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神力女超人1984》影評:歡迎來到我們的世界:與超級女英雄
神力女超人1984影評她在深夜的街頭奔跑,身後傳來一個醉漢稀裡糊塗的招呼聲。她本想置之不理,但停下想想,那正是幾天前同樣在深夜攻擊過她的流氓。於是她轉頭回去,用新近得到的超能力將他打倒在地。醉漢匍匐著試圖逃脫,她卻沒有收住動作,一腳又一腳,直到對方頭破血流,而她的眼中露出兇光。
在兩個半小時的《神力女超人1984》中,是這場戲把我從對好萊塢套路的倦怠中抽離出來,懷著一種緊張感重新審視這部電影。在原本怯懦的「豹女」芭芭拉第一次對流氓動手、厲聲要求他不許再騷擾別人時,我幾乎要為她鼓掌,「girl power」之類的歡呼就要出口,結果轉眼就發現自己差點支持了一個殺人犯。
也是這一幕讓這部電影始終留在我的頭腦中,我不知該如何思考芭芭拉那幾腳帶給我的興奮和害怕,也不知該如何看待產生這些感受的自己。必須承認,我偏愛帶有道德困境的故事,於是《神力女超人1984》對我就不再是一部爽片,而是需要我花一篇公眾號文章來拆解的問題。
《神力女超人1984》看上去是撲街了,截至目前,它的豆瓣評分已跌至6.4,imdb評分為5.6,社交媒體上到處是吐槽文和視頻。就個人體感來說,評分是過低了——除去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這是我在DC宇宙中看得最舒暢的電影,與漫威宇宙的英雄單人電影也不相上下。但即使是《鋼鐵俠2》、《雷神2》等公認較弱的超英電影都能在豆瓣上超過7分,可見觀眾對《神力女超人1984》有多麼苛刻。粗看負面評價,不外乎打戲又少又弱、灌水太多、邏輯不通、角色過多情節凌亂等等。後兩條我有點認同,但前兩條對我完全不是問題。本身我就不太喜歡看全程武打,本片的文戲和閒筆恰恰是我眼中的趣味所在。
在我看來,芭芭拉是片中最大的亮點。設計一個在各方面都與主角相反的配角不是什麼新套路。如果說神奇女俠黛安娜的超能力讓人難以感同身受,那(女)觀眾大可以在芭芭拉這個普通人身上找到自己——長相平平、動作笨拙、侷促不安。就算手握多個博士學位,她還是嚮往黛安娜的美貌和力量,正如我們仰視虛構出來的超級女英雄。
但令我欣喜的是,她不只是一個推動劇情的工具,她的焦慮是如此具體又真實:有男博主嘲笑芭芭拉得到超能力的一大標誌竟是學會了穿高跟鞋走路,但其實只要穿過細高跟就會明白,在工作場合穿這種鞋子昂首闊步還不會抽筋起泡絕對是一種非人的超能力。更別提到健身房直衝舉鐵區舉起最重的槓鈴了,那不只是表示她力氣大,反正我自己在人多的健身房從沒進過舉鐵區,說不出有什麼好怕的,只是極少看到女生過去,感覺完全是男人的地盤,就不敢貿然闖入了。
黛安娜本人也走下了神壇。為換取男友史蒂夫「復活」,她失去了一部分超能力,於是她也會流血、耗盡體力、不小心脫手。愛看動作戲的觀眾大概會因為她癱倒在地而感到惱火,但那些傷痛讓她看上去更像個正常人。她的「戀愛腦」也不能算傻白甜的劇情需要,而是另一層面的人性體現。男的我不知道,反正我和我熟識的女性,大概率也會為了愛犧牲掉一些重要的東西,哪怕這會背離所謂的邏輯。除了大家心嚮往之的「神仙愛情」,最常見的便是許多女性成為母親的過程。這樣的交換在生活中太過尋常,以至於我們很少直白地把它說成一種代價。
於是,在黛安娜和芭芭拉的故事裡,我們能看到太多和普通女性體驗對應的東西。無論是作為尚無性別意識的小女孩爭強好勝,還是長大後在(往往被虛構出來的)完美女性形象面前陷入自我懷疑,由種種危險與歧視催生出不安全感和不公平感,不得不在自己同樣珍視的東西之間做出抉擇,還有遐想自己得到「have it all」(在個人、家庭、事業等各方面同時取得成功)的超能力。
回到芭芭拉打人。在重溫這個橋段時,我突然想起自己留學時也曾多次獨自在深夜的馬路邊奔跑。不是夜跑,而是在外活動晚歸之後,為保人身安全而盡快回到安全地帶,萬一引起不法分子注意,至少我的速度可以增加逃生幾率。也是在午夜的華盛頓市中心,我曾眼睜睜看著停錯站的末班校車離我而去,絕望到差點哭出來,最後不得不賭一把,低頭叫了輛優步。在紐黑文,每次音樂會散場,我總背離光明熱鬧的本科生校園,以最快速度狂奔回距離前輩告誡的「危險區」只隔一條街的研究生宿舍。要是在這過程中聽到任何一個男聲,恐怕我都會嚇得半死(幸而這從未發生)。
我從未報名參加過在零點之後結束的活動,單獨出行時穿得寬鬆低調,也早早學會了上車後假裝打電話「向朋友報備」的防身手段。在熟練掌握各種自衛知識的同時,我常常會想起本科新生入學時必經的反性暴力培訓「奪回黑夜」(Take Back the Night):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奪回在夜晚安心活動的自由呢?
