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青春期的一首小詩

青春未知數影評

眨眼間,立夏已過,夏日氣息也是愈發濃厚。

只是遲遲沒能等到電影院復工,我幾乎都快要忘了上一次去看院線片是什麼時候。

幸好,在各大流媒體平台的助攻下,好片依然是源源不斷。

就比如,這部網飛最新上線的校園青春片——《校園情聖》

說實話,我對本片的預期值並不高。

一無大牌,二無熟臉,題材也不算新鮮。

再看劇情梗概,無非是混有LGBT元素的校園戀愛喜劇。

但看完之後,我得承認,這次又雙叒叒被打臉了。

狗血+荷爾蒙的混搭,在導演精妙的調配下,迸發出了與眾不同的鮮活風味。

原本俗套的故事,也醞釀出了超乎想象的細膩與真摯。

與許多類型片相似,這個故事依然要從一對學霸和學渣的相遇說起。

和那些熱衷於花式校園生活的同學不同,身為學霸的艾莉楚總是獨來獨往,交際圈窄的可怕。

平日裡,她基本都在忙著做論文槍手,賺取生活費。

其他同學對她的嘲諷、小圈子裡的八卦緋聞,她一律無視。

換句話說,這就是美式青春片中常見的nerd,或者說書呆子。

保羅,是學校橄欖球隊的替補前鋒。

他心思單純,說話總是直來直去,甚至有點憨。

總之,就是典型的運動型直男。

然而這樣兩個毫無交集的人,又是怎麼攪和到一起的呢?很簡單,靠一封情書。

別誤會,這封情書的主人既不是保羅,也不是艾莉。

而是保羅花錢找艾莉代筆,再轉交給校園女神艾斯特的。

起初,艾莉一聽到是要寫給艾斯特,就果斷拒絕了對方,後來一想到電費賬單還等著交,只好答應下來。

這封情書,果真引起了女神的注意。於是艾莉趁熱打鐵,很快就替保羅成功約到了艾斯特。

但沒想到,兩人的初次約會就被搞砸了。面對艾斯特的試探,他要麼支支吾吾,要麼就驢唇不對馬嘴,一通瞎話。

結果,兩人全程跨服聊天,尷尬的一塌糊塗。

負責監聽的艾莉,自然是當場就被保羅給蠢哭了。

她本來想趁機勸對方早點死心,可戀愛腦上頭的保羅卻執意不肯放棄。

沒辦法,艾莉只好親自傳授泡妞絕學,權當是提供售後服務。

為了打贏接下來這場「戀愛攻堅戰」,艾莉可謂是火力全開。

她不但拿出了學術鑽研精神,在黑板上寫滿「戰略目標」,還想出了各種手段:跟蹤、監視、調查情敵,每天都變著法兒地打探艾斯特的喜好。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覺得故事即將落入俗套。

接下來,貌似只有兩種可能——要麼是保羅成功追到艾斯特,要麼是兩人的計劃穿幫。

別著急,最精彩的部分才剛開始。

雖然約好了要合作追女神,可艾莉卻率先「叛變」了。

她在接二連三的書信來往中逐漸淪陷,對艾斯特產生了說不清道不明的好感。她發現兩人有太多的相似之處,不止是興趣愛好,還有思考的方式、看待世界的角度。

久而久之,一提起對方,艾莉就忍不住嘴角上揚,滿臉癡迷:

「她看你的眼神,看書時用手捲頭髮的樣子。」 「她至少有五種不同的聲音,你就生活在她思想的海洋裡。」

幾乎就在一瞬間,一向遲鈍的保羅突然開竅。他意識到事情不妙,他的戰友恐怕已經愛上了艾斯特。

更微妙的是,保羅與艾莉之間單純的「雇主」關係也悄悄開始「變質」。

不知從何時起,他原本專注於艾斯特的視線焦點,發生了變化。兩人獨處時,他看向艾莉的眼神,慢慢升溫。

不僅如此,在艾斯特面前總是傻裡傻氣的保羅,在艾莉面前卻像是變了個人似的,語調溫柔,態度誠懇。

為了挽留想要離開的艾莉,他迫不及待地分享了心中的秘密。

這場「真心話大冒險」在無形中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至於艾斯特本人,則陷入了一種尷尬處境。

