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醉好的時光》影評:希特勒不喝酒與溫特伯格的哲學論文
醉好的時光影評如果只把這部電影當成一種酒精挑戰,或者導演溫特伯格對中年危機的表現,那麼確實會略顯無趣。而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或許這部電影可以理解為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或者正在思考的事,從影片開頭引用克爾凱郭爾的名言也可以看出,本片其實擁有著一些哲學內涵。
青春為何物?不過是南柯一夢;
愛情為何物?不過是夢中傳說。
克爾凱郭爾被認為是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開篇引用這段話也暗示了整部影片將從一種虛無感講起。這種虛無感也就對應了片中這四位人到中年,對生活失去激情的老師。
看起來在北歐這種生活質量較高的國家,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想那些更深刻的東西。就我看過的北歐導演作品來說,無論是伯格曼還是阿基,甚至是拉斯馮,總覺得他們的表達與思考都有一種屬於北歐的獨特印記。
幾年前曾去過北歐的幾個國家,除了真的非常美的自然風光外,種種原因造成的這片土地特有的憂鬱氣質也令我印象深刻。高福利國家反而擁有高自殺率好像也在述說著這個世界的荒誕。正如片中當學生們選擇不酗酒的希特勒作為領袖時,馬丁意味深長說的那句話:「這世界從來不是你期待的樣子」。
「這世界從來不是你期待的樣子」,對於我來說,這句話反而是整部電影中最引起我共鳴的一句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越會覺得這個世界有著太多荒謬的事情,而外部的荒謬確實會帶來我作為個人內部的一些迷茫。
有意思的是,存在主義的興起源於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民眾對理性主義和淪為戰爭工具的科學技術的懷疑,而如果把整部電影看成是對存在主義的表現,那麼或許溫特伯格也是在說當下這個時代我們作為個體的孤獨感與自我懷疑和那個令人絕望的時代沒有太多差別。
存在主義認為,生命的意義應該由個體定義,我們應該接受世界的荒誕,並在本身無意義的生命中自由選擇自己的價值。這個定義自己的過程就是尋找本質的過程,也就是所謂的「存在先於本質」。就像片中幾位老師的一系列經歷也可被看作是一種尋找本質的過程。
克爾凱郭爾有著著名的「人生三階段」理論,分別是aesthetic、ethical、religious。aesthetic是尋找本質的第一階段,它代表著中年老師們通過醉好的時光從無趣生活中重拾激情,他們通過酒精找到了自己的意義。
ethical則代表著在醉好的時光停止以及體育老師自殺後,馬丁等人重拾責任與他們生活的改變。這裡葬禮上小孩子唱國歌的畫面確實令我很受觸動,正是體育老師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們,而他的死與他留下的精神遺產也讓馬丁等人有所頓悟。
religious是尋找本質的最終階段,它使人擺脫欲望與道德的束縛,直面自己的信仰,這代表著片中最後一場戲。如果把整部電影當成溫特伯格關於克爾凱郭爾的哲學論文來看,那麼最後一個鏡頭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結尾,因為它既是三階段的最終階段,也是那句著名的「信仰之躍」最直觀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