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關於道與禪的融合:明道心,見道性

2021-03-13 13:04:16

《道德經》與《壇經》是個人非常喜愛的經典。

在《道德經》中,老子在描述他所感悟的「道」,以及他是如何悟道的。「道」是不易的,萬物是變易的,老子則描述出簡易的萬物之道。感悟《道德經》,我們可以修習老子的方法,還能以此經指導為人處世。

在《壇經》中,惠能則只是傳授頓悟的法門,教人如何頓見本性。惠能也可以去描述對於萬物的認知,但是他卻並沒有。因為過多的描述,反而會讓人難以適從。佛學發展至今,所積累的經典讓人一生都難以學完。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惠能只是傳授一門頓悟法門,這樣各自能夠實修,自然可以生出無窮的智慧。禪宗傳授的,是簡便、根本的法門,我們各自也只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即可。

當初學習多部經典,是想要學習不同先聖的教授,可以相互參照。而學習到後面,覺得不同的經典,只是描述不同,但本源是相通的。而且,經典是教我們如何去感悟本源的方法,本源並不在經典之中,實修是要能夠直接去感悟本源。

對於這個本源,可以用「道」來表示。《壇經》只教一個內容,關於如何去感悟本源之道。《道德經》除了教人如何去悟道,也在描述簡易的萬物之道,指導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所以接下來,對於這兩本經典,感悟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是從本源之道來直接感悟這兩本經典。先聖已經到達了終點,通過經典在告訴後人如何前行,悟到同一個本源。

那怎麼樣來判斷是否有在直接感悟本源之道呢?

在《壇經》中,惠能傳授的方法,是「無念無相無住,於念而無念,於相而離相,心無所住。」這個法門,不只是去理解,而是要能夠在當下實際地無所執住。當下的確無所執住,就是明道心,見道性。

在《道德經》中,老子教授的方法,是「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這個法門,也是要能夠迴歸虛極、靜篤,通過迴歸萬物誕生之前的虛極、寂靜,可以直見道心,然後以道心觀萬物的運動,而「道」對於萬物的作用,所表現出來的道性是利萬物而不爭的。

所以,接下來就是實修的過程,在當下以「道心」觀一切的運動。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