到底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去嫁給特里格,還是順從自己的內心,然後和笨拙但體貼的保羅在一起?她始終拿捏不定主意。

這場互相交錯的「你愛我愛她」的迷局,很快迎來了轉折。

就在艾斯特即將答應特里格的求婚時,保羅突然站了出來:

「我一直覺得,愛只有一種方式,但其實有很多種。」 「我永遠都不想成為那種人,因為他人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去愛,就不再愛他們。」

保羅終於想通,他當初不該偽裝自己對於艾莉的愛。

與此同時,他也決定不再因為艾莉愛上艾斯特,就放棄這份愛意。

他的這番內心剖白,居然誤打誤撞地起到了激勵艾莉的作用。

原本一直旁觀的艾莉也鼓起勇氣,先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意,也順帶承認了她才是和艾斯特通信的人:

「愛不是恆久忍耐,不是恩賜和謙卑。」 「愛是混亂又複雜,可怕又自私,還要足夠大膽。」

這場兵荒馬亂的鬧劇,最終在艾斯特的眼淚中落下帷幕。得知真相的她,半是驚訝半是惱怒地衝出了教堂。

在這之後,冷靜下來的艾斯特也做出了決定——逃離父母安排的婚姻,去重新追求她的藝術夢。

直到最後,這起糾結的多角戀依然沒有等到柳暗花明的結局。

但重要的是,三人都收獲了一份勇氣和坦誠,除了學會了如何面對自我,也懂得了什麼才是愛,這就夠了。

如果僅僅只抓住了「愛情」,那麼這部電影恐怕還不值得我來賣力安利。

本片妙就妙在,它在青春片最常見的主題之外,還埋了更多的「寶藏」: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移民和文化融合等,都是它試圖關照的對象。

先從「青少年認同」說起。

之所以很留心這個話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想見你》的影響——「像陳韻如這樣的憂鬱少女是否有必要去改變自我,迎合他人呢?」

這一扣問,在本片中迎來了根植於不同文化土壤的變奏。

片中的兩位女主角都是不擅交際的學霸,她們在藝術和文學話題上有著心靈相通的契合。

無論是為數不多的碰面,還是隔空對話、接力塗鴉,甚至是在溫泉裡的談心,二人隨時都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正如片頭所說,「據說人們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時,會有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對於「自我認同」,她們卻有著不同的選擇。

或許是由於從小生活在保守的宗教家庭,艾斯特很難掙脫傳統觀念的束縛。

大多數時候,她都是個隨波逐流之人。

無論是塑料姐妹花們遞來的圍巾,還是父母的自作主張。她要麼順從,要麼就處於搖擺狀態。

對於未來究竟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她也時常感到迷茫:「所以我跟很多人都很像,這讓我成了一個四不像。」

而艾莉則表現出了更獨立自主,遠離主流的一面。

面對同學的嘲笑和他人的輕視,她拿出了拒絕迎合的勇氣

「與眾不同的好處,就是沒有人會期望你像他們一樣。」

說到這,再分享下個人特別喜歡的橋段。

畢業晚會上,放棄演奏鋼琴的艾莉,在保羅的鼓勵下撿起吉他。

燈光漸暗,樂聲緩緩流淌,艾莉那繾綣溫柔的嗓音飄盪在整個禮堂之中。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瞬間被這個平時默默無聞的少女所吸引。

在我看來,此時此刻的她就是一條沉默的銀河,獨自散發著光芒。

是的,像艾莉這樣看似刻板無趣的nerd,卻也有著閃爍耀眼的一面。

而保羅,也正是被這樣的艾莉所吸引。

再把問題拉回到最初。

「陳韻如們」有必要強行改變自我嗎?至少我覺得沒有。

無論是陽光開朗、大方健談的活潑少女,還是沉鬱寡言、特立獨行的nerd,都有著各自的魅力。

而青春期的美妙之處,難道不正是「個性」與「多元化」麼?

話又說回來,可能有不少人會和我一樣,明明是衝著百合劇情來的,最後卻被「偽BG線」給打動了。

相比於艾莉和艾斯特的靈魂之交,保羅的情感則顯得更笨拙真誠。

如果你要問,他是在什麼時候掉進「心動陷阱」的呢?

