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校園裡的西哈諾呀,愛情只是青春的一半
青春未知數影評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曾有這樣一句詩:「Bliss was it in that dawn to be alive, But to be young was very heaven!」粗譯起來,大約是:「活在如同黎明的時代多麼幸運,而若正值青春年華,則更是無上美好。」
看《校園情聖》的時候,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現出了這句詩。
這是部有關愛情的青春電影:男孩愛上了全校最美的女生,不善言辭的他需要找個槍手來寫情書替他表白,於是,他找到了文思敏捷,但同樣有情愫深藏的女主角。
一個男孩,兩個女孩,按照最老套的青春小說走向,接下來大概會發生一段三角戀情。但是,伍思薇作為一個細緻敏銳的女性導演,即便要細細勾畫一段青春愛戀,也定不會為觀眾呈現那些網文中寫爛了的陳詞濫調。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部畫風奇特的校園愛情。它為青春期的敏感注入了許多機敏的智慧之言,使得整部片子宛若經典戲劇《大鼻子情聖》的校園版。不同之處在於,擅劍術、有文采、貌醜心高的大鼻子西哈諾,被替換成了一個寡言沉思的美籍華裔女孩。
伴隨著女孩的旁白,美國小鎮上的青春故事就此展開。觀眾或許不能看到自己少年時的懵懂心事,但多半會憶起那份感覺。
不過,《校園情聖》又不僅關注愛情。就像影片的英文名「The Half of It」所寫的——愛情充其量能算做影片和青春的一半主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愛情」「衝突」成了青春片裡的必備元素,似乎不戀愛不打架不黑暗便不青春。而實際上,青春之所以被一代代人歌頌懷念,不僅因為它代表著無限希望和活力年輕,還因為那是我們脫離孩童期後第一次試著為自己找尋方向。或許,那方向是讀文還是讀理;或許,那選擇是追A演員還是B歌手;又或許,那糾結是我更喜歡男孩,還是更為女孩心動……總之,它的根本不在於被選擇的對象,而在於尋找方向、做出選擇的自己。
電影的最後,三個少年都變得和影片開始時不同了,相伴使他/她們受了一點點傷,但更多的,是讓他們更加篤定、認清了自己。
Bliss was it in that dawn to be alive,
But to be young was very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