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壞事大飯店》影評:20世紀60年代——那個翻天覆地的年代

壞事大飯店影評

《壞事大飯店》,聽名字像是阿婆的懸疑推理故事,實則有著科恩兄弟以及昆汀的荒誕,但重點還是在於,這完全是屬於導演自己的電影。

導演名為德魯·高達,要說作為電影導演,這僅是他個人的第二部作品。而高達的處女作電影就是廣為懸疑迷所知的《林中小屋》(當然並非國產那部恐怖片),作為恐怖片卻有著懸疑的風格。而這次,高達則化「恐怖懸疑」為「犯罪懸疑」,也是在《林中小屋》打破傳統之後,再次顛覆自我的風格。

【故事情節】七位互不認識的人物,在一個宿命之夜先後「共聚」在皇家酒店,似乎人人都抱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觀眾跟隨著導演設置的非線性敘事,跟隨著幾位主角的視角剝絲抽繭逐漸搭建這個神秘的雨夜。

【故事地點】發生在加利福尼亞與內華達交界處的皇家酒店,這是一處以交界處中心對稱的酒店。

【故事時間】發生在美國的上世紀60年代。眾所周知,那個年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期。而為何著重提及「美國」,並非因為故事發生在美國,而是因為,這大變革的地方尤其是正處於冷戰時期,且正面臨越戰強烈影響下的美國。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有著巨大變化:

①許多青年人開始奉行與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尤其是青年學生參加政治抗議活動,並爆發了許多反戰的活動;

②在陳舊的男權主義和種族歧視的思想後,人們開始更加關注婦女和各色人種的權利;

③一些英國美國的年輕人開始吸毒,並且比其父輩享有更多的性自由。

這一系列時代變革下的產物,不僅僅是電影的時間背景,更是電影內在的思想背景所在。而了解到這一背景,或許會有更深的感悟,或許會在看完恍然大悟。

以下內容將涉及劇透,請謹慎食用!


劇透線!建議觀影前勿看!

我們就根據上述時代背景下的三點展開:

①當時美國逐漸蔓延著濃烈的反戰氣息,電影正體現著這種美國青年人反戰元素。

首先,在酒店中的電視機上,播放著尼克斯總統關於越戰的講話。講話大意是在指明:在越南戰爭的看法上叫喊「休戰」,是毫無意義。

歷史上,在1961年美國介入越南戰爭後,美軍死亡人數達到3.5萬。據此也可表明,尼克鬆自擔任總統以來的四個月裡,平均每月有1000多名美軍喪命。而在尼克松擔任總統時,美國的示威遊行更是猖獗。尼克斯在就職演講時,更是躲在防彈玻璃背後發表演講。

其次,酒店的服務員或者說是管理員Miller,正是一位前越戰的士兵。據電影所述,這位士兵曾是一名神槍手,在戰場上殺了123人,退役後擔任該酒店管理員。

而Miller也正受著越戰的重大負面影響。電影有許多細節有所表現:開頭在他見到「神父」後,表現地異常緊張,達到了讓人懷疑的程度;而到中途,Miller多次提到自己做過可怕的事情,想要向「神父」告解。最後真相揭露,Miller成為了扭轉故事的存在,也在內心得到了寬恕。

且電影剛開始,我們就能看到Miller注射了毒品,是以平緩自己對戰爭的恐懼,是對自己犯下罪過的掩蓋,讓自己沉溺於美好卻暫時的幻想之中。

由此可見,「反戰」話題正是電影的核心之一。

②人們開始更為關注婦女和各色人種的權利。

故事表面,Darlene彷彿只是一個路人,與電影的主線並無太大聯繫,因此會有觀眾議論,這是一個略微多餘的角色,去掉也完全不影響電影發展,導演怎麼反而加重了戲份?就表面而言似乎沒毛病,但絕非如此。

電影中,Darlene作為黑人女性,是個極具代表性的人物。「黑人」以及「女性」這兩種標籤,正把這個本可有可無的小人物,與小標題緊密相連。

Darlene作為一個有著歌手夢想的人,在她的故事線中似乎並不成功,理由顯而易見:那個時代的人對她有著歧視,無論是種族還是性別,可能都是阻礙她走向成功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電影開頭,來到酒店的推銷員Laramie作為一位話嘮,可見起言語中或多或少都表現出了對Darlene的歧視。而這位推銷員的真實身份是一名特工,單純看這代表性的身份以及歧視的思想,其中內涵就更為有趣了。

在Darlene的故事線中,出現了她的老闆Sunday,他同樣看不起她的身份,並且用語言侮辱了Darlene。這也是Darlene為何要前往里諾尋找唱歌工作,而路過皇家酒店的原因。而Sunday不僅僅是推動電影發展的一枚棋子,還是明擺著引出反對種族歧視的思想。

PS:沒錯,這位Sunday正是澤維爾·多蘭所演!而多蘭所出生的加拿大魁北克省,是加拿大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地區。無論導演到底有無用意,觀眾都可自我解讀。

而同時,正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黑人開始走上電影熒幕,開始走上歌壇,開始在文化的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也正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開始興起(自美國女性政治覺醒掀起女權主義運動之日起算)。

Darlene從開頭遭到各方的歧視,到結尾時站在台上歌唱大放異彩,這不就是6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嗎?這一切都有著顯而易見的意味。

③一些年輕人開始吸毒;比父輩享有更多的性自由。

第一條上文已有提及,現為酒店管理員的越戰退役士兵,其實也是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吸毒為的是麻痺自己的恐懼感和罪惡感,當然這代表著惡性循環的開始,是從戰爭就帶來的毀滅性之物。

