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鬼遊戲》影評:你這妖怪,實在不講武德
鬼遊戲影評好久沒評恐怖片了
好久沒評論恐怖片,今天就來說說。恐怖電影《鬼遊戲》,可以一看,但整體有些可惜。本來這種冷門小片沒必要單獨開貼,不過作為一個新導演的作品,裡面有一些不吐不快的地方,還是要簡單說下(有劇透)。
電影改編自導演雅各布·蔡斯之前的短片《拉瑞》,這部《鬼遊戲》由導演本人親自拓展為長片。原短片概念優秀,低頭+社恐族的恐怖具象體,但變成長片之後故事邏輯有嚴重問題!
前半段非常不錯,類似《關燈後》與《鬼娃回魂》的結合體,自閉症孤獨的孩子的世界,想要與別人交朋友,但小伙伴們都視他為怪胎,沒人搭理他,父母也忙於工作無暇顧及他。這時候他手機裡有了回應,出現了一個未知的夥伴,躲在在黑暗中嚇人。
假如這樣發展下去,電影就會變成怪物版的《鬼書》,或者自閉男孩版的《媽媽》(胖陀螺監製的鬼片,又名《母侵》),去表現一個孤獨男孩的故事。
但中段加入成年人戲份後就亂套了。
按之前透露的信息,拉瑞本身就是男孩孤僻的化身,這個怪物來到人間的契機是「缺少朋友」,與孤獨男孩相輔相成。但中段加入了「屏幕文明造就的妖怪」,人人低頭看手機專注衝著屏幕,導致拉瑞這種怪物會從屏幕來到人間,依靠電流活動,以「孤獨」作為藉口,把你抓回去,堪稱反向貞子,讓人想起了阿根廷恐怖片《詭怪疑雲》裡從黑暗裂縫來到人間的視差怪物。
但這個設定引入之後,拉瑞就由限定受眾變成了群體受眾,隨後就開始胡來了。
你到底要誰做朋友,要孩子還是要家長?還是是個人就行?根本沒有重點,中段拉瑞電流怪物這個設定導致故事至此完全亂了,前半段對「要與孩子交朋友」的設定也被推翻!
尤其是老媽一本正經跟人描述怪物的時候,這種橋段簡直愚蠢之極。因為這本應是孩子們的工作,孩子說什麼大人都不信,成年世界對孩子的不信任造成的疏離感,使得恐懼之物乘虛而入,這才對!當年恐怖片《鬼娃回魂》、哈里森福特的《小證人》、乃至近幾年的《小丑回魂》裡就這樣的橋段就完成得非常不錯。
結果《鬼遊戲》裡讓成年人也跟孩子一樣,所以電影就陷入一個「我說有妖怪所有人不信,我媽說有妖怪所有人也不信,我爸說有妖怪。。。」。這樣一個自說自話的爛梗之中。所以這樣的劇情走向,前半段佔有很大比重的自閉症孩子戲份到了後期一點功能性都沒有了,而且導演估計把他小夥伴給忘了。。。
該片由斯皮爾伯格的「安培林」出品,斯大爺這個公司印記很鮮明,難得拍一部恐怖片,也決定了這部恐怖電影走主流pop+家庭溫情路線。結尾又變成《鬼媽媽》了。(沒變成ET外星人就不錯了)
由於前半段視角是孩子,家長各種不相信孩子,導致老媽老爸大部分時間很敗人品,所以最後老媽母愛爆棚的設定也沒啥說服力,結尾親情段落也沒什麼呼應之處。
這部電影,充分顯示了只拍過短片或者小視頻的導演,首次拍長片的掣肘——啥都想說但啥都講不明白。
電影前、中、後,差不多是三部電影的視角:鬼朋友、電流怪物、鬼媽媽,任何一處延展開都可以是一部長片,但非要將其放在同一部電影裡,整個就是滿擰。
好在電影嚇人場面有點創意,導演雅各布·蔡斯充分發揮了自己對小格局和橋段場面的駕馭能力,尤其是電影幾處嚇人場面:語音對話、面部識別、測距儀、橡膠黏手,這些日常橋段終於派上用場了!
手機相機的「面部識別」功能,在黑暗中突然識別出來一張「臉」 ,並不是本片的首次運用,之前在偽紀錄恐怖片《地獄之門》裡出現過,但本片是將這個橋段用的最好的一次,小男孩在黑暗的臥室中識別「臉」的情節,是全片最好看的地方,同理測距儀、橡膠黏手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功能道具,稍微轉化一下,就能變成「鑒鬼道具」。
男孩臥室、收費亭幾場戲都很不錯,但終究還是小範圍的出彩,在長片環節中,再次暴露了短片導演對宏觀駕馭度一般的地方,很多嚇人場面與整體脫節,尤其是怪物現身之後,基本就變成了動作片,恐怖感完全沒有,這不是本片的鍋,而是當代恐怖片的通病。
所以,這片最好看的就是前半段,當然電影整體也是很可惜的,前、中、後三部分單獨拿出來都可以看,但合起來就不對了。不過這個導演雅各布·蔡斯還是很有潛力,片中的一些恐怖橋段真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