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愛情,不僅僅是愛情

青春未知數影評

《青春未知數》是美國華裔導演伍思薇時隔十六年的新作。和上一部作品《面子》相似,《青春未知數》也講述了一個移民美國的華裔女同性戀的故事。只不過,故事的發生地從紐約轉移到了一個虛構的美國小鎮Squahamish,而主人公也從優秀的外科醫生變成了沉默寡言的高中優等生。華裔高中生Ellie Chu以幫同學代寫論文補貼家用,不善言辭的直男Paul請求她幫他代寫一封情書送給校園女神Aster,但其實Ellie也暗戀著Aster。於是,Aster以為自己和Paul保持著書信和簡訊的聯繫,並開始和Paul交往,可實際上她一直在和Ellie通信。在這個過程中,Ellie和Paul也慢慢變成了交心摯友,和Aster也偶然有了一次出遊經歷。直到謊言被戳破,Ellie終於勇敢表達出了自己的感情。

正如影片開頭所說,「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也不是一個所有人得償所願的故事。」在影片的結局,沒有人在一起,沒有承諾,也沒有難捨難分。有的是the turning point(結尾Aster走出的餐館名)、坦誠相待、情不自禁的同性之吻、站台上離別的微笑、追著火車送行的少年以及遠行列車駛向的未知可能。三人都各自奔向屬於自己的未來,而這段青春愛戀在無形中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軌跡。

一、柏拉圖式的愛情?

《青春未知數》的英文片名為The half of it,取自柏拉圖的《會飲篇》。《會飲篇》中,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認為,每個人原本都有四條腿、四隻手、兩張臉和四隻耳朵,宙斯將每個人從中間一分為二,從此每個人都急於尋找自己被分離開的另一半,合二為一以達到最高的幸福。影片開頭以一段動畫引出柏拉圖關於「另一半」的理論,並對此提出了質疑——「人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尋找與自己契合的另一半,又有多少人找到了完美的愛?又有多少人將愛延續?」是不是只有浪漫愛情和靈魂伴侶才是真正的愛情?影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Ellie、Paul和Aster之間的情感糾纏,契合the half of it的概念。Ellie和Aster書信和短訊交流,談論合群帶來的壓力和與眾不同的自由,談論「最大膽的五筆」可能毀了一張畫作,也可能成就一幅傑作。這些關於文學、藝術和生活的交談,伴隨著平靜的小鎮生活場景,不斷交疊。二人彷彿尋找到了契合自己靈魂的那一半。另一邊,Paul從花錢找情書代筆的憨厚小伙,成為了Ellie僅有的知心好友。為了贏得Aster的青睞,Ellie幫Paul惡補文學藝術知識,練習對話技巧,偷偷調查Aster的喜好。他們分享各自生活的掙扎:Ellie和擔任車站管理員的單身父親相依為命,不願離開父親去申請遠方的大學;而Paul來自一個複雜的大家庭,頂著家庭的壓力渴望自己改良的祖傳美食得到外界的認可。他們參與彼此的生活:Paul幫助受到言語攻擊的Ellie,在她上台演奏時給予支持,去Ellie家陪Ellie沉默寡言的父親;而Ellie也幫Paul向美食雜誌推薦Paul研發的taco sausage。一個拉拉和一個直男之間,沒有肉體上的欲望,卻有著深厚的親密感,似乎也接近於柏拉圖式的靈魂伴侶。無論是同性之間的精神戀愛,還是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都不符合傳統浪漫愛情的定義;但恰恰是這種青春期模糊的、無法定義的情感,能展現愛情的多元可能。

