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洞穿自我被遮蔽的另一半
青春未知數影評《青春未知數》的情節圍繞美國高中校園的青澀戀情展開,天然帶有清新質樸的氣息。影片中的青春書寫比較低調和克制,沒有放大青春期的激情、痛苦和欣喜,而是聚焦於個體內心微妙而隱秘的情緒悸動、自我成長。 影片中,橄欖球運動員保羅對校花愛斯特一見鍾情。橫亙在保羅面前的,並不是父母的干涉、等級的差距,而是兩個人性情、品味、愛好上的差異。保羅是運動健將,熱衷於烹飪,對於文學、藝術幾乎一竅不通。寫一封有文采的情書,於他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保羅開始尋求亞裔女孩艾莉的幫助。至此,觀眾預測到了愛情片中經常上演的情節俗套:通過深入接觸與了解,保羅一定會發現他的真愛不是那位女神,而是身邊這個容易被忽視,相貌普通到醜陋的女孩。
《青春未知數》中確實有這樣的橋段,但同時安排了另一條情節線索:艾莉以保羅的身份與愛斯特聯絡時,兩人之間聲氣相通,暗生情愫。當然,把影片輕率地歸入同性戀題材其實是武斷的。艾莉與愛斯特相互吸引,與其說是一種性取向的彰顯,不如說代表了一種更加獨立、通透、清醒的人生定位和自我審視。影片通過兩位少女從好奇到相互了解、漸漸傾心的過程,向觀眾建構了一種面對自我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影片在一種生活化的敘事氛圍中,用不少日常細節,記錄了幾位高中生的一段青春經歷。然而,創作目標並不是表現愛情的甜蜜或憂傷,也不是個體對於性取向從懵懂到自覺的發現之旅。影片最大的成就,是在情意湧動的青春浪漫中,深刻地洞察了人世間溝通的困難,自我認知的艱難。 影片的情節,發生在一個普通的美國小鎮。這裡地廣人稀,生活單調,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似乎注定是平淡無奇的。顯然,小鎮生活的凝滯庸常,會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加倍放大,將人的孤獨不斷強化。而艾莉在這個小鎮上,還是許多維度上的「異類」,其落寞可想而知。 艾莉是一名五官扁平、皮膚黝黑的華裔少女,每天騎一輛自行車上學,家裡有個活得如行屍走肉的父親。艾莉雖然學習成績優秀,但「異教徒」的身份讓她難以融入社區。可以說,艾莉身上的每一個特徵,都在將她更加顯著地與周圍的人區分開來。但是,影片試圖闡述的是,這些外在差異並不是人心隔膜的來源,否則就無法解釋父親對於艾莉的漠然,艾莉對於父親無法言說的疏遠。影片更像是借助艾莉這樣一個邊緣人物,讓她離群索居,獨立於美國的主流文化之外,進而獲得一種冷靜而犀利的觀察世界的視角,同時也獲得凝視自我的時間和空間。 影片中的美國青少年,以崔格和那群妖艷的姐妹花為代表。他們外表靚麗,活潑外向,自我感覺良好,熱愛運動和搖滾樂,喜歡聚眾狂歡,表達情感時直白而勇敢。或許,在艾莉和愛斯特看來,他們活得膚淺而盲目,對於人生缺乏長遠規劃,對於自我的潛能沒有任何認識,對於內心缺乏深入的探詢,甚至拒絕觸及靈魂的感動和獨處的沉思時刻。
