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為什麼經濟停滯不前?怪不得會被福建超越

2021-03-02 18:05:28

去年臺灣GDP為什麼會被火箭超越?臺灣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90年代初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被稱為亞洲四小龍,為什麼如今經濟增速放緩,一度被其他省份超越呢?我們一起來全面分析一下。

首先自然環境限制。臺灣總面積約3.58萬平方公里,四面環海,山脈丘陵貫穿南北,佔總面積的66%。平原與盆地狹小分散,卻是人口稠密地區,總人口2330萬,有限的空間內人口密度過高,佔到每平方公里650.25人。亞洲排名第8,人口集中於五大都市區,土地不能均衡使用,發展有限的土地資源,人口密集,對資源的壓力增加。臺灣在地震活躍區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匯處。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平均82毫米朝西北。轉歐亞板塊地震頻繁,電力能源供應受限制,導致部分企業外遷,對產業升級帶來一定影響。

其次是人口結構原因,步入老齡化社會,同時伴隨人才外流,勞動力資源有限,按聯合國新標準是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的7%。老齡化社會,臺灣65歲老人超過352萬,佔總人口的14.9%,超過標準一倍多,亞洲排名第3,僅次於日本。韓國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報告指出,2005年到2015年10年間,臺灣人才流失增至70.4萬人,這幾年問題更為嚴重。外流人才當中有72.52%為大專以上學歷,84.69%為青壯年。臺灣老齡化人口負擔過重,勞動力不足。同時高科技產業人才的流失導致技術產業發展受到影響。

再者從產業結構上看,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單一。缺乏其他高新技術領域創新。從70年代初,臺灣經濟轉型成功,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轉移到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國大陸地區成為最大的勞動力產業承接地。臺灣科技技術型產業90年代中期主要依賴於計算機、硬件、通訊、半導體行業的穩步發展。如今計算機通訊行業在外部競爭壓力下優勢漸弱,高技術產業過度往半導體元件產品集中,缺少創造其他新興產業方面的優勢。半導體行業憑藉著此前積累下的強悍工業技術,在全球範圍內仍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

從聯發科芯片設計到臺積電晶圓代工,臺灣的這方面相關行業已經比較成熟,整體實力較強,排在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但產業嚴重依賴外銷市場,關鍵技術部件嚴重依賴進口,臺灣電子產品代工廠從事委託生產,缺少自有品牌,關鍵技術部件依賴美日,是產業發展的危機和隱患所在,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世界500強,排名23位,2019年全年營收約1767億美元,已經做得十分好了,但受制於產業鏈上游企業。

其次執行力太差,5.4公里的金門大橋從提出到修建已20年,已預留與廈門跨海大橋的空間。這一利民的工程至今仍未完工。臺北大巨蛋是臺北市中心的大型興建體育場館。1993年,將巨蛋列入重大建設項目。截止2015年至今停工已經6年,背後的原因可想而知。第五,核電要合理利用,臺灣資源有限,使用核電也是在所難免,但核電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是日益增高,臺灣煤炭資源匱乏,如果用火力發電成本很高,那樣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臺灣中南部已經飽受火電汙染之害。

臺灣的經濟支柱是半導體,電子科技產業,是耗電大戶,一旦電價大幅上漲,對臺灣經濟會有著十分大的打擊。臺灣GDP被福建超越,排名全國第9。這樣的結果其實是正常現象,臺灣資源匱乏,發展受到限制,但其側面印證我國發展愈發強盛,曾經落後的省份也在逐步追趕,雖說大部分跟我國經濟強省比不上,但是跟從前比已經是飛躍性的提升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