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深度解析(7000字有餘)

青春未知數影評

我個人非常喜歡《青春未知數》這個電影故事,儘管我覺得它在劇情上略有瑕疵,但劇中三個主要角色刻畫得真地很真誠。之前寫了一篇觀後感:自戀,讓你認識自己—《青春未知數》觀後感。因對劇情十分感興趣,也對其中一些地方有些疑問,於是就抽空寫了這篇解析。全文比較長,7000字有餘,請做好閱讀準備。

主要內容:

01. 故事主題、主人公介紹;

02. 三條感情線的發展分析;(核心部分)

03. 倒數第二幕台詞解讀;

04.你可能未注意到的小細節;

05. 導演採訪分享。


01. 故事主題、主人公介紹

一句話概括《青春未知數》的故事主題:三個青少年在友情或愛情的作用下都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勇敢地踏出舒適區,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這點導演在採訪中也有所提到過。(見文章結尾「採訪節選」)

首先簡單介紹下主要人物:

一、女一:Ellie,中國人,自幼喪母,與父親一起來到了美國。作為華裔美國人,在這個純白人社區,Ellie並不能夠完全融入其中。在劇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淘氣的男生總是嘲笑他,還對他搞惡作劇。Ellie的困境在於:爸爸想讓她像她媽一樣走出這個白人社區去上大學,她自己沒有勇氣這樣做,只想在家附近上大學。

二、男一:Paul,是一個呆萌的橄欖球體育生,父母以烤香腸為生,用的是祖傳食譜。他是家裡的第四個兒子。Paul的困境在於:他一直都想改造家族食譜開一家自己的香腸店,但家裡人一直都在用祖傳食譜做香腸,並不同意他這一做法。

三、女二:Aster,西班牙裔美國人,但從小幾乎就在美國長大。家裡人管得都比較嚴,父母也基本上為他安排好了以後「結婚生子」的生活。她也不太能融得進去白人社區。Aster的困境在於:因為怕破壞已有的美好——好好上學並按父母的計劃與鎮上有錢有勢的Trig結婚然後過安穩的生活,所以她不敢大膽地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東西——想要在繪畫方面有所成就,不是很想貪圖安逸。


02. 三條感情線的發展分析

電影主要講什麼樣的故事呢?很簡單:一個文筆很好的華裔女孩幫一個有些傻氣的白人直男追一個校花。由此,三個人之間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所以,它又可以分為三個小故事:一、Aster與Paul的愛情;二、Paul與Ellie的友情;三、Ellie與Aster的愛情。下面,我們一個一個詳細回顧一下:

一、Aster與Paul的愛情

這條感情線也是電影裡明面上的主線,感情發展過程,可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線上共情、約會加深了解並確定關係、分手。

1. 線上共情

(1)第一次寫信Ellie寫電影中的對白,Aster看懂了——遊戲開始。

(2)第二次寫信:兩個人都表達了對「合群」的看法——又一次共情。

(3)第三、四次寫信:兩個人互相都談了自己對繪畫的看法,且表示自己有些孤獨,且經常藏在別人文字的背後——又一次共情。

(4)第五次以及後續的幾次寫信:一起互動完成了一次繪畫,但畫作最終被毀掉——又一次共情。

2. 約會加深了解並確立關係

(5)Paul擅自發短信約Aster晚上一起吃飯——成功。這整個過程都非常合理,Ellie成功地幫Paul約出了Aster。但這時,Ellie心裡其實不太情願,因為這也幾乎意味著她和Aster美好的線上交流也基本要結束了。

(6)Paul和Aster的第一次約會——幾乎是冷場。這時,Ellie以為沒戲了,打算放棄了。在我看來,這種冷場的感覺是互相的,也就是雙方都有。並不完全是Paul做得不好,是兩個人都不怎麼善於聊天,即使互相在線上聊很久了,但突然見面也是會尷尬的。

(7)Aster之後又發了信息,兩人繼續互動——感情繼續增進。在這三周裡,Ellie瘋狂幫Paul「補習」關於Aster的相關「知識」。雖然這一段帶著音樂、帶著快節奏過去了,其實是非常讓人感動的。Paul這麼用心地去了解他所愛的人的生活習慣、愛好,像不像青少年時的你呢?想了解喜歡的人的一舉一動?(8)兩人繼續進行一些線上互動——此時已經不僅僅是共情了,Aster開始想要主動地了解Paul(其實是Ellie),Aster開始喜歡上這個線上的「Paul」。

(9)Paul與Aster的第二次約會——在Ellie的短信助攻下,兩人成功地、水到渠成地在一起。

3. 分手

(10)最後,Aster看到Paul要吻Ellie的畫面,兩人結束。知道真相後,徹底結束。 這整個過程自然、合理。在電影中,這一段明面上是Paul與Aster的感情線,實則是向觀眾表明Aster與Ellie之間的默契——你看,這兩個人是多麼地投緣、多麼地合適。

