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靈魂急轉彎》影評:Spark

靈魂急轉彎影評

觀影前已經有朋友對我說,你看完一定會覺得這片子很存在主義,但事實上,我看完之後覺得這部動畫其實是在揚棄存在主義。在我的認知裡,最廣為人知的存在主義版本,也即二戰後百廢待興中流行起來的法國版本存在主義(代表人物薩特、卡繆、波娃、梅洛龐蒂),大體上是主張創造出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的價值來,但這個意義和價值必須個體自己去指認出來,因此最直接的路就是follow your heart,但心會變,如果變了,我還是我嗎,難道我就是那個我自己的心的跟屁蟲嗎?所以心又不能太變,follow的那個heart必須是某種 born to be,在新教倫理裡就是「天命」,所以這一路下來,在個體層面重新確立了內心裡超越此岸的、不可解釋的神。

但 spark 不一樣,在影片裡,spark 是被「不是什麼」反向界定的,它不是purpose,它不是那個心中的聲音(天命),它不是我生而就要追求的這個或那個東西。男主演奏大成功走出酒吧時的悵然若失,代表的是這種purpose本質上是一種虛妄,用拉康派精神分析的說法,欲望是不可抵達的,抵達了它就消解了,人只能圍著慾望去轉,保持將至未至的狀態,就像要咬自己尾巴的狗一樣——一旦咬到,結局就是,我tm咬它幹嘛?

明確對立於purpose之後,spark更像是feel your heart,不要問heart是什麼也不要固定heart,感受其中之美就好——感受得到,你就spark,感受不到,那就感受不到,別去地球。那些意義的追尋,哪怕是個體自發的(對比社會建構),也依然是建構的,繼而是虛妄的。真實的東西是,樹葉掉落後給你的「感覺」,風從背上吹著你的「感覺」,藍天白雲在視網膜留下的「感覺」,以及沉浸在音樂或演奏中的「感覺」,而絕對不是追求登台演出或功成名就。男主在實現purpose後,在失落中彈起琴,才體驗到了那種忘我之感,就叫心流體驗吧,這種心流體驗在轉牌子裡一樣能體驗呢,職業聲望,社經地位甚麼的,或者架子鼓敲到一分鐘四百下之類的,盡皆浮雲。

從人物弧光而言,電影顯然是更讚揚22的,畢竟是男主被掰過去而不是相反。那麼22到底是怎麼spark的呢?來了一圈地球才spark是不是悖論?我覺得22恰恰是被感覺點亮的,電影著重對比了學院裡的無感,和人間這感官世界(對我是在聯想日本那部電影),味覺視覺觸覺,都是「感覺」,22的spark就是由肉身的感官激發的。

當22黑化後,腦海裡的吐槽都是你做不到你成功不了你好失敗,這種論調的預設都是有終點的目的論,而被22啟發的男主帶著22的初心打破了這一論調——不,那些不重要,放掉線性時間的意義感,去體驗那超出時間之外的感受。

所以電影至此基本已經超克了存在主義,如果落腳點不是虛無主義,起碼也是德國版本的存在主義(或現象學),代表人物自然是胡塞爾和海德格爾了。尤其讓我覺得和海德格爾晚期作品裡的「林中空地」相呼應,我什麼都不是,我只是存在本身(陽光)照射進一片樹林時的光影和溫暖(空地)。

男主獲得再活一次機會(他不再活一次的話這電影對他才和解的母親也太殘忍了),走出房間望天望地望人間的神情,是不是很像大劫難後聖誕節裡珍惜一切美好事物的神奇女俠?對,那就是spark。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