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拼死拼活,只想當媽的她

2021-03-20 03:01:29

來源:八樓象女士

我是象女士,這是我們在一起的第355天

北京陰沉了兩天,憋出一場春雨

朋友說英國很美,適合遊學

我說有機會要去看看,因為英國經常陰天

大家不理解我為何不喜歡陽光

我曾經也不理解

後來有人說

當一個人對一種天氣情有獨鍾

那一定經常在這種天氣裡遇到好事情

可能

是這樣吧

總有人這樣評價明星:如果給我這麼多錢,我也願意吃苦受累。

其實這句話只對了一半,我不認為一些事情的刺痛感可以和金錢帶來的快感相互抵消。

熬夜拍戲、節食減肥、受傷受累……如果這些尚且還能通過「看看自己賬戶上的錢」來彌補,那「被別人議論隱私」是我個人無法接受的。

比如,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林依晨懷不上孩子,她自稱「為了懷孕,該試的都試了,任何能想到的方式都試了」,但結果仍然不如她願。

新聞是具備持續性的。

就像林依晨這件事,不是大家看過之後就成了過眼雲煙,大家會議論、猜測,以及不負責任地評判。

我中午和朋友吃飯,在路上聽到有人聊這件事,其中一人用很輕佻的語氣說,「會不會是他老公不行啊,所以才會三年懷不上孩子吧?」另一人積極迴應,「這種做試管嬰兒行嗎,可是據說懷上的機率也很小欸……」

換位思考一下,哪怕我賬戶現在有千萬存款,當大家都在討論我極度隱私的事情時,我依舊會感到崩潰。

沒辦法,我是個恥感太強的人。

林依晨這件事被大家討論來討論去的另一個原因,是看起來不符合當今獨立女性的調調。當一些女性在呼籲自由平等,試圖摘掉「生育機器」這頂帽子時,林依晨卻在積極備孕,各種嘗試,期待當媽。

我看了很多娛樂賬號和博主對這件事的評價,大多對林依晨恨鐵不成鋼,最狠毒的評論是說林依晨自輕自賤。大家怎麼想都想不通,一個紅了十幾年的女演員,竟然會為了「當媽」這件事停掉自己的事業,專心研究如何懷孕。

這種事情講大道理是沒有用的,或者說很多道理都沒有實質性的用處,只能激起人短時間的感喟罷了。

對於林依晨,我更在意她為什麼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我花了將近一天的時間去翻了林依晨的成長經歷、各種採訪,現在可以猜測總結出來的是——她是非常典型的服務型人格。

林依晨並非獨生子女,她底下還有一個弟弟。

她在講家裡的事情時,很喜歡提到一個詞,「長女」。

這個詞是家裡從小給她灌輸的,她從很小開始就有「長女」的概念,身為長女,身兼重任。

林依晨的媽媽年輕時很要強,就算很早就和林爸爸分開,也不甘示弱,有種為母則剛的架勢,一個人帶大兩個孩子,能同時打好幾分工掙錢。

所以對於林依晨這個長女,林媽媽採取的教育方式是嚴厲對待嚴格要求,林媽媽認為這種教育有一個很大的優點:見效快。

不能遲到、真誠對人、一個錯誤不可以犯兩次……這種教導林依晨從小聽到大。

很多年前林依晨去錄《快本》,被問到和媽媽的關係,她說小時候對媽媽的感覺是「敬畏和服從」。

這種關係聽上去是有些問題的,準確來說是主語不對。如果把主語從「母女」換成「將士和士兵」,是不是更合適?

林依晨被媽媽調教的很好,「長女」意識隨著她慢慢長大也更加深重。

比如弟弟想要一臺電腦,可能很多人會隨口說出一句話「那你問老媽要啊」,但林依晨會覺得她是姐姐,是家中長女,有責任給弟弟買新電腦。

所以她才去參加了「捷運超美女」的比賽,之後才有機緣巧合進入到娛樂圈。

還有促使她更具「長女意識」的是,林媽媽某次突發意外小腦中風,父母早已離異,她需要把這個擔子扛起來。於是一個人送媽媽去醫院,在此過程中沒有給任何親戚打電話。

其實在很多大事小事上,林依晨是可以進行求助的,沒有人會因為這些事情去否定她,但她沒有,從來沒有,自己一個人扛下來,還總是覺得自己付出的不夠。

而服務型人格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時常覺得自己付出得不夠,所以總是在幫助人,從不考慮是否該幫或者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

這種性格放在工作中,就會演變成——自我懷疑,認為自己很差,過分進行自我檢討,悲觀情緒佔大頭。

林依晨上大學的時候很忙,要一邊拍戲一邊唸書,可以預見的一種狀況是,她因為拍戲錯過很多課程。

事實也確實如此,林依晨的日文課一學期有20節,她只上了5節。

後來期末考試,她看日文卷子像是在看天書,於是開始拼命做自我檢討,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對不起老師對不起家人也對不起自己。所以在別人答題的時候,她一邊哭一邊寫悔過書,越寫越傷心,越傷心就哭得越大聲。

沒有人讓林依晨寫悔過書,老師甚至都能理解她是因為拍戲而錯過很多課程,然而她僅僅看了一張試卷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所以用這種方式懺悔。

