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深海終劫站》影評:談談本片稀爛的科學設定

深海終劫站影評

這部片子的科學設定真的是稀爛啊,任何有一些科學知識的人都受不了。 首先是潛水裝備。 現在蛟龍號下馬里亞納海溝都只能用球形載員艙,舷窗玻璃好幾英寸厚;片子裡硬式潛水衣就抗住了上萬米的水壓,幾毫米厚的頭盔居然能抗上千個大氣壓。 其次是建築結構。 對於內外壓力不一致的建築,比如空間站、海底隧道、公路鐵路隧道,一般都會用圓筒形、球形結構,避免應力集中造成結構失穩而破壞;片子裡不能論是生活區、控制中心還是升降機轎廂,統統都是四四方方的,完全沒有深海設施應有的抗壓結構設計,進出艙門也是薄薄的一層鐵皮,居然能扛上萬米的水壓。 再次是能源問題。 採礦工作站都用核聚變做能源了,居然還要到上萬米的海底開採石油,採礦公司是不是傻? 另外,馬里亞納海溝是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地方,應該不是沉積型地層,沒有石油的;說是開採地熱還靠譜一點兒,但是要開採地熱也不必跑哪裡去吧,大洋中脊不是更好的地點嗎?

----------------------------------------------------------------------------------------------------------------------------------

關於潛水服和建築結構,由於我本人學的專業與此有關,多說兩句:

在上萬米的水下,外部壓力是標準大氣壓的上千倍,如果潛水服和建築內部和外部壓力一致或相差不大,那麼潛水服用硬式或者軟式都問題不大,不需要考慮抗壓問題,建築的結構不需要抵抗壓力差造成的應力,用四方的結構也可以;但是在這樣的氣壓下,人類如果呼吸空氣的話,血液溶解氣體問題會是致命的。

而如果內部是一個或幾個大氣壓(貌似影片如此設定),那麼要抵抗上千大氣壓的壓力差,建築的最佳方案就是球形結構,如果是有稜角的或者橢圓形的,必然由於應力集中造成結構失穩,除非花費大量的材料抵抗應力,在工程學角度是極不經濟的;至於需要靈活運動的潛水服,如此強大的壓力差,做到不滲漏還靈活運動的軸承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現代材料對於低壓環境(太空)要比高壓環境進步太多了。

至於讓很多人GC的所謂克蘇魯怪獸,那是劇情的一部分,並非背景設定、也無關科學,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

本來對於罵我的網友,我是不想再回應的;但是有些話梗在心裡太不舒服,還是說了吧:

你有你的態度,我有我的立場;你們可以盡情讚美這部電影,我當然也可以批評它的問題。

也許是我的評分讓你不爽,但是正如一位網友所說,電影製作如果基本邏輯都不能自圓其說,令人失去身臨其境的代入感,對於觀眾是不尊重的;還有一句俗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作為電影故事發生的基本背景,科學設定的硬傷會導致對整部電影情節的懷疑,影響觀影的代入感,這也是我如此評分的理由;更何況還有老套的跳嚇套路、警報聲外放的bug等等……

你們喜歡這部電影是你們的事,我不喜歡!

就這樣吧。(更新於2020.04.08晚)

++++++++++++++++++++++++++++++++++++++++++++++++++++++++++++++++++

有好些人說這片子是發生在未來,那時候已經發現了新材料能解決抗壓問題什麼巴拉巴拉的……

我要說的是,不論發生在什麼時候,只要是在地球上,那麼基本的物理定律就還起作用,而建築結構抵抗應力的結構也必然和現在一樣;就算當時有更好的材料,從經濟學和工程學角度來說,也必然和現在選擇一樣的結構。

而潛水服的問題則比較複雜,如果其內部的壓力就是一個大氣壓或者稍高,那麼材料肯定很抗壓,女二用滅火器輕易砸開面罩就很可笑了;如果其內部壓力與水壓相當,可以不考慮材料問題,但是人體生理結構是完全扛不住上千個大氣壓的,退一萬步講,就算能扛住這樣的壓力,在快速上浮(救生艙就是這樣)的時候,血液中溶解的氣體析出馬上就會要了他的命。

所以別跟我說未來能解決這些問題,只要還是在這個地球,物理定律必然是一樣的,現在的所有基礎物理知識就能用於分析這些問題,而得出的結果必然如我最初分析的那樣。(更新於2020.04.14晚)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