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醫稜鏡|本端最新調查:逾九成醫護有睡眠困擾!他們,都怎麼應對?

2021-03-19 13:04:22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見習記者 陳馨懿 通訊員 王蕊 應曉燕 胡梟峰 徐尤佳

最近,你睡得還好嗎?

3月21日,第21個世界睡眠日即將。睡眠障礙作為一種疾病,正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現代人。

那些治癒人間苦痛傷病的醫務人員們,他們也會遇到睡眠問題嗎?錢江晚報為此發起了一項針對杭州醫務人員睡眠狀況的調查,69份回收問卷結果顯示:有68人表示,睡眠一直不足;他們遇到的睡眠困擾,最普遍的是睡眠時間不夠,其次為拖延入睡和易醒。

追溯影響睡眠的因素,工作需要被許多人排在了第一位:雖然各個醫院值班的方式不同,但大多數醫務人員都經歷過白班夜班的輪轉。

抗疫期間,浙大一院急診科副主任李彤在工作結束後,靠著ICU牆根睡著了。

那麼,當醫生們失眠時,都是怎麼做的?

短期失眠:睡不著也要給自己打氣

21歲的小鑫(化名)正在醫院實習中。每次值夜班時,她都會在晚上11點、凌晨1點和清晨5點看看值班的醫生老師們。

「直到目前,我都沒發現這幾個時間點值班室的床上有人躺著。他們揹著我,偷偷上手術檯去了。」小鑫開玩笑道。

往往等到早晨六七點,她才開始看到有人癱躺在床上。

下了夜班的當天仍然需要上班,有時遇到意外情況,就成了連續不斷地上兩天班。小鑫總覺得值班的醫生們看起來都很精神:「非常佩服,他們是靠意志力嗎?」

「其實就是抽空睡會,能睡一點是一點。」小鑫所在科室的王醫生(化名)笑著透露緩和疲憊的方法。

對王醫生來說,下夜班時最難入睡。休息的時間比較短,總想著不久就要起床,催著自己入睡,反而更睡不著了:「睡不著索性就不睡了。白天告訴自己沒事、可以的。」

抗疫期間,浙大一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高春華常加班工作,只能偶爾在椅子上打個盹調整一下精。

「一個月如果有特別忙的一兩天,我會出現失眠。」浙江省省級名中醫、杭州市中醫院醫學睡眠科負責人張永華教授回憶,「但都是短暫的失眠,我不會讓它發展成慢性失眠。」

作為睡眠方向的專家,張永華教授並不懼怕失眠:「我們知道失眠都能夠干預、解決。」

他遇到的許多慢性失眠患者,在一開始偶然的幾次失眠後,就陷入擔心和不知所措中,反而加重了失眠。

張永華教授也遇到過一晚上只睡了4個小時,醒來時不會糾結要不要補覺、要不要請假,都是打起精神、給自己打氣。

「這是培養失眠的耐受性,偶爾失眠也確實對人的影響不大。」要培養耐受性,需要反覆告誡自己不要過度關注睡眠、不要把問題都歸咎於睡眠。

對於經常需要倒班的同行們,張永華教授建議可以適當地服用褪黑素:「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效,但選擇好的品牌,褪黑素是失眠中唯一適用的保健品。」

慢性失眠:同行和我說,還是吃藥吧

施勉(化名)醫生就在服用褪黑素。除此之外,他還在服用佐匹克隆(處方安眠藥)。

他今年四十歲左右,慢性失眠問題已經伴隨了好幾年。

最開始是因為壓力。晚上十一點躺下,凌晨一二點才睡著,施醫生的入睡時間超過了兩個小時。大多數時候,他都在想著「怎麼才能快速入睡」。

有時越想越遠、越想越清醒。一天夜裡,他把白天工作的事都想了一遍,還是睡不著。他決定想點快樂的事情,便突然回憶起了初戀女朋友……

他也試過自我療愈,跑步、放鬆訓練,雖然有點效果,但工作一忙起來很難堅持。

短期失眠的耐受,隨著失眠持續的時間越拖越長,也不那麼奏效了。在生活裡,尤其是開車時,他的疲勞多少有些嚇人。

於是,在持續失眠超過一年、工作閒下來時,他決定就診了。醫生的建議是:吃藥吧。

施勉作為醫生,拿到佐匹克隆後便遵照醫囑服用,這次效果好多了:「副作用還好,我是間斷性地服藥,不會每天都吃。」

本報所做的調查顯示,有近25%的醫務人員輔助藥物或保健品改善睡眠。除了褪黑素和佐匹克隆,被提到的藥物或保健品還有中藥、思諾思、地西泮、安神補腦液等。

不過施勉特別強調:「失眠的治療很複雜,大部分是有原因的,常見的例如焦慮,抑鬱等,需要及時就醫。」

對此,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胡少華教授也表達了贊同:「焦慮、抑鬱、其他疾病、睡眠環境……導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治療時需要針對原因,很難一概而論。」

像施勉這樣想著「怎樣快速入睡」卻睡不著的患者,胡少華教授也會碰到:「睡不著的人往往是在等候,等候感受自己意識變得模糊、慢慢睡著的過程。但睡意是突然到來,而不是等來的。」

他給出了一些在家幫助改善失眠的建議:呼吸、冥想、洗個熱水澡、做一些戶內拉伸……

胡少華教授目前沒體會過失眠的感受。他遵守著一系列頗為嚴格的要求:

週末也不賴床以保持晝夜節律;

只要有時間,下了班的傍晚、週末的清晨去慢跑,釋放情緒;

少喝咖啡和茶,多吃乳酸桿菌、豆製品、燕麥或是新鮮水果——腸道作為第二大腦,在飲食上注意,能夠幫助改善情緒和睡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倒時差:花了一個禮拜倒時差,剛倒好又要回國了

倒時差,對很多人是個難題,醫生也不例外。胡少華教授就親眼目睹了一位同行有多折騰。

那時他從中國飛到美國參加學術活動。為時兩個禮拜的活動,和他同去的一位醫生花了整整一個禮拜倒時差。

在美國,白天正在開著會,身體裡中國時區的晝夜節律卻提醒著:到點睡覺了。困得不行,只能硬著頭皮打起精神。

好不容易到了晚上可以躺下休息,晝夜節律又提醒:白天到了,別睡覺呀。

等到一個禮拜後,醫生好不容易調整好了生物鐘,很快又要回國,再次經歷一遍痛苦。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人類睡眠科學中心的主任馬修·沃克曾寫道:「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為每一天你的身體都會處在一個不同的時區,你的視交叉上核每次只能重置1個小時。」

簡單地說,他認為僅僅是順其自然地倒時差時,晝夜節律每一天只能往前或往後調整約一個小時,時差多少小時,就需要花費多少天調整生物鐘。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胡少華教授給了這位同行一些建議。在半年後,他們再次去往美國時,只用了兩天就完成了倒時差。

祕訣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在會議期間,儘可能地多出去走走、曬曬太陽。

由於晝夜節律受到光照的影響,讓身體感受到自然光照,能更快地調整。

胡少華教授還建議:在上飛機前,就可以開始按照新的時區調整睡眠時間,也能夠減少到達後倒時差的天數。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主任張震中主任中醫師總結了倒時差失眠和同時區內失眠的差異:「換了一個環境,光照不同,倒時差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在同一個時區、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生活沒有大的刺激的情況下,短期的失眠比較容易調整,一般堅持一兩天,就能恢復到平常的睡眠時間了。」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