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首席指揮家》影評:不給你機會,是什麼感受?(我心中的Brico)

首席指揮家影評

1

委屈到我哭鼻子。

是真人真事。1974年,老太太還拍了個紀錄片。作為存世的證明。

她叫安東尼婭 · 布里科(Brico),1902年6月26日生於荷蘭鹿特丹,世界級的海港。然後像漂泊的荷蘭人一生動盪。1989年8月3日去世於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市)。

她是第一位獲得世界認可的女性首席指揮家。

片中重複兩遍的台詞:「所有好的東西都來自荷蘭!」(也許是指東印度公司,也許是指代爾夫特陶器,也許是指梵高的油畫。呵呵)

非凡的女性,從戰勝壓迫,到打破規則,再到重新想象世界。Dutch Dutch!飛翔的荷蘭人!

2

1908年,6歲的Brico從祖國荷蘭搬到了美國,和父母在加利福尼亞定居。片中對其可憐的家世敘述頗詳,被宗教背景的父母送人,Brico苦苦尋覓自己的身世,天天啃著片麵包。

1919年,她從奧克蘭的高中畢業,那時她已經成為一名有成就的鋼琴家,並在她的指揮生涯中有了一個小小的開端。她甚至能彈《藍色狂想曲》。(羅賓、弗蘭克是全片絕對的亮點。)

1923,她畢業於加州大學的伯克利分校,曾擔任舊金山歌劇院主任助理,在大學期間的教師包括Sigismund Stojowski。1927年她進入柏林國家音樂學院,1929年她成為第一個從指揮學碩士班畢業的美國人。她還是漢堡愛樂樂團指揮卡爾·穆克的學生。片中後半段,就靠這位沒有偏見的名師了,而且從沒想過要「性剝削」她(如剛死的多明戈)。穆克錄音雖然不多,但絕對是指揮界的偉人。

3

Brico作為職業首席指揮家的首次亮相,是在1930年2月的柏林愛樂樂團。她站在世界的巔峰。這一場,以及後來的洛杉磯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和漢堡愛樂樂團,受到了評論家的高度讚揚。1933年1月,她作為音樂家交響樂團的客座指揮在紐約首次亮相。隨後在底特律、密歇根、布法羅、紐約、華盛頓等地客串。美國的樂團雖然水平不弱,但是真正的崛起還是在二戰智力外逃以後。

1934年,她同意成為「新女子交響樂團」的指揮。我們看到這片電影海報上,用的就是指揮女子樂團的場景。1935年初,新女子交響樂團在紐約舉辦了兩場音樂會,此後每年都要舉辦一次完整的音樂會,直到1942年。

1938年7月,她是第一位指揮紐約愛樂樂團的女性;1939年,她在紐約世界博覽會的音樂會上指揮聯邦管弦樂隊。1946年,她進行了一次廣泛的歐洲巡演,在那裡她既是鋼琴家又是首席指揮家。巡演期間,偉大的作曲家西貝柳斯邀請她主持赫爾辛基交響樂團的一個音樂節目。1974年,吉爾·戈德米洛和Brico的前學生、民謠歌手朱迪·柯林斯拍攝了一部關於她生活的紀錄片《安東尼婭:一個女人的肖像》(我在文章開頭提到過)。

4

片中的重點就是:那一個個的「第一次」。她灰姑娘般的身世。

男性,都等著她出醜。殘酷的世界。心愛的男人,也只是指望她結婚生子。

看完有想哭的感覺。

不給你機會,是什麼感受?沒有機會,是什麼感受?

1沒有機會,是什麼感受?

2沒有機會,是什麼感受?

3沒有機會,是什麼感受?

即使社會的砝碼沒有向她傾斜,但她仍然不放棄努力。如此樂觀的對待這個輕虐她的世界。只不過因為她的性別。

心裡只想為她喝彩。女子在任何一個地方也不輸於第一性!

PS:QQ音樂裡僅有兩首她指揮的莫扎特序曲,值得一聽。搜「Brico」。雖然又慢又拖拉,但聲音有層次有質感。那絕對是一個不容你忽略的聲音,一種橫空出世的表達。我可以反復循環的播放而不厭倦。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