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關於成長的三角方程式
青春未知數影評原文首發在公眾號:儲星罐
歡迎關注
《面子》這部電影,還是大學時期在語文課上看的。大概是布置了一個相關話題的論文,老師用兩節課的時間放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中西差異與代際溝通的電影,當然這還是一部LGBT題材的電影。鏡頭毫不遮掩的展示同性接吻以及性相關的鏡頭,對於剛進入大學,習慣一切講求政治正確的教育傳統的我們,衝擊還是蠻大的。現在想起來,過去的大學教育,好像還真的是蠻開放的。
《面子》其實這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電影,據說當時電影上映後,給出的評價標籤是「女同版《喜宴》」,而作為這部電影的導演伍思薇(Alice Wu),也順理成章地被冠上了李安接班人的名號。
後來伍思薇是否真的成為了李安的接班人,大概是沒有。但不知是不是近期趁著華裔女導演勇闖好萊塢的風潮,近乎銷聲匿跡16年,伍思薇終於推出了最新電影——《青春未知數》(The Half of it)。
當然,話題依舊脫離不了女同性戀主題,依舊是關於文化衝突,但對比《面子》著重於表面化處理,《青春未知數》更在乎內心衝突的展現。電影的人物關係模型很簡單,一個單指向的三角戀愛關係,也就是一個關於他愛她,她也愛她的故事。從電影海報的關係設置上也能看出。
當然這種人物關係的表現也沒什麼稀奇了,早十年許多台灣青春電影,像《藍色大門》、《盛夏光年》等,也愛用這種套路來凸顯戲劇的衝突。
事實上,《青春未知數》也沒在這種俗套的三角戀關係中去突破創新,而是將視角轉移到人物內心,通過表面的一起三角戀關係,去探尋兩個女生之間,關於文化背景和性取向的身份定位。個人感覺感覺上,電影所呈現的氣質,其實更像早期Gus Van Sant的青春電影的風格。
故事背景設置在一個保守的美國小鎮,但這個小鎮卻有一戶中國移民的父女。博士身份的父親,在美國卻日復一日地管理著鎮上的一個火車中轉站,女兒Ellie Chu基本上完美匹配上了美國亞裔女學霸的刻板印象,蓬頭垢面不施粉黛,紮著無聊的馬尾,著裝比直男還直。平時除了替父親管轄火車站,在學校甚至會通過給同學提供付費論文的服務來賺補家用。除了是個小透明,同樣能想象在這個保守小鎮上,她會被鎮上的白人同學視為異族以及嘲弄的對象。
所有故事衝突點,從四肢發達的校橄欖球隊隊員Paul,讓Ellie代寫情書追求校花的單子開始。在一般美國青春片套路中,校花形象習慣以徒有外表胸大無腦的形象出現,而電影有趣的是,校花Aster與Ellie一樣,被設置成一個與眾不同的文藝青年。反倒與小鎮墨守成規的形象更貼切的Paul,成了兩人之間的精神傳遞員。
無聊的美國小鎮閉塞而傳統,人們習慣於犧牲自己的個性來適應集體,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這裡的人格局都太小。對Aster來說,勉強依附志趣不同的團體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但當兩個渴望匹配的個體在一來一往的書信間找到彼此後,就像乏味的生活,突然打開了一扇繽紛的大門。
電影很賣弄,也很討巧地將文藝青年所崇尚的哲學、文學、藝術等話題,融入到電影裡面。用一點點的細節鋪陳,作為兩個女文青之間,內心互通的推進器。其中兩人的互動式塗鴉劇情,通過塗鴉過程融入對世界的理解,和內心的碰撞,到最後被清刷掉還能發出「everything beautiful is ruined eventually」(所有美好終將化為虛有)的感慨,堪稱本年度最佳撩妹方式,也是本片最深感浪漫的場景之一。
而電影開頭前,兩個女生第一刻正式碰面時,石黑一雄的著作《長日將盡》,就已經被作為彼此互為關聯的紐帶。後面幾段,《長日將盡》依然被作為貫穿情節的線索。
《長日將盡》是英籍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的作品。故事是一部探討個人文化身份以及歷史記憶的一部小說。而對於Aster來說,其西班牙裔的身份背景,其實與Ellie不同於這個環境的亞裔身份一樣,有著一個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所在。但電影並沒有通過直白的行為細節去展示個體對文化與身份認同的焦慮,而是巧妙地將細節隱藏在一本小說當中。
男主角的Paul,一個核心的客戶角色,卻在找Ellie幫忙代寫書信追女孩的過程中,成就了兩個相同的靈魂。如果沒有Paul的出現,Ellie依然是一個普通的亞裔學霸女,到處替人收費寫論文。但好在電影在角色塑造上,並沒有將Paul臉譜化地刻畫成傳遞信息的花瓶,而成為Ellie在身份尋找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友誼支撐。
導演伍思薇在訪談中表示過,在出櫃時,身邊一個重要的直男朋友對她的認同和接納,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樣,她也直言不諱這個直男朋友是她拍攝這部電影的動力所在。而劇中的Paul,也成為Ellie對人與人之間,親密關係的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成長關鍵。
導演伍思薇其實是一個典型的理科女,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後,曾在微軟擔任過一段時間的軟件工程師。後來,也是通過不斷創作小說的間隙,成為一名電影導演。
其實無論是《面子》還是《青春未知數》,故事內容上,都很明顯地注入了她對跨文化身份的認知,性取向的接納和認同,以及對典型中國家庭的觀察以及理解。同樣,兩部電影也極具符號化地將不修邊幅的亞裔女學霸形象置入其中,其實觀眾也完全可以看出,這就是在真實地刻畫著她個人的經歷和體悟。
其實電影有很好嗎?我真覺得還好,起碼在校花的概念上,太過於理想化與刻意的呈現,反而裹上一股濃濃的意淫美人的氣息,怎麼看都覺得不科學。但說到伍思薇成為了第二個李安了嗎?明顯沒有。但電影在某些人物內心成長的剖析上,卻有那麼幾分《心靈捕手》的感覺。
原文首發在公眾號:儲星罐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