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失速夜狂奔》影評:三思「失速夜狂奔」

失速夜狂奔影評

看完薩弗迪兄弟的《失速夜狂奔》之後一直在思忖,對於影片裡的主人公來說,什麼才是真正的「失速夜狂奔」。整部電影下來,故事線一直圍繞在 Connie 的「第一人稱」視角中,他在一夜中經歷的,爭取的,和拋棄的,也就該是他和薩弗迪兄弟眼裡的「失速夜狂奔」吧?

某種程度上是的。開篇一幕,Connie 和弟弟成功從銀行裡安然走出,逃至小巷中奮力摘去面具,他抱著還有些虛脫喘不過氣來的弟弟,不停地鼓勵他「看呀,你做到了,真是難以置信」,這種驚險後的劫後餘生,和眼前唾手可得的寶藏,對他來說一定是「很好的時光」。

影片發展到中段,得知弟弟被安置的醫院,Connie 孤身一人直搗黃龍,生生把「他」從警察看守的眼皮底下劫出,並幾經輾轉最終找到暫時的藏身之處。夜深了,屋裡沒有燈,電視機晃動的熒幕提供僅存的光明,他突然對小女孩說,「我感到一件重要的事正在發生,而且它跟我為什麼此時此刻坐在這裡密切相關」,一個亡命之徒的感慨,感慨自己「命不該亡」,至少那一刻,也一定是「很好的時光」。

結局,越陷越深的 Connie 終究敵不過法網的步步緊逼,最後一分力氣也在天台上的「貓鼠追趕」中消耗殆盡,鏡頭在被捕上警車的 Connie 臉上定格許久,他依舊面色猙獰,瞪大的雙眼盯著熒幕對面的我們,久久不願回頭,似乎不甘心與「失速夜狂奔」作別。緊接著畫風一轉,弟弟 Nick 在心理醫生的引導下玩 Cross the room 遊戲,一次,兩次,三次……最後終於邁開腳步,走向秩序,走向對大多數的服從。Connie 眼中的「失速夜狂奔」到這裡該是正式結束了。

暫時拋開對題眼的討論,回到電影本身。在我看來《失速夜狂奔》是一部需要「情境」去解讀的作品,薩弗迪兄弟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更像是對《熱天午後》《下班後》《窮陋街巷》和卡薩維茨等電影的「讀後感」。故事背景,來龍去脈,和社會動因的相對缺失,對主角Connie的過度側重,使得影片的諸多主題都不太經得起過多琢磨和探討——而這也是《失速夜狂奔》精彩有餘,而深度不足的地方。比如影片中的紐約,我們在開頭的匆匆一瞥中得知 Nick 接受心理治療的地方在曼哈頓下東區的某一幢高樓,在遊樂園一幕的前後,兩次出現 Connie 駕車穿行於 Queens 的俯拍鏡頭,紐約這個大背景在電影中是冰冷的,疏離的,和人物和觀眾之間都沒有過多「交流」。因此,我們不得不借助其他描繪紐約的電影去重構 Connie 眼中的世界,以及就生長在這座城市的薩弗迪兄弟眼中的影像世界。

再比如 Nick 這一角色的身份象徵,縱然個人命運的不幸往往與犯罪和對權力體系的不妥協相伴生,但導演在影片的開頭和結尾兩次把焦點對向 Nick 的心理治療過程,顯然是有所指的。最後一幕的「精神治療群像」,和 Connie 在整部電影裡對既有權力體系一次又一次孤膽英雄般的反抗,用自己眼中「正確的方式」實現對弟弟的拯救,讓我們很容易聯想起《飛越瘋人院》裡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 McMurphy,和那部作品中的「瘋人院」這一意象。《失速夜狂奔》裡將 Connie 和 Nick 這兩個角色強行拴在一起,甚至有些不講道理地把 Connie 一系列破壞性行為背後的動因歸結成對弟弟的「拯救」,如果沒有對「瘋人院」這一情境的推敲和再現,是很難自圓其說的。巧合的是,導演之一,也是 Nick 的飾演者本·薩弗迪,最喜愛的影片裡就有《飛越瘋人院》。

