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花瓣和你失去的人生體驗

靈魂急轉彎影評

大約六七年級剛上初中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讀qq空間和《讀者》雜誌上的雞湯文,有一句話印象挺深的:「當你向前奔跑的時候,也不要錯過路邊風景」,至今還記得它lomo風的配圖。

今天電影看到男主成功靈魂回歸、登台演出得到認可,卻沒有如期而至的滿足,反而空虛;直到看到22留給他的花瓣、半截bagel和其他一些曾被他忽略的小美好的象徵時才恍然大悟——原來一直以來自己的才能和夢想並不是天賦的,而是靠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

嘲笑22沉迷於吃pizza、躺著吹風,把走路這種daily routine當做生命的spark的他才是可笑的,原來專心追夢的他是畫地為牢、陷入了自我中心主義,錯過了太多太多:初來新生世界的他回顧人生,發現自己永遠是個loser,面試被拒無數次,獨自買醉,孤獨躺在病榻上;但22借他的身體以後,第一次關心理髮師,而不只聚焦於jazz,引得朋友瞠目結舌;22也沒有迴避他和母親的衝突而向她傳遞愛意。總之,22向他證明了他眼中的「沒有spark」的可悲者人生並非毫無意義;相反,她比他原來得到了更多,找到了另一種意義。

這一段新生世界的生命回顧也有點讓我想到《rick and morty》裡一集morty把在Jessica懷中死去當作人生目標,最終發現可能達到這個結果的途徑並非兩人結合,而只是Jessica去做了關懷孤老的志願者。Morty終於醒悟,打算過好當下,不再為未知的未來而犧牲此刻了。

越是執意追求什麼越會與它漸行漸遠,這也是我學哲學以前的樸素感悟。電影裡那段小魚大魚的台詞我很喜歡,小魚要去大海,卻忘了大海正是由身處的水組成的;男主要追求天賦被認可,認為不如此的生活無意義,卻忘了意義正是由每個生活碎片構成的。辛波斯卡的那首詩我也很喜歡:「我敲了敲石頭的門/讓我進去/不,我沒有門/石頭說」。

這也有點讓我想到過去自以為清高的我,瞧不起朋友的小確幸;至今有時仍變態地認為,不做某些特定的有意義的事就是在浪費生命:看書看電影有意義,集體活動無意義;思維碰撞式對話有意義,聽朋友聊八卦或走親訪友是浪費時間。只要浪費時間就會很有負罪感,但有時被迫參與,也會在其中體悟到過去一直被我忽略的東西:培養了新的友誼,維護了自己的社會性;甚至有時就是純粹的無用之用,譬如原計劃看書的兩小時,臨時起意在校園裡曬太陽。我也相信沒有一段經歷是沒用的,人生正是由一段段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經歷組成的。

至此我們要重新定義一下意義。

我和男主這種同樣的自恃孤傲,也預設了我們是有「天命」有spark的,那是我們生命的意義。那麼按照這個邏輯,像電影裡那個街角轉廣告牌的人,被罵「there’s only place for one geek」;那個渾渾噩噩突然覺醒「what am I doing to my life」的打工人,那些沒有天才的庸人何以實現生命意義?又或者有天賦卻因現實阻力沒有實現的理髮師兄弟,他值得同情嗎?不管我們這類人追求結果如何,至少我們相信目標給我們以意義。但其實,意義是我們人用理智賦予自己的,還臆想出一套非人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體系為之正名。評價人生意義的標準真的是客觀的嗎,還是我們用主觀構建了一個自以為客觀的評價體系?我們再完善我們的理論,學再多深刻的哲學道理,也同樣可以過不好一生。

另一方面,我們快樂有高低貴賤的邏輯如何自洽?我們怎麼定義錯過人生哪一部分是可取的?我們可以說一輩子活得像man of clock的虔信派教徒康德,那些禁慾主義的苦行僧們,是錯過了人生其他精彩的部分嗎?我們覺得他們人生有意義,就因為在我們憑藉理性已知的思想體系裡,沉思比享樂高貴嗎?就算快樂和意義有高下,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一點亞里士多德也提過。

因此,既然一切意義靠人賦予,最重要的應該是不做lost soul,沒有be obsessed with sth that disconnects you with life。那片花瓣象徵的是人生路上可能被我們錯過的路邊風景,但我們必須知道任何人做什麼或什麼都不做都會有所錯過,沒有完美無缺的人生。「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一過」,你專心追夢功成名就也好,追夢失敗也罷,做沒有夢想的鹹魚(我們當然也不能說追求小確幸胸無大志者是鹹魚)也好,只要你覺得life is worth living,you are doing what you think meaningful although it might not be your talent,你無悔於自己可能失去的東西,你的心如活的流水,你在人生有重心的同時開闊視野;那你便不是一個遊魂,你的人生還是有意義的。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