母親曾遺憾沒讓我從小去學武術,而在開始獨立生活後,我總會盡可能去參加學校提供的防身培訓(結論是:跑得越快越好)。看芭芭拉狠狠教訓那醉漢,就如同實現了一個長久以來的幻想:有力量去戰勝任何危險,從而徹底免於恐懼,自由自在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
片中被人詬病但同時值得思考的是,如果要用芭芭拉獲得超能力來體現女性賦權,為什麼拍她濫用權力成為壞人?我斗膽猜測,她的過激行為是女性恐懼的一種極端化表現。我想大多數女生應該都聽過各種安全提醒、在頭腦裡預演過危險狀況下的正確反應。再怎麼強調「男性應該管好自己,而不是要求女性處處小心」,女生注意自我保護都不會錯。然而,incel群體(involuntary celibate,自認為「非自願單身」的男性,因未能脫單而仇恨全體女性並訴諸暴力)在世界各地出現,新聞裡的惡性事件也層出不窮。我看到有人開始討論:為什麼女性就必須學會如何死裡逃生,為什麼生於和平社會的我們還需要為這麼凶險的可能性做好準備?無論在家中、學校還是街頭,為什麼在面對衝突時,有些女性擔憂的不只是矛盾本身,甚至還有自己的生命安全?
或許芭芭拉就時刻沉浸在這種恐懼中,所以當她得到戰無不勝的力量時,她聽到有性侵傾向的醉漢在路邊朝她吹口哨,第一反應便是防衛過當,然後則是將此前自己因無力而壓抑的憤怒盡數發洩出來。這不是為她開脫,更不是呼籲以暴制暴,而是為她的失控找一種可能的解釋。芭芭拉用最露骨的方式展現出,一個厭女的環境會如何導致長期的過度緊張,在無處排解的情況下,就如毒藥潛滋暗長,不是蠶食人的精神,便是拖垮人的身體。
顯然,黛安娜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和平也更理想的方案。再怎麼強大,黛安娜都堅守著她從天堂島習得的正直和善意。她在與芭芭拉決戰時始終採取防禦姿勢(由此導致了備受詬病的「野貓大戰捲簾門」一幕),給對方悔改的機會,在對方拒絕後將其電暈拉上了岸。在與真正的反派麥克斯·洛德對峙時,她也僅憑「嘴砲」取勝, 用真言套索促其看清真相,讓他得到了救贖(這自然讓愛看動作戲的觀眾很不滿意)。與大部分超級英雄不同的是,神奇女俠這個漫畫形象從誕生伊始就總是在強調愛的作用,幫助人們互相理解。在現實社會,光說一個「愛」字當然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但若在努力變強大的同時加以原則,多懷一些溫和的情感,多少能化解芭芭拉的戾氣,更加靠近理想中的圓滿。
不久前聽到一種說法,超級英雄電影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現實主義電影。龐大的超級英雄宇宙佔領了我們的流行文化,回應著我們對科技和社會的想象。所以,如果能藉這個載體去展現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情況,效果可能遠遠好於那些更嚴肅的社會批評。不管導演是否有意為之,我認為《神力女超人1984》邀請觀眾(特別是男觀眾)走進了女性的世界,看到我們瑣碎的日常(高跟鞋的折磨、八卦感情經歷)、自娛自樂的意淫(做女神、武力值驚人、 對男性進行「女性凝視」)、大大小小的困擾(被無視、被搭訕、被騷擾)、不自覺的美德(奉獻、愛),還有本文所聚焦的,心靈深處的恐懼和憤怒。過低的評分,除了影片本身的一些問題外, 也有部分原因是觀眾進入一個陌生世界所產生的「文化衝突」吧。
最後,如果說《神力女超人1984》在拿身份政治做文章,那最具可比性的是漫威宇宙的《黑豹》。與《神奇女俠》不同,《黑豹》在全球獲好評如潮,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主流媒體將其視為一種反映時代精神的重要現象。我還記得自己在靠近華盛頓黑人區的電影院看《復仇者聯盟3》,瓦坎達標誌性的音樂一響起,周圍觀眾就開始躁動,黑豹每次出場,影廳裡都會爆發出歡呼。而神奇女俠穿著戰袍登場時,恐怕不會激起同樣的回應,哪怕是在女觀眾中。
《黑豹》在各方面確實精妙得多。最為人稱道的是反派克爾芒戈,生長在美國的他渴望用瓦坎達科技為全世界受歧視的黑人求得解放。他暴力而偏執,但他的理想紮根于現實,令人同情乃至贊成。同時,兄弟爭權的主線足夠簡單,讓人可以輕鬆轉述;「Wakanda Forever」的口號琅琅上口,模仿起來顯得很時髦;色彩濃烈的集市、光頭女衛兵、「高貴野蠻人」般的部落生活,這些視覺衝擊也給人留下印象。這麼一比,《神力女超人1984》的劣勢就很明顯:難以用三言兩語講清楚劇情,兩個反派的動機和轉變太微妙,視覺語言過於龐雜……
《神力女超人1984》呈現的是一個更複雜的世界。其中的女權與男性並非總是對抗姿態,所以才有人困惑,為什麼神奇女俠的裝扮要大胸長腿,似乎在迎合男性審美,但也可以說,她在驕傲地擁抱女性特質,感覺這麼穿舒服開心有力量就行。女權內部也不止有激進與溫和之分,兩者可以親密地以姐妹相稱,又總面臨互相削弱的危險。這樣的敘事便不是一條直線,迂迴曲折,甚至自我讓步,但這更接近性別問題紛亂的現實,也更值得一次次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