影片的另一個中譯名為《校園情聖》,參考了法國愛情電影《大鼻子情聖》。劇情也的確建立在「西哈諾」式的三角關係基礎上。如果說Cyrano因為自己的大鼻子而特立獨行,也因此羞於向Roxane表達自己的真實愛意;那麼Ellie的敏感孤僻或許來源於自己的華裔身份和優異成績,在這個奉行基督教的小鎮,自己與眾不同的性取向和無神論也讓她抑制自己的情感慾望。但《青春未知數》和《大鼻子情聖》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故事。西哈諾的成全和陪伴更多彰顯了他的騎士精神和英雄氣概,整個故事也充滿了英雄主義的浪漫氣質。而Ellie正處高中情竇初開時,對自己的性向甚至還不太確定,少女的害羞懵懂也使她不得不通過一個男生,來表達對另一個女生的好感。影片只是借用了這個三角的故事模式,講述的是青春期的猶豫、試探和勇氣。

影片中多次藉Ellie、Paul、Aster之口以及出現的各種文藝作品來探討愛情的不同形式。

愛可以是渴望,如石黑一雄《長日將盡》中「那無法抑制的渴望「,文德斯《柏林蒼穹下》的台詞」渴望,在我心中湧起愛的浪潮「。愛可以是簡單純粹的迷戀,像Paul對Aster那樣「魂不守舍」,因為她「漂亮,聰明,聞起來就像新磨的麵粉」而喜歡她。愛可以是「為之傾注的心血」,就像Paul為靠近Aster而努力補習文藝哲學。愛可以是對另一半和對未來的確定,就像Aster的富二代未婚夫那樣肯定。愛可以是感到「被理解」,像Aster和Ellie的心心相印。 愛可以如聖經所說,「是忍耐,是恩慈」,也可以如Ellie在阻止Aster答應求婚時所說,「愛是措手不及、不近人情、自私而且大膽。愛不關乎找到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努力的過程、伸手觸碰和失敗。愛是願意毀掉好看的畫作,只為可能得到傑作。」

導演伍思薇在接受採訪時談及電影的愛情主題:「我覺得電影講的就是,我們都在尋找偉大的浪漫愛情,但有時候最終我們收穫的是與別人產生的連結。可能電影結尾會讓我們驚訝,沒有人能獲得一開始想要獲得的東西,但是每個人其實都獲得了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所必須獲得的東西。」或許導演並不想闡明愛究竟是什麼,而是通過電影拋出這個問題,讓觀眾去質疑、發現、感受。

二、愛情中的成長敘事

三個青少年在複雜的情感關係之外,都各懷理想,卻有著各自的顧慮與掙扎。這也是《青春未知數》在愛情底色之上的另一層敘事。

影片中幾次提到了薩特的理論。拋開「存在主義」的深刻內涵,單從Paul對薩特《禁閉》的粗淺理解出發,《禁閉》中的三人被困在「地獄」中,門開了卻無人離開,就像他們三人,明明有著對未來的憧憬,卻因為現實與家庭的羈絆不得不選擇妥協,無法獲得自由。除了Ellie求學和家庭的困境,Paul創新和傳統的衝突,Aster也在追求遙不可及的繪畫夢想和嫁給本地富有子弟之間猶豫。

而這段糾纏不清的愛情與友情,彼此的傾訴、交心和鼓勵,促使三人都有勇氣冒著毀掉畫作的風險畫出boldest stroke。Ellie選擇離開小鎮,申請到Grinnell College繼續學業;Aster也放棄了準富太太的安穩日子,為申請藝術學院做準備;Paul則留在小鎮,在美食雜誌的宣傳下繼續推廣他的香腸,以期有朝一日開一家自己的店。三人從妥協到突破的成長路徑相互交織,為影片鋪上一層明朗的色彩。

三、自傳式的電影

《青春未知數》作為導演時隔十六年的作品,或多或少還帶著《面子》的痕跡。無論在《面子》還是《青春未知數》中,女主角身上都有導演本人的影子——伍思薇的父母皆為台灣移民,自己出生並成長於加州,在斯坦福獲得了計算機學士、碩士學位後,在西雅圖為微軟工作,隨後離開軟件行業、投身於電影製作事業。除此之外,伍思薇本人也是同性戀,並在大學期間向家人出櫃。第二代移民的身份、耀眼的履歷、認識並承認性取向的過程,與兩部電影女性角色的經歷相吻合。