我猜,可能是從那瓶養樂多開始的。如果不是因為喜歡,保羅又怎麼可能特地跑這麼遠去買養樂多,事後還故意騙對方只是碰巧發現呢?

再到後來,電影給出的暗示也越發明顯:悄悄站在樓下聽艾莉彈吉他、保羅在舞台下滿是熱切的眼神、賽場後台被拒絕的吻。

這樣的故事走向,瞬間又讓我夢迴《想見你》。

性格孤僻的陳韻如在人群中總是格格不入,只有默默暗戀她的莫俊傑「聽得懂」她內心的寂寞。

因為他讀的不僅是唇語,更是心聲。

正如保羅也一眼就看出了艾莉身上與眾不同之處。

儘管他不懂文學,不懂薩特,但他有顆追逐「月光」的心——

如果說那些惹人矚目的女孩是太陽,那麼艾莉大概就是只在夜晚綻放光芒的月亮。

另一條感情線,同樣有著動人之處。

導演尤其擅長在細節處做工——在茫茫人海中,艾斯特卻一眼就捕捉到了路過的艾莉。

這種「雖然我在他人眼中毫不起眼,卻被你放在心上」的微妙情愫,大抵是亞裔導演在情感表達方面獨有的含蓄細膩。

這種細膩的情感處理,一直延續到兩人在溫泉中的互動。

在心愛的女孩面前,一向膽大直率的艾莉甚至難得地表現出了不知所措。她緊緊地貼在角落裡,但眼神卻時不時地追隨著艾斯特。

神交已久的兩人,很快便找到了對彼此來說最舒心的相處方式——

她們一邊靜靜聽著音樂,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過去那些或莽撞或忐忑的小心思,彷彿在這池溫水中慢慢融化。觀眾此刻能感受到的,只剩下恬淡安寧的氛圍和少女們柔和明媚的微笑。

人生的第一次暗戀,是否必須開花結果?

這樣的難題,對於向來擅長解題的學霸來說,並不難。

打從一開始,艾莉對艾斯特的好感就相當單純。

對她而言,影片末尾的那個吻足以作為這首青春期插曲的尾音。

最後,不妨再多聊幾句。

除了薩特、王爾德、柏拉圖之外,電影中曾多次提及這本《長日留痕》

導演的小心思,倒也不難猜。答案,就藏在《長日留痕》的作者身上。

石黑一雄,也被稱作「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作為土生土長的英國移民,他自認為對現代日本一無所知,也毫無歸屬感。

但即使是像他這樣的人,最終也會因為「日裔身份」遭到排斥,變成英國社會中的邊緣人物。

長時間身處於中西方文化的夾縫中,「文化認同」、「身份困境」成了他抹不去的創作烙印。

身為美籍華裔,本片的導演伍思薇也是如此。

她同樣背負著雙重身份——既是美國人,更是美國社會中的「他者」。而這種無處不在的文化隔閡,又必然驅使她去尋找答案。

於是,這份關於種族融合和身份認同的迷思,被伍導抽象、重組,最後化作《校園情聖》中的艾莉父女。

和早期的華人移民不同,艾莉的父親擁有出色的學歷和專業技能。

在遠渡重洋來到美國之前,他懷揣著成就一番事業的夢想。

即便如此,他還是敗在「語言壁壘」下,他的理想,就此擱淺。

你可能會想,既然艾莉父親是因為語言不通才過的如此窘迫。

那麼口語流利的二代移民艾莉,她總不會再重蹈覆轍了吧?

事實上,也不盡然。艾莉之所以不合群,也多多少少與她的出身有關。

這樣的種族隔閡,勢必會在無形中放大她性格裡不自信和沉默的一面。

同學總是取笑艾莉的中文名

各個國家的移民身為社會中的「異鄉人」該如何自處,他們是否終有一天能徹底融入社會?

亦或者乾脆認清現實,放棄幻想?

在全球化隱約趨向退潮的當下,這是導演留給觀眾的最後一道思考題。

如果拋開這些略顯沉重的話題,本片的故事基調依然是輕鬆明快的。

與同為LGBT題材,且帶有時代印記與反抗意味的《燃燒女子的畫像》不同,本片更像是一首獻給青春期的小詩。

那些青春期獨有的憂愁與喜悅,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眾,也喚醒了他們對於青春和愛情的期冀。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都值得推薦。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