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音樂詩人—羅大佑

2021-03-20 19:05:42

近期在看一本評論集《文化失憶》,其中描寫了歷史中那些在歷史中獨樹一幟的探求者,這讓我在當下價值單一的主流社會有了許多觸動,進而聯想到文化全球化下中國語言文化的逐漸消退,這讓我特別想分享一位中國古典文學運用自如的詞作家(雖然他本人是音樂家,但我還是習慣將其稱為詞作家)—羅大佑。

在2021年的今天,羅大佑或許僅記憶在70年代那一輩身上,流量時代自然會吸引大眾的目光,而這基本由青春活躍的青年人組成,也因此創出了許多新興的網絡詞語,我並不排斥這樣的創造,畢竟每一代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只是對於意境下的文字表達更加喜愛。所以,今天便借羅大佑這位現代詩詞風的意境和大家分享下中國文字意境之美,同時也期待有更多朋友認識到這位曾影響無數青年人羅大佑的精神世界。

這位1954年出生於臺灣的詞作家,在其成長過程中也有和今天的大家面臨一樣的困惑—在步入社會的那一刻,決定自己這一生要走的道路,理想的堅持與現實的困境。羅大佑從小便有一個音樂夢,但父親希望他可以學習醫學,治病救人且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年輕時的羅大佑對於父親的期望表示理解,並沒有做出反抗,但是他也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喜愛的音樂,一邊學醫一邊創作的他直到1978年才痛下決心,他給父母的信中寫道:「感謝你們對我作為一個醫生的栽培,心裡拔河拉扯14年的時間,音樂終於贏了,我已經決定好這輩子的主業就只有音樂。」,之後他來到香港當時還充滿自由思想與娛樂盛行的音樂發展沃土,開啟了他的流行音樂時代,他為多家電影插曲的作詞配曲讓電影的主題得到了昇華,同時也讓許多不為人知的歌手一度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對象,比如當時的蘇芮、張艾嘉等。對於國內來說,他的作品比較熟悉的可能是《童年》和《光陰的故事》,這兩部作品語言樸實,全詞訴說展現了一種少有的真摯感,對生活思考後的坦然,這也是我一度想要了解羅大佑的原因之一。說到這裡,對羅大佑本人的介紹告一段落,除了真實,其實他有更多吸引我的地方,對時代變遷的思考、關注平凡人物的人道主義思想,如果有朋友想更多瞭解,可以從其作品《亞細亞的孤兒》、《鹿港小鎮》、《未來主人翁》中窺見其大義。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下這首我一直鍾愛的羅大佑的作品—《滾滾紅塵》。

《滾滾紅塵》—羅大佑

這首詞曲有著深刻的人文關懷,文字意境寬廣悠長,在思念逝去友人的同時傳遞了一種生活觀,詞曲聽似悲傷惋惜,卻又透露出坦然接受的安靜。文化全球化下西方理性文明衝擊著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觀,這裡分享羅大佑詞風的意境感受,並非說明它和其它文化相比的優越性,而是期望更多的國人能感受到中國文字的意境之美,在我們的語言表達中給它一席之地,而不是想象力的荒蕪。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