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7月的時代旋律,從《革命者》與《1921》開始!

2021-06-30 10:13:57

1905電影網專稿 我們知道,熱血沸騰的7月就要來了。鎖定大片,才是7月觀影的首選。無論是《革命者》還是《1921》,從海報到預告,空氣中處處瀰漫著大製作、大陣容、以及偉大時代的宏偉氣象。

先來說說《革命者》,張頌文飾演李大釗,這無疑是一次細膩真實、而且極具詩意的表達。我們在教科書中都會看到一張李大釗同志的經典圖片,短髮平頭,標誌性的鬍子,這是大多數人對李大釗的初印象。而張頌文的形象,恰好讓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進入角色。

在接受採訪時張頌文說:我演過李大釗,這是我一生的榮光。與其說是我飾演他,倒不如說是他一直在引導著我。在我看來,我只是一個把我的身軀暫借出去三個月來替他說他想說的話、做他想做的事的演員而已。

《革命者》不是一個完全按照傳記的敘事規則去呈現的作品,它更多的是以李大釗在就義前36個小時當中,通過他跟社會各個階層之間不同人物的關係,書寫理想主義,去譜寫一個偉大時代的畫卷。

在尹鴻老師看來,《革命者》對李大釗的刻畫抓住了兩個重要的角度。其一是還原,李大釗首先是一個人,他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慾,也有普通人的柴米油鹽,他的淳樸和寬厚是不可忽視的特點。

第二個是人格化,這些在歷史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他是普通人,但他一定不普通。正因為他了解人民大眾,瞭解人民的苦難,所以他內心有一種非常堅定的理想主義信念,在《革命者》中你會看到,李大釗就是一個使者,他要讓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

同時,在《革命者》中,你會看到每一個「我」眼中看到的那個李大釗,這裡面除了普通民眾、親人,還有許多重要人物。比如李大釗跟陳獨秀的關係,李大釗與毛澤東的關係。一方面通過這些不同人的眼睛,看到不同視角下的李大釗,另一方面又通過李大釗跟這些人物的關係呈現了李大釗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而另一部影片《1921》聚焦的是革命時代的熱血群像。上週末,《1921》在全國舉行點映。很多觀眾看完電影后都被先輩們為革命、為理想奉獻犧牲的精神深深感染和觸動。參加一大的13位代表,平均年齡28歲,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青春芳華的他們來自不同地方,不同階級,他們是一群百年前的90後,《1921》本身就是年輕人的故事。

10年前,黃建新執導了電影《建黨偉業》。10年後再拍這段歷史,他直言「壓力很大」。同一段歷史,如何拍得不重複,如何在創作中往前走,在黃建新看來,這既需要勇氣,也得有技能。扮演青年時期毛澤東的王仁君還是有著非常特殊的感受:「導演特別叮囑我,重點關注1922年之前的偉人,進入他年輕的生命,體悟他的風華正茂、青春熱血。」

在電影《1921》中陳坤扮演了陳獨秀這個角色,尹鴻老師談到陳坤的表演時說:他貫穿著全片段落,把陳獨秀特別驕傲、不可一世的一面展現出來,也埋下了其激進一面的伏筆,戲份不多卻呈現出性格的全面。

《1921》通過三條敘事線索徐徐展開,一條是李達、王會悟具體組織一大會議;二是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到達上海蔘與一大會議;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務跟蹤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進分子。三條線索分別建構了三個懸念:一大會議能否順利召開?馬林能否順利參加一大會議?日本人會否破壞一大會議?三條線索相互交織,懸念感也隨之層層遞進。

它既是青春熱血的年代片,同時也用很多不同的電影元素,像開會時營造的懸疑、上海的追車戲等等方式在和現在的觀眾進行對話。

所以我們會發現,無論是《革命者》、《1921》兩部作品都是以中國共產黨建黨前後的這個人物和事件作為自己的題材的,其實核心的一點就是百年之後不忘初心,為人民服務,以讓國家富強,讓人民擺脫貧困,擺脫不平等作為自己的目標。

從《1921》到《革命者》,電影通過影像的方式給我們帶來最好的初心教育,讓我們意識到一個百年的政黨,究竟從哪裡來,你將來要向哪裡去。

《今日影評》編導觀察

1921年,那是一個充滿理想和奮鬥,可以讓人為信仰捨生忘死的年代。《1921》裡,他們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參加中共一大會議的代表們平均年齡28歲,正是這群青年人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歷史,有了盛世中國。《革命者》用光影書寫了守常先生波瀾壯闊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戰鬥的一生。

或許只有經歷過戰火硝煙的崢嶸歲月,才能更加珍惜當下和平盛世的美好。我們在教科書上的考點,是他們壯烈的一生。(路晨宇,《今日影評》當期編導)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