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勝負反手拍》影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勝負反手拍影評

作為頒獎季大熱的影片以及許多影評人/導演的年度十佳之一,我對此片充滿著期待。畢竟此片導演拍出過《陽光小美女》,編劇履歷包括《貧民窟的百萬富翁》《127小時》,還有一眾好演員加持。再加上這個題材一直是我的心頭好。

然而兩個小時觀影下來,我只覺得非常地失望。當然這不是一個糟糕的影片,但只配得上差強人意的評價。

這是一部關於女子網球選手Billie Jean King的傳記,創作者選擇了以她職業生涯中最有名氣的一場名為「勝負反手拍」的比賽為切入點,以這場宣告了女人並不輸給男人的勝利呈現她對女性平權運動做出的傑出貢獻。

影片採用了經典的雙線敘事結構。

一條是勝負反手拍的來龍去脈。而另一條則是Billie Jean與髮型師Marilyn Barnett的同性婚外戀,並由此營造Billie Jean的心理歷程。二者客觀上的交集主要呈現在感情線對於Billie比賽時狀態的影響。因此,兩條線籠罩在「勝負反手拍」這一絕對中心的故事之中。

這樣的雙線敘事非常明顯了錶露了創作者的野心。一條線是明著的女性平權運動,另一條線則是暗地裡的同志平權運動

礙於史實的緣故(這一時期的Billie和Marilyn正處於為出櫃的熱戀中),創作者只能勾勒出一個真摯而美好的愛情故事,藉由服裝師Ted之口道出「有一天,我們能自由地做自己,愛我們所愛。

這再明顯不過地顯示了創作者對於Billie Jane的評價:一個敢為女性不公平待遇發聲,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面對自己情感,並因此改變了世界的女性。

遺憾的是,雙線敘事的結構卻因為體量不均等緣故而使影片的內容顯得雜亂。同工同酬的平權之爭和同志戀情並沒有從屬於勝負反手拍的敘事之下,而是三頭並進,然而這三者似乎都草草收場,虎頭蛇尾。

在我看來,創作者顯然是被「勝負反手拍」這個看起來很不錯的噱頭坑了。乍一眼看,這確實是女性主義影片絕佳的題材,男女之爭本就太瑣碎,衝突的製造需要大量的台詞和許多場戲的堆積,但問題是它還很難有高潮的呈現,熱血的結局。但「勝負反手拍」解決了這一問題。

然而深入下去會發現,這場比賽只是作秀,創作者知道,所以這場勝利除了起到極大的鼓舞作用外,其實什麼結果都不是。以同工同酬為代表的平權仍有太長的路要走(澳網在1984年實現男女同工同酬,而溫網和法網則一直推到了2007年),Billie的同性戀情對於同志平權也沒有任何推動(雖然現實更精彩)。

◆ 同酬之爭

這是影片一開始便拋出的議題。Billie因為網球賽男子冠軍的獎金高於女子冠軍八倍而與美國草地網球協會主席產生爭執。Billie認為女子組既然能賣出和男子組一樣的票,就理應得到相同的獎勵。面對Billie的據理力爭,主席只得顧左右而言它。

雷厲風行的Billie Jane毅然決定拒絕參加錦標賽,並決定舉辦自己的錦標賽。主席自然覺得她們做不到,毫無挽留之意。

1970年,以Billie Jane為代表的9名女子選手為爭取和男子平等的參賽與贏取獎金的權利,從原協會脫離出來,簽署了一份金額僅為象徵性的一美元的長期合同,自行組織了維吉尼亞巡迴賽(Virginia Slims Championships)。

這個巡迴賽,在觀眾的預知中,應該便是Billie爭取同工同酬的武器。

我相信,這個巡迴賽以及由此誕生的國際女子職業網聯(Women's Tennis Association)的發展壯大顯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的故事大概同樣可以做出一部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

但在影片中,創作者做了減法,我們看到的是,儘管美國草地網球協會威脅將她們除名,她們無法再參加任何聯賽,但她們還是一帆風順地巡迴比賽,出現在電台、廣播中,先前的威脅和所謂冒的風險像是打的一場嘴砲

我理解創作者的出發的,這是Billie Jane的傳記,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場關於「勝負反手拍」的傳記。所以維吉尼亞巡迴賽和WTA只是一個鋪墊,導致Bobby Riggs向Billie Jane發起挑戰的導火線。

一開始Billie就擺出了她的人物動機——同工同酬,她的動作便是組織了維吉尼亞巡迴賽。觀眾便會關心這個備受威脅,孤注一擲而又背負重任的巡迴賽的命運,然而它的故事戛然而止,它一帆風順。

創作者繼而將重心引到了「勝負反手拍」,畢竟巡迴賽只是它的鋪墊;在比賽勝利之時,一句畫外音交代「這場比賽引起了大眾的熱議,女性平權,權利平等,正是Billie Jane在美國網球公開賽上成功地為女性贏得了男女同工同酬。」Billie的動作由此畫上句號。

那麼,問題就來了。我相信很多人看完後都和我一樣一頭霧水。所以,美國網球公開賽是出於什麼樣的緣由給出了男女相同的酬金?這一場「勝負反手拍」與美國網球公開賽的同工同酬又有怎樣的聯繫?難道真的是一出僅僅只具有象徵性意義的鬧劇就足以改變一切?