第二條則聚焦於「性」上。酒店管理員如今賴以生存的並非在酒店工作,而是從酒店密道中秘密拍攝各房間中房客的私人生活——當然多以性生活為主,然後可拿到大量賞金。這就是管理員Miller的日常和生計。

本片雖然是為R級片,但巧妙地從表面規避著關於性的話題,然而是「無一字寫性,卻字字寫性」的內涵。

觀眾看完電影所最不能理解,或者說最大疑問就是:酒店管理員Miller當時所攝錄像帶中究竟是什麼內容

首先非常感謝豆友@shut,up 提出的指正,以及其附上的鏈接: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838964/。以下方括號內容為初稿猜想,經提醒後發覺錄像帶內容並非如此,留著僅當歷史事件擴展(當然不一定全部真實),不感興趣可忽略方括號內容:

【故事中,特工(即推銷員Laramie)就是因錄像帶的原因才來到此地調查。而而酒店管理員說與這神秘人交好,不想使其陷入緋聞之中。

最後片中的幾位人物看到錄像膠片後,都立馬認出了錄像帶的主人公。結合年代可想而知,這位錄像帶的主人公,或許正是肯尼迪總統和瑪麗蓮·夢露——來源於60年代美國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八卦事件(具體事件不詳細贅述)。

結尾,這份管理員私自留藏的錄像帶被Darlene扔進火焰中,將秘密永遠留存在這個bad times之中,同樣映射著肯尼迪總統與夢露在酒店約會,所引發的一系列事情前因後果(詳細說就是兩位名人的死因),埋藏在這一堆火中。

PS:皇家酒店的密道,或許還可與「傳聞中」白宮的密道有所聯繫。】

經豆友提示並重刷了電影:

首先,電視機上播放著「總統先生」尼克鬆的講話,說明故事發生的時間最早也最有可能就是1969年(尼克松69年開始擔任美國第37屆總統)。

其次,管理員Miller在密道中提到,一位名人來到這裡,因為與他關係交好所以不想讓上頭知道這個秘密,時間為去年→推測可知「去年」是指1968年,直接排除1963年被刺殺的肯尼迪。

再次,這番對話中還提到:管理員Miller的上頭所在地是賓夕法尼亞。由於FBI的總部設於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街上的埃德加·胡佛大樓內,而這個「上頭」非常想搞掉這個名人→所以非常有可能,Miller的上頭就是FBI,而錄像帶上的人,正是FBI的敵對之人。

然後,特工曾在半小時處撥打電話,電話的另一頭為胡佛長官——正是人們熟知的美國聯邦調查局第一任局長埃德加·胡佛。引用百度百科上的話:

在《傀儡王:J·埃德加·胡佛的秘密一生》一書中,作者還揭示了胡佛心胸狹隘的一面。作者稱,只要胡佛認為有人對自己產生了威脅,他就會用自己的權力讓他們的日子不好過,馬丁·路德·金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理查德說:「胡佛覺得自己遭到了這位民權運動領袖的羞辱,因為馬丁·路德·金竟敢不接胡佛的電話。」「就從那個沒被接聽的電話開始,馬丁·路德·金在餘下的生命中就不再有自由可言。胡佛像幽靈般地纏繞著他,對他進行竊聽甚至跟蹤。」

其實FBI與馬丁·路德·金也一直處於敵對狀態,FBI以各種手段來對付金。

FBI的記載顯示,在1963年華盛頓大遊行前,馬丁·路德·金還計劃舉辦一次性聚會。

最後,電影大量關於指向黑人話題的內容細節,以及結尾「神父」把錄像帶交給Darlene後,Darlene親手把錄像帶扔進火堆,都可以自然而來聯繫起來。

因此,那一捲錄像帶上的名人——1968年來到皇家酒店舉行聚會,很有可能傳出「性醜聞」,最終卻被壓下的時間主人公——最有可能就是馬丁·路德·金


【人物隱喻】

電影故事中最讓觀眾摸不到頭腦的人物,就是鎚哥(克里斯·海姆斯沃斯)所飾演的Billy Lee。而這個人物的原型,讓人想到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公社組織「曼森家族」,Billy則正是這個「曼森家族」的領導人查爾斯·曼森,一位連環殺手,被稱為「最危險的殺手」。

曼森,一位創立邪教殺害孕婦的殺人狂,他所控制的邪教組織喪心病狂、殺人如麻,幾十年過去後仍有無數追隨者。

而對電影界來說最為出名的罪行,是曼森殺害了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那正懷著8個月身孕的妻子,因此曼森家族在當時震驚了整個好萊塢。

電影故事中的Billy,正像是那個時代下的曼森,同樣地擅長交談,有著洞悉人心的言談。而電影情節中Billy集會一幕,海灘邊收容Summerspring妹妹一幕,也都類似於「曼森家族」的召集與思想傳播。

【總結】

電影作為懸疑片,無論是在故事情節,還是人物邏輯關係上,都稱不上是燒腦。但若是觀測到故事背後的諷刺意味所在,影片就真不得不說是燒腦了。

但也因這樣的歷史背景,提高了影片的觀影門檻,降低了電影的觀賞性。對於不瞭解當時歷史且不以為意的觀眾來說,並不友好,只能看個熱鬧。

為何這電影只給三星,因為它真的只值三星。在劇本上和結構上,實在有太多需要優化的地方。說實在更適合拍成美劇,將每個人物的細節擴充,將每個條線梳理清楚,將結構更加清晰化。

但無論如何,這電影至少還能讓懂得思考的我們去思考,讓我們去回顧這個20世紀60年代背景下的美國。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