除了《面子》中小薇和《青春未知數》中Ellie的呼應,小薇的母親和Ellie的父親也有著相似之處——都愛坐在客廳看電視。有趣的是,兩部影片都借助電視中角色的台詞來呼應電視外的現實。尤其是《青春未知數》中,出現了《卡薩布蘭卡》、《柏林蒼穹下》、《費城故事》、《城市之光》等六部電影片段,每一段的台詞都和當時的情節發展完美契合,讓人會心一笑。除此之外,自動售貨機的元素也都出現在兩部影片的關鍵情節。《面子》中小薇和Vivian墜入愛河源於售貨機前的撩人交談,而《青春未知數》中Paul衝破Ellie暗戀Aster的事實也發生在售貨機前。連Ellie去世母親的照片也友情借用了飾演小薇母親的陳沖的照片。

我們能從伍思薇這兩部電影中感受到一種友好的女性視角,這種視角似乎在女性導演的電影中更為常見。導演將鏡頭對向女性的慾望、認同和女性間的平等互助。女性不必受傳統的約束和男性的凝視,比如《面子》中小薇不願穿高跟鞋和禮服,打扮總是很休閒,也得到了開明的外婆的肯定;女性不必壓抑自己的欲望,比如小薇母親從錄像店帶回a片回家看;影片對於同性之間情慾場景的刻畫,都是溫和內斂的,恰到好處地讓人感到情欲的流動,沒有男性凝視的壓迫。

《青春未知數》相比《面子》,給人的質感更輕了,更多探討的是愛情的可能性而不是傳統與自由的衝突,Ellie同性戀和移民的雙重身份不再是電影聚焦的中心。首先高中生的設置將性取向從社會問題變成了自我認知問題,影片中的所有情感歷程都幫助Ellie認清自己的性別身份和性取向。連Aster也在結尾對Ellie說,「(對於自己是不是不一樣,)過幾年,我會很確定。」其次,故事的發生地從開放的紐約轉移到基督教小鎮,主人公也從華人圈脫離出來,這使得同性戀的壓力從傳統家庭轉移到宗教環境中。即使是Ellie最親近的朋友Paul,在發現Ellie的性取向後的第一反應也是「這是罪,你會下地獄的」。影片中也沒有向家人出櫃的場景,只有Paul和Ellie父親談心時隱晦地說,「你沒有看見她,她是誰,可能成為誰,真正的她。」 昏暗的燈光與沉默的留白一如《面子》中小薇向母親坦白的情景,父親的關心和Paul的坦誠同樣觸動人心。另外,脫離華人圈層也意味著華人環境的淡化和移民身份的凸顯。主人公的家庭不再是華人交際圈的一部分,沒有中國傳統的社交關係和社交活動,僅有蹩腳的國語和傳統麵食等元素標示著他們的華人身份;相反,作為影片中僅有的兩個華裔,他們作為移民的格格不入也被襯托出來——父親作為鐵路工程師但不擅長英文,常年在家,沉默寡言;女兒成績優異但無法融入群體,遭受校園霸凌,而且是異教徒。相比《面子》中的小薇和母親,《青春未知數》中華裔的刻板印象更典型。

如果說《面子》書寫了華裔女性的個性獨立,那麼《青春未知數》則刻畫了青春期的少年成長。不管是傳統家族中的成年女性,還是即將離家遠行的少女,她們都能夠拋下倫理、偏見、家庭的顧慮,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迎接更加自由和明朗的生活。儘管在現實中結局可能並不會那麼光明,現實生活的桎梏可能遠比電影中多,但至少這兩部電影給觀眾、給相同處境的群體以希望。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