除了這群高中生,影片中還有一個影子般的人物,就是艾莉的父親。他在經受了妻子離世的打擊之後,一蹶不振,每天沉迷於各種經典愛情片。名義上,是為了學習英語,但內在的動機恐怕是緬懷他與妻子的深情,同時在一個純粹的愛情世界裡獲得對真實人生的逃避。 由此可見,影片中的人物都處於某種意義上的隔絕狀態:因為興趣愛好、文學藝術修養上的差異,保羅與艾莉、愛斯特其實難以對話;保羅對於烤腸的癡迷,對於改革烤腸配方的設想,還與他的母親產生衝突;艾莉和父親之間因為人生態度的重大差異,其實形同陌路;愛斯特內心豐富、情感細膩,在身邊同學的俗氣與膚淺中,多少有點格格不入,等等。 這些隔膜與疏離,看起來都微末而瑣碎,難以上演感天動地的情感戲碼。但是,在這種難以溝通的狀態中,影片勾勒出纏繞在我們周圍的孤獨:每個充滿熱情的生命,都在尋找與自己靈魂契合的另一半,卻注定要在一次次的試探、衝撞中,面對無數有形無形的溝壑,最後以哀憐而感傷的眼光注視著身體的每個傷口。 從影片的場景設置來看,外景雖不乏綠色,卻常常在大遠景中流露出一種蕭瑟、孤寂的清冷之感。尤其是當艾莉奮力騎著自行車回家時,色調大多數時候偏冷,天地廣闊,周圍高樹林立,卻又分明無枝可依。艾莉的同學駕著一輛破舊的卡車呼嘯而過時,總要嘲笑她的職業(幫父親指揮火車)和處境。這是兩種生活狀態和心境的對比:艾莉在內心的沉靜中安之若素,艾莉的同學則需要在群體性的喧囂中追求刺激與快意。
正因為有豐富的內心,艾莉才能將孤寂漫長的上學路變得像是一次次修行。也正因為艾莉主動或被動地隔離於人群,卻又靜默幽深,愛斯特才會對她有莫名的好感,像是在洶湧的人潮中發現了一處可以駐足的風景。愛斯特帶艾莉去的那個如世外桃源般的溫泉,就像兩人可以獨享的心靈花園。這裡有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但氤氳的霧氣又使這裡宛如仙境。她們在水中卸下所有偽裝,屏蔽世俗的羈絆,以一種自由舒展的姿態遠離塵囂,又像擁有全世界。如果說影片有同性戀的意味,這個場景可能是最直接的一個證明。但是,與其將兩人隱秘而曖昧的獨處時光加入一些性的衝動,不如看成兩人需要這樣的時間和空間,來完成一次坦誠相待和真誠溝通。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一個內景是艾莉的家。這個家毗鄰火車站,逼仄簡陋中不乏舒適溫馨,但分明又是寂寥空洞的。艾莉的父親痛失所愛之後,整個人都處於一種毫無生機的寂滅狀態,每天都沉浸在莫可名狀的悲傷和自我放逐之中,與整個世界基本隔絕。也許,在艾莉看來,這是一處情感的墳墓和人生的牢籠。影片的另一個重要內景是教堂,看起來莊嚴肅穆,同時又熱鬧非凡。但這裡只有一些高調的布道,並不能真正撫慰心靈。對比之下,反而是那個狹小的控制室是一方真正的精神園地。這個小房間置身於兩條鐵軌的中間,看起來低矮簡陋,卻又自成一體。艾莉經常躲入其中,藉此遠離父親那個空間的死寂氣息,平靜安然地思考、學習。 影片名為「The Half of It」,直譯是「一半」,或者「最重要的一部分」,中文意譯成「青春未知數」,似乎也是切題的。影片試圖突破每個人、每個家庭所呈現的表面狀態,去洞穿其被遮蔽的另一半。或者說,影片在每一份看似真誠熾熱的情感背後,發現了它們可能只是對對方以及自己的一知半解。為了挖掘每個人、每種生活的另一半,影片通過艾莉的困惑、迷茫、尋找,帶領觀眾完成一次情感、心靈的洞察與漫遊。這是影片最有魅力的部分。 但是,影片為了突破敘事常規,以突兀而莫名的同性戀為噱頭,將更有內涵的「內心另一半」「真實的自我」等概念,淺化為真實的性取向等更為時尚的話題。這其實是最大的媚俗。而且,為了以曲折的方式展示亞裔在美國的生存狀態,影片在缺乏鋪墊的情況下,以文藝化的腔調設置了艾莉父親這樣的情種形象,看似深情,實則懦弱無能、矯情虛偽。更何況,影片在努力對艾莉進行更有深度的塑造時,又以刻板的方式展現了美國青少年身上的膚淺與庸俗。這固然可以強化人物譜系的對比效果,但多少使人物顯得扁平而空洞,缺乏更具感染力的性格魅力。(首發於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2020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