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娛樂

腦洞大開的美國起源故事:華盛頓林肯成兄弟,愛迪生穿越到18世紀

2021-07-02 03:37:41

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歷史類型的電影,不管是對真實情況作出完整還原,或者根據事實作為背景加以改編詮釋,都讓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或解讀歷史。

讓這看似冰冷的領域科目得以引發人們的興趣和重視。

而這次由Netflix製作的《美國:一部電影》就是這樣的作品。

藉著動畫的表現形式,在這部大開美國革命玩笑的鬧劇中展現出更多創作的可能性。

數千年來,美國的起源一直是個謎,受流逝的歲月沖刷消弭。

這個國家究竟由誰而建、為何建立?在此之前,這些問題恐怕只能問恐龍。

《美國:一部電影》打破這段歷史,首次揭露「美國起源」的故事。

在探險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許多歐洲人便來到美洲開墾拓荒,而在17世紀初,英國也開始向北美展開殖民,於東岸建立十三殖民地。

起初地方政府擁有自治權力,整體經濟、文化、政治逐漸變得穩固成熟,但直到18世紀中期,英國政府為了平衡財政、鞏固領土一改長久以來的放任政策,以高壓手段加重賦稅,也開始引發殖民地居民的不滿。

隨著北美與英國的關係趨於緊張,接連爆發武裝衝突,13個殖民地的代表們在1776年簽下《美國獨立宣言》。

美英的獨立戰爭隨即爆發。

最終在法國和西班牙幫助下,由喬治·華盛頓領導的美軍經歷8年的艱苦戰役後擊敗英軍,簽署《巴黎條約》,美利堅合眾國宣佈獨立,而《美國:一部電影》就是一段在這北美跟英國的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的背景下發生的故事。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在課本上讀到的歷史,其實跟真實情況有所出入?

作為動畫師麥特·湯普森執導的首部長片,我能在《美國:一部電影》感受到他在創作上的大膽與對這部作品的野心。

面對稅制問題,13位感到不滿的殖民地代表決定聚在一起商討策略,結果卻被英國人早一步發現屠殺作為故事開端,光是開場就為美國的離立歷史做出新的解讀詮釋。

《美國:一部電影》就是一部這麼有趣的電影。

不僅讓出身背景完全沒有交集的華盛頓和林肯在片中成為兄弟,華盛頓決定起身反抗的原因,也是因為好友林肯遭到班乃迪克·阿諾德背叛殺害。

因此《美國:一部電影》讓這位手持電鋸的主角踏上打倒英國的暴政、懲戒叛徒,為自己兄弟報仇的旅程,也透過一段我們看似熟悉卻也相當陌生的故事給觀眾帶來特別的體驗。

我喜歡《美國:一部電影》片中許多異想天開的劇情編排和設計元素。

除了讓印地安的傳奇領袖傑羅尼莫和發明大王愛迪生穿越來到18世紀加入美國獨立戰爭之外,把愛迪生變成一位華裔女巫師,以及英國士兵駕著有紅藍霓虹燈的馬車和以腳踏作為動力的直升機來追捕犯抗的主角一人。

都展現出編導在胡鬧惡搞之餘也能以創意講好一段故事的能力。

因此《美國:一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有著美國獨立戰爭的真實歷史背景之下,根據這數百年來美國社會文化與政治的發展情況,做出富有新意且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重新改編。

在以不同角度講述歷史的同時,也充滿著「辱美」的趣味角色、對話內容和對於現實社會的諷刺。

導演不僅在《美國:一部電影》片中完美塑造出在當時被美國人視為邪惡勢力的英國反派與美國叛徒,在簽署《獨立宣言》的殖民地代表全軍覆沒的情況下。

也透過華盛頓、山姆·亞當斯、愛迪生、保羅·列維爾等角色勇敢挺身對抗英國人的過程,讓全片充滿著超級英雄崛起與集結之感。

雖然戰爭兩方發生衝突時不可避免地會有死傷,但《美國:一部電影》透過動畫來呈現這段過程中的暴力血腥,並在最終大決戰時加入許多《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與《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的致敬彩蛋片段。

看著由華盛頓這位美國隊長帶領的「獨立者聯盟」在戰場上穿梭奮鬥,電影成功結合多種題材類型,賦予這段歷史新的樣貌。

然而就如我們熟悉的真實歷史,儘管美國成功在戰爭中獲勝獨立建國,但不像是許多英雄電影都可以有皆大歡喜的結局。

現實社會還有許多問題必須解決。

《美國:一部電影》結局在華盛頓準備迎向光明未來的演說中,帶出奴隸、種族、性別、毒品、槍支合理化和司法改革等許多美國這數百年曆史必須面對和處理的社會議題,也值得我們進一步反思。

整體而言,雖然光看畫風和題材類型,部分觀眾可能會認為《美國:一部電影》跟我們一段不小的距離。

但事實上片中許多根據歷史和美國社會現況所設計的笑料,像是華盛頓最後還把自己兒子名字取為「丹佐」,都在彰顯美國的多元族群和追求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之餘,讓《美國:一部電影》這部動畫電影給觀眾帶來許多樂趣。

影片片長只有短短的98分鐘,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