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艾莉楚的少女時代!
青春未知數影評《校園情聖》,瞅瞅這譯名,誰起的,就因為這個破名字,差點錯過了一部好電影。
好在及時止損,《青春未知數》這個名字就好很多。
據說,這是港版譯名。
平日裡,我們總是嘲笑港版譯名土low差,這次換人家嘲笑咱們了。
看完《青春未知數》,我打算從四個方面著手,聊一聊這部電影。
1、青春
我不知道各位的青春是怎麼度過的。
我自己其實和電影的女主角有點像,總是覺得同年級、同班級、同齡人很幼稚。
仗著自己多看過幾本書,就一個勁地宣揚吹牛。
什麼成功理論啊,什麼理想抱負啊,什麼人生苦短......
卻唯獨對愛情這個東西不屑一顧。
總覺得那是未成熟的小孩子才有的玩意,像我這樣的人應該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
現在回過頭來想想,實在是汗顏的很。
辛棄疾有一首著名的詞,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那個時候的我應該就是這種狀態吧。
後來我又從鮑勃·迪倫的歌曲裡,看到了這麼一句歌詞:
「I was so much older then,I‘m younger than that now!」
翻譯成中文是:
「昔日我已然蒼老,如今卻風華正茂。」
這一中一西,一古一今,把多少人的少時、青春描繪得淋漓盡致。
青春需要的是什麼?
興趣和戀愛。
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最愛的人。
至於人生,以後有的是時間讓你發愁,沒必要在最開心歡脫的時候想那些東西。
2、華裔
電影的主人公艾莉是一個華裔,而且是第一代華裔,她跟隨父母遷居美國時已經5歲了,所以,在她心裡已經有一個既成的價值觀。
當艾莉到美國後,也許因為家庭變故的原因,很小就開始打理這個家;
最重要的還是文化差異,她成了同學眼中的異類。
艾莉的父親更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代表。
前不久我看了婁燁導演的《花》,看似是一場跨越國籍的「性愛」活動,其實折射的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現狀。他們不滿意現有的社會狀態,但出國之後,因為種種原因,也沒法和另外一個社會完全融合。於是,他們自怨自艾,彷徨、無助、可憐、可悲、可嘆!
艾莉的父親就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
他們的出路有兩條:
一是呆在國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做著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
二是回國,有著體面的生活,但內心又極其擰巴。
現如今,從非裔到華裔,美國種族文化之間的衝突若隱若現。
再結合今年因為疫情而受到歧視的華裔同胞以及其他亞裔,華裔平權之路任重而道遠。
3、宗教
電影裡不止一次出現教堂、牧師、聖歌,甚至還出現「異教徒」這樣的字眼。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基督徒人口占總人口的70%。
宗教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排他性。
宗教是排他的。
原因很簡單,話語權的歸屬問題。
舉個例子,上帝和佛祖可以共存嗎?
如果可以,他們勢力範圍又該如何劃分呢?
他們會不會打架呢?
這都是問題,這些問題怎麼解決呢?
排他,我信奉的才是真主,你們都是異教徒。一切迎刃而解。
基督教也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反LGBT。
當保羅發現艾莉和艾斯特的同性關係時,他下意識地說了一句話:
「上帝會懲罰你們的!」
雖然,現在的大部分基督教徒已經接受了LGBT。
但其中仍有一部分人依舊堅持著原本的教義,認為LGBT是不道德的。
一直到今天的美國社會,關於這個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也成了今天美國社會割裂的一個重要因素:
傳統價值的捍衛者和解放思想的前衛者之間的衝突。
4、愛情
愛是什麼?
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環境的人的回答都不一樣。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
當教堂裡的人唱著這首《愛的真諦》時,艾莉站出來卻說:
「愛是一團糟,既恐怖又自私。」
愛是一個很宏大的字眼。
中學時代,我看過看過這麼一篇短文,是關於愛與喜歡的。
什麼「喜歡是放肆,而愛是克制」云云。
當時看得津津有味,現在想想,簡直幼稚無知。
其實都是愛。
愛可以是給予,同樣也可以是索取;
愛可以是無私,也可以是自私;
愛可以是忍耐,也能是佔有;
愛會讓你甜蜜快樂,也會讓你傷身落淚。
這都是愛。
我們不應該把愛狹隘化,遇上一些非主流的愛就嗤之以鼻,甚至惡語相向。
這只是他們的一種選擇而已。
《青春未知數》確實是一部好電影,這麼多元素集中在這麼一部校園電影中,並沒有感覺到很滿,或者顧此失彼。
相反,電影在態度上表現的面面俱到,實在難能可貴。
前年的《摘金奇緣》,去年的《別告訴她》,今年的《青春未知數》。
好萊塢以華裔為主角的電影愈來愈多,這意味著華裔電影人在好萊塢的話語權愈來愈重,也說明華裔在美國社會愈來愈出圈,不再只是安居一隅的「異鄉人」。
希望未來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