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影評:從到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影評

「1984年的盛夏,縱情縱慾的歡樂時光,在一夕之間變色。」泰西內的《愛滋味》(Les Témoins),講述一個青春期英俊的男孩馬努來到巴黎尋找愛的快樂,並最終感染艾滋而死去的故事,並因此而帶出了一個更大的紛爭而複雜的同性戀世界。《愛滋味》很容易讓人忘記裡面很多和主線索情節不相關的情節:比如青春期男孩馬努和他姐姐兩個人的親密關係,並兩個人住在紅燈區一家廉價旅館;姐弟住在紅燈區的時候,能夠經常看到那些友好的性工作者和他們交流,並成了朋友。警察對紅燈區性工作者的騷擾,成了電影的一部分主題。群體在割裂,預示著社會上的隱性群體的不公平遭遇,並即將陷入毀滅性的打擊。在泰西內的電影中,社會性的批判,一直都是他的電影深入現實的觸角。有時候,甚至會喧賓奪主,成為愛情醞釀的冰冷的現實。

青春期男孩馬努這時候的感染HIV的現實,就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喜歡上的警察Mehdi就是權力世界的一員,而且還是一個深櫃。在泰西內設置的冰冷現實中,其實更加冰冷的,是愛情食物鏈。遵循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愛情食物鏈無法做到讓正確的人彼此相愛。於是,愛情世界的弱肉強食,就發生在了同性戀圈子中,顯得更加讓人無力。那個同性戀醫生Adrien對馬努說:「同性戀可以接受不同階級,種族,信仰的不同,一個真正的大熔爐!唯一的禁忌就是年齡。」不僅僅是年齡,還有美和醜的巨大隔閡。馬努的確是這個圈子人人都在爭奪的對象,這在泰西內的世界,從來都是嚴肅的。

安德烈·泰西內的同性戀電影《愛滋味》(Les Témoins,2007)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悄悄轉換了這個人設。奧諾雷並沒有忽略美與醜的世界隔閡,也沒有忽略愛情食物鏈的殘酷性,像雅克的愛情,他就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前男友回到自己的愛人身邊,並死去。而雅克身邊設置了一個類似於醫生的角色,是一個時尚雜誌的記者,他或許就悄悄地深愛著雅克。但是奧諾雷改換了冰冷的色彩。唇槍舌劍的政治對峙沒有了,一個人人爭奪的青春期男孩的角色,愛上了一個中年患HIV的作家,讓冰冷的愛情食物鏈變成了同性戀人文主義。人物之間的談情說愛,都是具有哲理性思考的話題。城市空間和距離,容納了同性戀世界的歷史敘事。藝術審美代替了現實描述。而且,電影還試圖掩蓋HIV帶來的悲劇和死亡氣氛,無形中舒緩了隔閡。

奧諾雷設置了兩場街邊的做愛的戲碼,大概為了附和《愛滋味》中馬努夜晚尋歡的群戲。可是,奧諾雷在第一場街邊尋歡的群戲中,巧妙戲仿了《愛滋味》的主題。有人試圖勾引一個帥男孩,帥男孩走開,於是這個人和Arthur開始互動。那個帥男孩只好回到自己的車中。在圈子中,愛情食物鏈是殘酷的,但是一定要給自己給自己尋歡作樂的機會。《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第二場尋歡的群戲,是在塞納河旁邊,這時候雅克已經預見了自己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他在刻意迴避前來巴黎找他的Arthur。雅克最終露面了,他們在巴黎塞納河岸邊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欲望,正好迎合了《愛滋味》中即將死去的馬努「死了都要去做愛」的主題。

《愛滋味》中馬努和警察之間隱蔽又濃烈的愛情,在《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被分割在了兩個城市。陶醉與激情,因為地域的間隔,讓同性戀愛,變得悠遠而綿長。空間的分割,導致了歷史的介入,同性戀史上的那些文化名人,才開始有了呼吸,並積極介入到現實生活,在Arthur和雅克之間輕緩釋放。

