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大概只有姬姥懂得這部電影的精準,苦難不該成為酷兒電影的底色

青春未知數影評

本期內容已做成視頻,歡迎戳B站觀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V411d78U

(視頻裡有我本人畫的超魔性靈魂表情包)

《青春未知數》由華裔導演伍思薇執導,沒錯,就是16年前拍《面子》的那個伍思薇。

《面子》可以算是伍思薇的成名作,影片結合她自己的移民體驗,講述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中,母親意外懷孕,女兒又是沒出櫃的同志,一家人為了面子苦心維繫,作品不僅呈現了華裔女同自我解放的故事,同時以小見大地呈現華人社區的狀況,引出文化對話的可能。也是非常優秀的作品,打包推薦。

這次的新片《校園情聖》同樣講述華裔女同的故事。

其實拍《校園情聖》前,伍導已經離開電影工業十幾年,是到了2016年,她突然間又有了想法拍這部片,但因為這又是一個以華裔美國人為主角的酷兒電影,她還是擔心好萊塢依然不太習慣於接納這些多元的故事和作者。所以她只是碰碰運氣地把劇本投出去,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三個融資意向,兩個來自院線,一個來自Netflix。

當時是2017年,Netflix還沒有那麼流行,拍出《羅馬》《愛爾蘭人》這些都是到2018年往後的事情。所以當時伍導也是憑直覺,她比較在意這個故事的原貌,就擔心院線會不會為了市場考慮,到頭來把她的劇本改成一些容易接受的青少年日常呢?出於這樣的顧慮,她決定嘗試流媒體平台,合作之後她發現這是個正確的選擇。

《校園情聖》的故事開端很簡單,一個華裔中學女生Ellie Chu學習很好,在學校就幫別人寫作文賺取一點生活費,有一天呢一個看起來憨憨的體育系男生Paul,就拜託她幫忙寫一封情書給他暗戀的校花Aster,誰知道這個校花同時也是Ellie心儀的女生。

聽起來有點狗血三角戀對不對,但是看下去就會發現,這三個角色都不是以往青春校園劇裡面常常被賦予的樣子。

校花Aster不是那種家境富裕每天沉醉於扮靚擁有一群姐妹淘比起讀書更喜歡開party的校花,而是家庭不怎麼富裕不太合群比起社交反而更喜歡讀書看畫的校花。

而Paul也不是那種在百合番中純粹跑錯片場的鐵憨憨,以前這類角色總是被處理成女主之間的障礙,或是被女主傷害的可憐異性,但在這裡Paul卻被平衡得很好,既沒有橫刀奪愛的威脅感,也沒有落入自怨自艾的俗套,而是一個非常可愛溫暖的小直男,在這段際遇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和轉變。據說這個角色也是伍導為了紀念自己曾經的一段直男友誼。

更不用提女主角Ellie Chu,她簡直讓我眼前一亮,我不知道伍導是如何能夠對中華女同性戀的某些特徵拿捏得如此精準(並不是說所有姬圈姐妹都是這樣的意思):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全中√

每一項都活靈活現!

一些女孩相處時獨有的笨拙總是在各種惟妙惟肖的細節裡戳得你會心大笑,看完之後告訴我,闊葉樹那裡你是不是笑得最大聲。

總之總體感受就是好可愛一姬片!氛圍讓人想起2018年的《愛你,西蒙》,那是第一部青春片類型的商業同性電影,說來是不是很驚訝,2018年了,那竟然還是好萊塢第一部同性商業片。

《愛你,西蒙》

對的,因為以往的同性電影都是走文藝片的發行通路,《愛你,西蒙》是真正從投拍到發行都由當時還是好萊塢六大的20世紀福斯以商業片的制式進行,它的票房成功也讓主流看到了同性電影走向商業的可能性。

當時我看完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不夠,這種LGBT青春片我還需要更多。

等到了今天,我終於又得到了這部《校園情聖》。沒錯,我喜歡《春光乍洩》和《斷背山》這種悲劇式的浪漫,但我始終堅信深刻和苦難不應該成為LGBT電影的標籤,有的人可能會說像《愛你,西蒙》和《校園情聖》這種片轉換個性別不就跟普通青春片一樣嗎,嘿,這位朋友,你說對了,因為同性的愛情去掉性別標籤看起來確實就跟普通愛情一個樣呀。

對於酷兒電影而言,不是說商業就是不好的,流媒體就是不好的,沒有痛徹心扉就是不好的,畢竟隨著社會的進步,同性議題已經進入了2.0時代,像《校園情聖》這樣的酷兒電影,也呈現出了時代流動的跡象,不再反復講述「自我認同」的階段性主題,你看Ellie Chu就沒有一秒鐘懷疑過自己,因此也讓電影有更多的空間,去講述酷兒青少年在親情、友情和愛情中的自我成長。

所以通俗一點、可愛一點、快樂一點,沒什麼不好。它們的意義在於將酷兒和酷兒電影平常化,所有的校園元素、初戀心情、糗事笑點都如此貼近生活,就像你身邊的同齡故事和你曾看過的海量青春片,同性戀不再是一種架空的、看不見摸不著、自帶悲劇色彩的敘事。同性電影也可以狗血、脫線、有缺點,不需要都拍成《斷背山》才能獲得認可,正如同性戀也不需要康莊偉大才得以自證情深。

所以,我只想說,這樣的LGBT校園片請給我繼續來更多,不需要多麼苦大仇深和曲高和寡,只是要補齊LGBT人群在青春校園這個最最簡單的電影類型中太久的「不在場」罷了。

插播一句題外話,因為這部電影對女同性戀的戀愛狀態拿捏得太準,這便很容易在非酷兒觀眾中出現共情壁壘,我不止一次刷到過這樣的評論:

大意就是看這部片筆直的朋友會完全get不到,但彎曲的朋友會get到飛起。我在我的視頻中也發出了簡單的調查提問,得到的反饋中也有不少直男直女朋友能get到,我很欣慰。但是同時也在豆瓣看到一些因為get不到就說片子差勁或者說怎麼這都嗑得下去的評論,我很遺憾。因為個體經歷和身份的差異,註定了不可能每個人都能與某部電影發生共鳴,但僅僅因為自己無法共鳴,就揣測別人甚至整個群體的人都不能共鳴,或者根本就懶得去了解電影中的群體,這屬實是過於自負。電影是為了讓你【看見】你之前未曾正眼看過的風景,而不是為了【迎合】你所喜歡的風景。

這也更加表明,像《青春未知數》這種,由女性導演、女同導演,以女性、女同視角,以女性、女同為受眾,所拍攝的女同電影,有多麼重要和需要。只有當這種由女同書寫的女同故事多起來,女同觀眾才能被更真正地照顧到,也給主流裡的非女同受眾提供更多的,接觸和理解這個群體的橋樑。

所以,我再次呼籲更多的女性電影、女同電影、女同文藝片、女同商業片。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