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及格了的青春片

青春未知數影評

說是及格,因為片中硬傷不少:為何要生硬的安排女主母親死去?女主父親有博士學位英語卻如此糟糕,父親如此糟糕的英語又為何會被派來美國?劇情設置也略顯得老套:臨時起意的舞台表演受到認可,典型的somewhere only we know的秘密基地,首尾呼應的火車站台,連高潮的教堂戲似乎也顯得張力不足。更別提彆扭的中文口音、蘇州人出遠門居然包餃子等等亞裔(錯誤的)刻板印象。女主身為亞裔及校花少數族裔的身份也不夠深挖。不過仍然,在一眾青春片中,本片值得五星。

青春片,如同它的名字,將目光集中在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們。在國內影線青春片意味著30多歲的演員及寬大的校服,和閨蜜男友的三角戀,打胎,流淚,車禍,死亡。西方的青春片,如《皮囊》,<Euphoria>,則把青少年的生活描述成吸毒、逃學、濫交,引得這邊的觀眾紛紛嘆息自己的生活平淡,又加深人們對青春該有的模樣的誤解。

俗套的青春片看似豐富的劇情實則映射編劇的懶惰。青春期本身有太多話題值得探索。少男少女們從媽媽的孩子懵懵懂懂成長為人,身體與身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探索、認知自己的過程中,我們追求過一個個圖騰。作為一名曾經青春過的人,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愛情似乎有一種為了證明自己成人而必須愛一個人的刻意(直到真愛來臨的時候,才知道愛是那麼的自然,不費力。)愛意的萌發是孩童與成人的一個劃分點——孩童是無法感受到愛欲的,至少在大眾的認知裡。無處發洩的性欲與對印象中成人世界的模仿,讓愛情(和單戀)幾乎和叛逆一起成了青春期的同義詞。

如同《皮囊》等片呈現出來的叛逆青春,則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我探索。青春少年們被賦予了成年人的人形和力量,精神世界仍然是空虛的。我是誰?我要做什麼?坐在學堂裡有大把時間思考這些問題。逃學是對秩序的抗爭,吸菸喝酒是宣告生理上越過法定年齡,或者從刺破禁忌的的自毀行為中獲得對自我的掌控感。作為一名曾經青春過的人,我們好像也經歷過,泡吧、抽菸,並非是自己希望這麼做,而是一個成年人/一個酷孩子應該這麼做。這些貫穿我們人生的問題在模仿中並沒有被解答,只是許多人在成年後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停止深入思考。

因而我說,將青春簡單坍縮成淫靡和三角戀是浮於表面去理解青春這個話題。本片將著眼點放在性少數,卻沒有過分著墨於發現自己性取向的糾結和出櫃的drama上。而男女主之間的互動,也將青春期異性間朦朧的好感渲染得恰到好處。當時的我們似乎是Paul,明明對校花一無所知,卻認真地愛著她,願意為了她做一切傻事;似乎是Ellie,雖和男主心靈不通,但在相處中(尤其是男主挺身而出趕走Bully時)心有漣漪。不正是這樣麼?高中時候,我們好像和哪個異性在一起久一點,都會喜歡這種在ta身邊的感覺。

就連影片的結尾都如此傷感而真實。女主遠離家鄉讀大學,校花打算鑽研喜愛的藝術,而男主傻傻的小狗模樣讓人想起太多記憶中的人,也如同之前自我預言的那樣,留在這個小鎮。或許這些人將再也不會有交集,這段故事只是漫長人生中一個插曲,那些朦朧的全力以赴過的感情,那些以為不會忘記的事,最終在新鮮紛雜的成人世界裡蒙上了灰,頂多成為往後老同學們聚首時飯桌上似真非真的玩笑話,誰也不會承認某些晚上那些刻骨銘心的碎片還會出現在夢裡。這才是很多青春故事最後的下落。

愛是一見鍾情嗎?是」喜歡在ta身邊的感覺「嗎?是喜歡看她的笑容嗎?真正的愛是什麼?片中描繪了女主和校花純粹的精神吸引。人的一生都在尋求被理解,只是有些人從美貌被肯定中獲得自我滿足,有些人從權力中獲得優越感,有些人希望精神上的獨特之處能被人欣賞。相對應的,不同的人的也愛是不同的。不愛閱讀的男主對校花的愛同樣真摯,但那不是校花渴望的愛。富二代男友對校花的愛或許也是真心,男財女貌的兩人看似般配,校花自己都茫然地覺得應該接受。愛情的弔詭之處就在於你無法欺騙自己的真心。不同思想層次的人需要不同的愛,即使再假裝這種需求可以被對方的真誠或者金錢代替,內心的空虛也只會隨著時間越來越深。

這樣一部真實描寫成長與愛的片子足以跨越文化和國界引起無數觀眾的共鳴。作為一個故事,及格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