80年代投射出來的熱力和光芒的生命與愛情悲劇,到了《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籠罩了輕柔的陽光。它並沒有試圖改變悲慘的結局,而是換了一種敘事的口吻,力圖釋懷。Arthur最後的那一番話,「做愛不會讓人失去什麼,只會得到更多」的話語,正附和了《愛滋味》中因為HIV即將死去的馬努的最後掙扎,即使很快告別生命,他也要做愛。《愛滋味》中同性戀群體的濃烈而苦澀的生命和愛情,是靠局外人的紀錄而產生的。同性戀群體的割裂,在那個充滿危機與惶恐的時代,顯得完全不可彌合。《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在試圖彌合這一傷痕。Arthur決定去巴黎,而雅克決定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不要忍受生之屈辱。雅克對他的好友說:「不要再害怕作踐美。」美需要溫柔以待,卻不是需要同樣的美來供奉。《愛滋味》中同性戀醫生Adrien後來遇到一個來自紐約的帥哥,來彌補他失去馬努的遺憾。這與雅克對Adrian的告誡是異曲同工的。

《愛滋味》是明顯的三段式,它彰顯了時代的分層。《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情節更加集中,但是三人行的那個夜晚,似乎在預示著Arthur最終會投向雅克的好友的懷抱。那場3P的戲很生動,也寓意深刻。它不僅深化了《愛滋味》中湖邊的那個充滿陽光的派對(在《愛滋味》中,湖邊的陽光派對是前後照應的,世界仍舊是那個世界,人卻出現了和解),而且還巧妙安排了雅克身邊存活下來的人們的團結性。雅克的死,把Arthur,雅克的朋友Mathieu和雅克的兒子Lulu,最終會聚到一起。為什麼不呢?畢竟Arthur主動要求三人同床。死亡不會是無謂的,它的存在團結了身邊那些愛過的人,凝聚成一種更加強大的力量,彰顯著這個群體的存在。泰西內對於現實冰冷的反諷沒有了,代替了奧諾雷的愛的溫情與哲學力量。在愛情的食物鏈中,每個人的愛的世界都是失落的,這時候因為HIV的出現,就更顯得充滿詛咒而具打擊性。《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在處理起愛情來,充滿了迴旋的餘地,愛情不再是殘酷,而是充滿了諒解和另一種可能性。

《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在講述同性戀的傳承力量,它同時也在傳承《愛滋味》的主題。《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並沒有上升到戲仿《愛滋味》的程度,但是它改寫了後者。同樣是HIV的題材,《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在電影中絲毫不提及這個詞彙,就彷佛這個病已經和其他的疾病一樣,不需要刻意指出名稱。在法國這樣一個文化成熟,並用藝術互相致敬的國家,電影的含義顯得尤為多樣而複雜。電影以一種後平權年代的口吻,追憶並改寫著上世紀80年代的同性戀與艾滋病的愛情故事。雖然,《愛滋味》將故事的敘事口吻放到了一個已婚同志的妻子Sarah身上。《愛滋味》這部電影遂為妻子在影片中所寫所思的影像,用她自己的話來講就是「見證著青春期男孩出現在他們之中」的記憶影音,一個讓倖存者能夠重新擁抱生命與確認自身價值的時代印記。

兩部電影在同性戀哲學上的傳承是有意識的,所以《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中雅克與Arthur之間有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電話教育,裡面充滿了同性戀的歷史名人;他們有具有啟迪和誘導行為的信件,呼籲Arthur從布列塔尼到巴黎來;三人派對的秉燭夜談,那些對於同性戀群體所開啟的性愛方式的致敬;還有巴黎城中那些歷史文化名人,他們無一不在同性戀世界中對同性戀文化增磚添瓦。從《愛滋味》到《喜歡你、愛上你、逃離你》,我們能夠看出法國人在主動地構建一個同性戀文化之塔,不斷對其痛苦的歷史,進行詩意的觀照。一切痛苦都不是無謂的,但是一切痛苦都勢必要寫成詩,萃取出哲學,並名垂千古。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