這些疑惑產生的緣由不僅僅是影片講得不夠清晰,而恰巧是選擇的切入點的失策。影片畢竟是以「勝負反手拍」為題,問題的答案註定將由它來解決,可它解決不了什麼。將所有的成就歸功於這麼一場勝利,熱血沸騰之後便經不起推敲。

而在一開始便受觀眾關注的維吉尼亞巡迴賽和WTA大概在其中也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然而它們與美網公開賽同工同酬的聯繫早已被影片遺忘。

◆ 同性戀情

影片中Billie Jane和Marilyn Barnett的相識源於女子巡迴賽簽約儀式前的集體造型。這場戲中,在Billie感謝了大家一同對抗組織的勇氣和膽量後,大家正熱鬧地吐槽著男人。

然而當Marilyn對Billie說話後,所有的聲音都淡出了,只剩下兩人的對話,浪漫之中有些小小悸動的氛圍音樂,以及大量的特寫,凸顯著一段浪漫愛情的誕生。

這種手法在《卡羅爾》中被大量運用。但不同之處在於,《卡羅爾》通篇均是人物情緒的渲染,這種手法對戀情的營造相得映彰;而影片在除此線外所有戲的處理上都是快節奏的,所以雖然是雙線敘事,但不同的節奏感導致感情戲份出現後帶給觀眾停滯感。

但這並不是這一條線上最主要的問題。

最主要的問題在於這場同性婚外戀突兀於整體敘事

這條線並不僅僅服務於Billie的戀情,而是Billie心理狀態的呈現,她對於性取向的糾結、對背叛婚姻的後悔、因「勝負反手拍」而承受的壓力,因此影響到她在比賽中的表現(在她與Margaret Court的對決中顯現得尤為明顯)。

而最終的結果自然是:她贏得了「勝負反手拍」,改變了世界的看法;而在內心中,她勇敢接受了自己的情感。在首尾呼應的賽前造型中,Billie向Marilyn和觀眾坦露了心聲。

然而,這樣隱晦的勇氣恐怕難以鼓舞觀眾。

Billie Jane作為第一個公開出櫃的美國女網選手,我太能理解創作者需要將這段戀情放入影片中的心情,但遺憾的是,戀情的刻畫分裂原本的故事,讓故事的中段停滯下來,僅由Bobby的動作線推動著「勝負反手拍」的最終出現。

而且這樣的結局也不是觀眾易於接受的,這像是沒有結局的故事,或者說像是只說出了開頭的故事(事實也證明,Billie和Marilyn的分手更加精彩)。

◆ 勝負反手拍

這一主題的引出一直倚賴於Bobby的推動。幾乎所有Bobby出場的戲份都被濃墨重彩了他賭徒的一面。他無疑是個優秀的賭徒,而且是營銷高手。

Bobby在第一次提出和Billie進行一場男女對戰時,Billie果斷地拒絕了他。在那一刻時,Bobby的目的就再明顯不過。這場所謂的「勝負反手拍」是營銷手段,是能賣出票的看點。

在影片一半處,以Billie Jane致電丈夫向Bobby宣戰,以及Bobby告訴妻子Priscilla迎戰的消息正式進入了這一正題。同樣的兩場夫妻間感情戲,Priscilla和Bobby相互告白卻又無法復合的戲份顯然更加有力量。

隨後二十多分鐘的快節奏剪輯,即使當Billie也加入了敘事,亮點仍舊集中在Bobby身上,其原因不僅僅在於Bobby本身就是個故意引入注目的小丑,而是Bobby的人物塑造勝於Billie。

Billie更像是偉光正的人物,當然影片展現了她的不完美,但這不完美和「性別大戰」並沒有太大關係。而Bobby在小丑的面具下那個賭徒形象和這場比賽是息息相關的。

但最讓人失望的莫過於最終的「勝負反手拍」。這場在休斯頓天文館球場舉辦的30492名觀眾參與現場,大約37個國家5000萬名電視觀眾收看的空前賽事。

十多分鐘的高潮片段,竟然幾乎完全是靠著「大遠景-遠景-近景-觀眾反應鏡頭」完成。雖然在比賽的後段加快了剪輯的節奏,但著實無趣。或許是小球運動的弊端,無法像摔跤、籃球之類的運動,在鏡頭語言和剪輯上煽動觀眾,但創作者毫無努力之意的刻板實在是讓人失望

當然,我早就說了,這不是一部糟糕的作品,只是有太多不盡如我意之處。

對網球運動、女性題材、同志題材感興趣的,不妨一看,畢竟只是我的一面之詞。

更多影片劇集推薦,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藍盒子裡的mOco(id:mocointardis)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