成年人的生活是很累的,所以我們才會逐漸學習為自己「找藉口」。我覺得這並非是懶或者不用心,是我們意識到了精力不是供我們無限使用的,才會抓住各種空隙,讓自己喘口氣。

但林依晨不會這樣做,她但凡停下來,就會感到一種罪惡感,覺得自己愧對於所有人。她必須要自己忙起來,一直感受著為他人服務的「安全感」。

這種狀態的結果之一,是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

老實講,林依晨20多歲的時候過得很辛苦,要賺錢要揣摩角色還要上學。她的日常是下了課飛奔到拍攝現場,然後拍到凌晨,去附近的麥當勞裡眯一會兒,緊接著再去上課。

大學讀完之後,日子也並沒有好轉,她把演戲當做「上學」,每一本劇本都被她密密麻麻的註解填滿。

如果把一個劇組當成一個班級來看,林依晨就是每天不停記筆記、瘋狂做真題的人。

2009年,林依晨患上腦垂體囊腫,醫生對她說,構成這種病的原因之一是好勝心太強導致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沒有好好放鬆過。

林依晨的這種狀態其實也影響到了身邊人。

《惡作劇之吻》的導演說,和林依晨拍戲非常有壓迫感,你以為自己已經夠努力了,結果擡頭一看,林依晨比你更努力,整個人會瞬間崩潰,崩潰的同時逼著自己再努力一點,不能超過林依晨,至少也要和她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吧。

而對於林依晨來說,她並非想展示自己有多努力上進,她變成拼命三孃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大家、不想麻煩大家、希望大家都開開心心的,所以把自己能幹的都幹了。

就像她演黃蓉,整個劇組的人都告訴她,沒有規定說黃蓉一定是圓臉,大家對於黃蓉這個角色是帶有主觀印象的,所以不要那麼有壓力就好。

林依晨嘴上說著「我懂我懂」,實際上瘋狂節食,每天的食物攝入量是按口算的,比如今天只吃三口東西這樣。

至於原因,她不想因為自己的圓臉,讓整個劇組挨網友吐槽。

很多人告訴她,你不要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你要為你自己活啊。

後來林依晨接受採訪時提到這句話說,我還不知道要為自己而活嗎?但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做不到啊,每做一件事,都會非常在意身邊人的看法。

說完這句話,主持人問她有沒有什麼願望。

林依晨說:我想讓很多很多愛我的人都快樂。

這就是了,服務型人格的最根本表現。

最恐懼的是不再被愛、不再被需要,所以他們會做好一切能做的,這不僅僅是為了身邊人,也是為了自己的基本慾望:感受愛的存在。

都2021年了,大家還不知道人生短短几十年要為自己而活嗎?但對於服務型人格來說,很難做到知行合一,他們對生命的要求是如果有人愛我,以及我能感受到被人愛,就好了,別無他求。

看到這裡,基本不難理解林依晨為什麼要試遍所有方法只為得一個孩子。

我大膽猜測她明白女性不是生育機器,女性的存在也並不是為了生孩子。可是她想到要面對老人渴望看到孫輩的期待,面對婆婆、老公,以及自己那顆服務型人格的心,她會怎麼做?

很大可能,她不會作之不理,直接宣告我不準備生孩子了,先不說別人,可能她都過不去自己心裡那一關。

所以當很多人在批評林依晨不獨立、不追求性別平等、被封建傳統洗腦的時候,我更傾向於解析她這個人,然後給予理解。

像林依晨這種從小被灌輸「長女」概念,長大過程中被各方因素影響,最後長成一個習慣取悅他人的服務型人格,不是一兩句女性獨立宣言就能拯救的,或者說,她要面對的解決的問題,不是回對方一句女性宣言就能完事兒的。

每個人的經歷和成長環境不同,而一個人在20歲之前會養成主要性格,想要改變,太難了。

《司藤》裡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莫問前程,各行各道,同道為親,道不同不相為謀,生如長河,渡船千艘,唯自渡方是真渡。

終究,還是要靠自己掌舵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座標體系,以及服務型人格、討好型人格、依賴型人格……最重要的是反哺自信。

其實反哺自信也算是緩解辦法之一,畢竟自信來源是自己,不是先想著自己這麼做別人是否開心。

最後說一句有點縹緲的話——我一直都相信這個時代能讓每個人都過得百轉千回。

變化快,也會讓包含在其中的人逐漸變化,只是時間問題。

以前父輩總說「這輩子就這樣了」,那是上世紀獨有的大環境造成的,我們也能看到父輩們活到這一時代,也在經歷著變化、接受著變化。

比如,你父母肯定比爺爺奶奶更具包容性,也活得更開闊了,是不是?

所以一些女性,她們需要時間的刺激。

性格、家庭、成長環境是不能選擇的,我就不信有人會主動選擇擁有一個老媽子人設,誰不想活得瀟灑點。

如今我們恨鐵不成鋼的女性,日後極有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打開任督二脈。

相信她們,其實也是在相信自己。

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逐漸在認證這一點了。

我是象女士,你的好姐妹

一個希望所有女生為自己而活的女青年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