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我們都曾是笨拙的愛人
青春未知數影評
我們都曾是笨拙的愛人,情竇初開時,那永遠汗津津的手心兒,語無倫次局促不安的模樣,恨不能以死相許的愛情--是啊,那個年紀,除了正在蓬勃的生命,有什麼可以獻給最愛的人呢?沒有名沒有錢,只有一顆一心一意對你好可以為你去死的心。還有,這笨拙還在於,這時的人們,眼裡只有一個愛人,其它的一切都可以犧牲。
大學時有個女孩兒,美麗,大方,乖巧,許多男生都喜歡她,社團一起聚餐吃飯時,她總是宇宙的焦點--儘管她自己可能渾然不覺,一群男生,很自然的爭先恐後為她倒可樂,給她夾菜,和她交談講笑話,坐在旁邊的女孩兒,和男生們一起,笑著鬧著,喝了許多酒,醉醺醺的離開了。有男生對我說,女孩兒喝醉了真失態。許多年後我們又一次一起吃飯,她告訴我,那天我很難過,所以喝了很多酒。雖然誰也沒做錯什麼,但我也覺得愧疚。如今想起,這就是青春期笨拙的愛,純真,熱烈,但也會傷人很深。那時我們不知道什麼叫做愛,不知道人生的路程還有多少的風景和暗礁,更不明白愛情不是只有奮不顧身的一種。
Alice Wu這部《half of it》就是部這樣的電影,非常奇特的三角戀愛,發生在情竇初開的高中。取材上很討巧的包含了同性戀,少數族裔等多種政治正確因素,但我相信導演並非刻意為之,她之前的電影《saving face》(面子)也是一個同性題材的,而且最終主角出櫃在一起了。這部電影的結局是開放的,她們之間的感情也許只是青少年模糊的無明確指向的感情,她們二人的壓抑各有所本,前者是亞裔單親家庭的自卑,後者是嚴格的宗教家庭清教徒式的壓抑,在這種特殊環境下,無論同性異性之愛都沒有體驗過,所以才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為青春的心事被人理解而感動哭泣。也許那並不是愛。
在對於這種青春期愛情的表現上和《藍色大門》異曲同工,這部把桂綸鎂由一個西門町女生推成明星的《藍色大門》非常經典之處在於它表現青春男女的煩惱如此細膩深入。這時候女生的煩惱是我不知道我會不會愛男生,而男生的小秘密僅僅是「我尿尿是開叉的」。
據說人臨終的幾秒鐘,一生的歡欣愉悅會在眼前一一閃回,這樣看來,死並不痛苦,起碼最後幾秒鐘是快樂的。無論電影還是文學,能喚醒人內心深處的歡欣就是成功的作品。青春片如果拍得好會非常成功(例如《那些年我們愛過的女孩兒》)因為它能給人一種臨終體驗。
我看了導演手記,她說她出櫃後第一次心碎不是因為一個女孩兒而是因為一個直男。這個直男是她的好友(藍顏知己),她幫男孩追女孩兒,追到了但最後還是分手了,男孩說,你知道的,她是拉拉,你不要誤會,女孩兒說:我知道,說實在的,我不介意你們睡覺,但我介意你們的親密關係。愛情是自私的,充滿嫉妒的,哪怕是對另一半的好友。
在此基礎上,Alice wu構思了這個劇本。
通過《Lady bird》知道了沙加緬度 (Sacramento),通過《hafl of it》知道 Squahamish 這兩個加州的小城,風景挺不像美國的。電影裡非常好玩的一個細節是Paul的媽媽看到孩子搜索: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同志,以為孩子是Gay,在教堂裡他忽然站起來說了一段話,他媽媽誤以為他是Gay,擁抱他說,孩子,就算你是Gay媽媽仍然愛你。他說,我不是。媽媽說,哦!謝天謝地。然後他說,我覺得我們家的臘腸配方要改改,他媽媽大怒:不能改,那是你姥姥留下來的,老祖宗的配方堅決不能改!然後就開始揍他。這段兒笑死了。
演員演的都挺好的,只是看著演Ellie爸爸的演員非常面熟,居然是《九品芝麻官》裡的常威鄒兆龍,他在這裡文質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