞,唱出全港戲院經歷78日停業終於「重見天日」的心聲:

唔該熄左你個電話啦 我地依家全部返黎喇~ 唔該熄埋個padpad好嘛? 睇戲要入黎戲院先過癮架 …… 等戲院開等好耐喇!仲有爆谷機呢?(哇!唔該揸穩杯汽水呀) 好多好多新片等緊你呀 大銀幕至靚至正  怎麼可取替到 睇左哩套不如睇多一套 It is the time to enjoy the show! ……

全黑的環境,超大的屏幕,立體環繞的聲音,真的久違了。

看電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我的「火花」(Spark)。無論是新片上映,還是老片重溫,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看一部電影。看無可看的時候,就瘋狂刷劇。那時候趕上「好時代」,一堆高質量美劇、日劇,應接不暇。看了一堆之後開始試著產出,影評、劇評,玩得不亦樂乎。

放在《Soul》裡,那時候的狀態,看上去彷彿「看電影」是我在「靈魂培訓班」的「百物博覽館」點亮的最後一塊拼圖。

但是,套用一句很老土的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喜歡的其實是通過影視,去了解和體驗百態人生。每個人的一生很短,能體驗的角色總是有限,而在熒幕上、書本裡,卻能「活無數次」。

但我想,這塊「拼圖」,並不能直接從動畫裡的「靈魂培訓班」習得,它不屬於「百物」,它是一種感覺和體驗,來自作為人類生活過一段時間的我。

生命的意義從來不是「習得」,而是自己賦予。就像Joe,他以為自己「生而為演奏」,但當他真的完成了演奏的「目標」,他卻發現一切都沒有變化,想象中的夢想實現的昇華沒有發生。

是這樣的,總是這樣的。

人們總在用一個又一個的所謂「目標」,引導自己人生的路。翻山越嶺,標記一個又一個新高度,然後繼續前行。對於那些不懂得停下來四處看看的人來說,就會變成一頭被布矇住眼睛的驢,只懂得拉磨,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原地轉圈。動畫裡,在「精神與身體之境」遊蕩的迷失靈魂們,或許就是因為這樣,因為對「目標」過於執著,才從原本應該享受的忘我心流之境,墮落到地面,被雜念纏繞、困住,最終迷失。

想起《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老師,就是被自己所謂的「火花」困住,成了「魔」。他們只記得要超越目標,卻忘記了享受已擁有的,最終兩人分別經歷了原本可以避免的迷失,男主最終醒悟,老師卻沒有。

《Soul》裡,基金經理靈魂陷入了對賺錢的狂熱而迷失,探險家靈魂陷入了對尋寶的狂熱而迷失,主角22號也一度陷入對尋找屬於自己的「火花」的執著而迷失。人們迷失,往往因為對一樣東西過於執著,總是在試圖給自己規劃一個「明確」的方向,一個目標,或者一個夢想。其實,做一條享受生活的鹹魚也沒什麼不好。畢竟生命回到起始的年代,人們都只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活著。

活著本身已經是一件格外具有意義的事。可以感受草木,可以感受雨露,可以感受惠風和暢,何以感受天朗氣清。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余華的《活著》,說得就是這麼個理,活著就是要好好活著。活著本身沒有雜念,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最喜歡做的就是畫地為牢。總喜歡用條條框框限制自己。社會發展太快的一個不好,就是人總被「共識」規訓。「你總得有個目標」、「你要考上xxx」、「你要有個鐵飯碗」、「你要結婚」、「你要生娃」、「你要買房」、「你要……」於是很多人放棄了感受自己的感受,去努力追求所謂的「目標」。「996」、「007」、「社畜」、「全職煮婦/夫」、「高分兒童」……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個「有目標」的人,父母的目標是培養一個好孩子,孩子的目標是上一個好大學,有一個好工作,找一個好對象,培養一個好孩子。

前兩天看到社交媒體上有人說,覺得自己的「靈氣」消失了。不再能和小時候一樣,感受到大自然、能有「通感」的聯想,覺得自己「變笨」。這個話題獲得21萬讚,4.9萬次轉發,1.1萬條評論,大部分人同意。最後發文的人總結了大家的建議,找回「靈氣」的辦法,是減少接觸電子設備、多接觸感受自然、聞聞花朵樹葉、閱讀冥想、撫摸小動物。

和《Soul》這部電影帶出的tips,不謀而合。

生命的意義從來都是自己賦予的。在《尋找隱世快樂 The Art of Happiness | 影評》這篇文章裡,就提到過「快樂不在過去,不在未來,只要當時當刻在做會令自己感到快樂的事,這個現在就會變成無盡的現在,幸福便是無盡的幸福。」

在疫情之下,更是如此。

提問:最近在幹嘛

做喜歡的事。

-END-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