《失速夜狂奔》是一部火候煮到一半的湯水,好多還不錯的食材都已經倒入鍋中,弱勢群體所面對的「治療」,反抗者對秩序的破壞,皇后區街巷,紐約漫長的夜,還有壓迫感十足的運鏡和極佳的電音配樂支撐,但是,各味原料之間的「化學反應」還不夠成熟,喝罷給人以一種「有點兒意思」卻「後味」不足的遺憾。

回到對「失速夜狂奔」字眼的討論。通常的解釋是這其實是反語,在人物通篇都在不停地重複「I'm fucked up」的故事裡,哪來的「失速夜狂奔」呢?Connie 忙活了一整場也沒能救出弟弟,算是哪門子「失速夜狂奔」?何至於此,被誤救的 Ray 最終墜樓身亡,遊樂園黑人保安差點搭進性命,懵懂的黑人少女也無辜受到牽連,沒有人在這個夜晚擁有一段美失速夜狂奔。

何止是這一夜。就算成功將弟弟救出,Connie 的命運將就此改寫嗎?對於黑人保安和小女孩來講,Connie 恐怕也不是唯一一位有本事把他們「包裝」成兇犯的「白人男子」;一夜過去,Queens 街區的警笛聲不會就此消停,而發保釋金高利貸的債主也少不了顧客繼續登門……《失速夜狂奔》讓人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和那個時候的電影作品,那個時候的紐約——此時的薩弗迪兄弟與羅伯特·帕丁森,是不是就是彼時的馬丁·斯科塞斯與羅伯特·德尼羅呢?槍擊,犯罪,警察與亡命之徒的鬥智鬥勇,酒精,毒品,叛逆和不受約束,這些的確都是《失速夜狂奔》與那時的「類型片」所共有的。

然而,就連導演自己也說,他們不想把《失速夜狂奔》拍成是「類型片」,而只想描繪當下的美國。希望事如所願吧,但這個當下又該如何評說?二十一世紀已經走進了第十七個年頭,這依舊是個每個人呼吸著自由空氣卻又「各歸其位」的社會,大家「各司其職」,堅守本分,彼此毫不相干:醫生醫人,病人有病了就要被醫,警察緝凶,凶手反抗了就會被擒,在道德與正義面前,膚色的黑與白之間仍然曖昧不清,富人似乎繼續富有,窮人好像也很難逃出上一輩的命運……

不必再想下去,因為講到這裡,我更願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斷。放下上述解讀,所謂「失速夜狂奔」,更應該是倒霉的 Connie 眼中那一段或那幾個美好的瞬間。在這裡,「失速夜狂奔」應無關乎社會是否凌亂還是秩序井然,無關乎大多數人定義出來的規則與「真理」,也無關乎金錢與性命之間究竟有沒有等價交換,它只應遵從我們自己卑微的內心。電影《失速夜狂奔》不想揭露也不想呼籲什麼,它僅僅是一篇人物素描,儘可能為我們展示 Connie Nikas 眼裡的世界,和他面對的困境,以及心目中的美好。

週末去友人家燒烤,陽光草坪,把酒言歡,天空中沒有一片愁雲,我抽空還時不時想想這部電影,卻怎麼也琢磨不透「好」在哪裡。轉眼周一,整裝上班,繼續湮沒在大紐約茫茫的人海與車流之中。我隻身走在高樓大廈的陰影裡,想著正在面臨和即將來臨的種種,不禁感嘆人力之渺小。這時我突然想起 Connie 和他最後回望的那一瞬。盯著他看了一會兒,我開始有些明白《失速夜狂奔》背後撼人的力量。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