另外,在這條感情線中,Aster與Paul(實則是Ellie)不斷地進行互動,也讓她慢慢地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清晰了——她似乎為了保持當前看起來不錯的現狀,而放棄了追逐更好的可能。這也為最後她勇敢地報考藝術學院埋下了伏筆。

二、Ellie與Paul的友情

整部電影描寫最多的就是這一條感情線,它也最為重要,可分為四個階段:迴避、第一次合作、第二次合作、互相了解、得悉真相。

1. 迴避

(1)Paul找Ellie寫信,Ellie一開始並不想幫忙——避著Paul。

2. 第一次合作

(2)由於要賺錢交電費,Ellie同意就寫一封,在教堂對話,商量寫信的內容——兩個人的友情開始發展,此時,兩個人互相並不是特別喜歡。

(3)Ellie寫完第一封後,發現Aster竟然讀懂了她,就打算繼續寫下去——兩個人的友情得以繼續發展。

(4)Ellie繼續幫Paul寫信——快節奏帶過,友情繼續發展。

3. 第二次合作(轉折點)

(5)Paul與Aster的約會以冷場告終。Ellie打算放棄幫助Paul了,友情也即將結束;這時發生轉折,呆萌的體育生Paul幫助Ellie回擊了那些嘲笑她的人——Ellie開始認可Paul這個朋友,決定繼續幫助他。

(6)三週後是A與P的第二次約會,Ellie開始用這三週幫Paul更了解Aster——快節奏帶過,友情繼續發展。其實此時兩人關係已經有了質的變化,Ellie開始更用心地幫助Paul,這一次不單單是Ellie單方面作戰了,形式轉為了兩個人一起合作。

4. 互相了解(轉折點)

(7)在此次合作過程中,一天晚上兩人坐在Paul的卡車上,Paul主動詢問Aster的家庭情況——Paul此時已經對Ellie有了好感。之前Paul只是把Ellie當成朋友,自此以後,兩人關係就有了一絲曖昧。在這裡,說點題外話,我們其實可以知道「判斷一個人是否喜歡你」的方法:在一段關係中,當一個人開始主動地對你好奇時,十有八九就可以斷定他/她對你有好感了。

(8)Paul去Ellie家吃飯,Ellie的爸爸也認識了Paul——兩人熟悉度進一步提升

(9)Ellie幫助Paul進行對話練習,Paul主動地了解Ellie的媽媽的情況,Ellie主動地了解Paul做香腸的情況;之後,Ellie讚揚Paul對Aster不計回報的愛,Paul給Ellie以及她爸做烤腸——兩人熟悉度進一步提升,可以說,兩人關係發生了一次質的轉變,因為兩人都知道了對方的一些秘密。(此刻又埋下了一個小線索:Paul告訴Ellie他正在給美食報社寫信,想讓他們品嚐自己做的香腸,也告訴Ellie自己的家人還沒有嚐過自己做的新型烤腸。讀懂了這一點,才能讀懂後面的兩個情節發展。)

(10)Paul在才藝匯演上幫助Ellie擺脫困境,帶Ellie去參加聚會,在聚會上保護Ellie,並帶Ellie回家睡覺(兩人當然沒睡到一起),並得知是Ellie一直在幫助他給美食報社寫信——兩人熟悉度繼續提升。

5. 得悉真相

(11)在橄欖球比賽後,兩人見面,Paul準備向Ellie告白,誤讀了Ellie的表情,做出錯誤的親吻行動。Paul知道Ellie是同性戀了。——兩人鬧矛盾,Paul知道Ellie是同性戀,並最終更懂得了什麼是愛。 在這段關係中,Paul懂得了什麼是愛,更重要的是在Ellie的幫助下,他打破了自己的困境——擁有了自信,開始經營自己的烤腸店。而Ellie也最終在Paul幫助下更有自信了(才藝匯演事件),並且最終在Paul的率先勇敢坦白後,自己也向Aster坦白了對她的喜歡。

★ 你可能沒注意到的小細節:在4(9)中,我說了一個線索:Paul告訴Ellie他正在給美食報社寫信,想讓他們品嚐自己做的香腸,也告訴Ellie自己的家人還沒有嚐過自己做的新型烤腸。Ellie聽後,心裡為Paul比較驚訝,也為Paul感到難過。(這為後面Paul發現Ellie為他寄信埋下了伏筆)在電影中看懂了這一點,才能讀懂後面的兩個小情節。這第二個基本上都能看出來:Paul翻書包時得知Ellie一直在幫他給報社寫信。

在這裡,我主要想說說第一個:第二次約會成功後,Paul與Ellie在衣服店對話時,Paul說美食報社給他回信了,Ellie有了這樣一個表情:非常輕微地瞥了一下眼角。

你有注意到眼角輕微地一瞥嗎?如果注意到了,說明你真的很細心。

Ellie這一瞥,似乎在說:瞎高興什麼,這還不是老子不斷地幫你寄信的結果。不知是導演刻意安排的,還是演員自己的發揮。總之,這個細節真的很有意思,可看出導演組/演員的用心。

三、Ellie與Aster的愛情

這一條隱藏的感情線可以說是故事的核心,是導演最想要表達的。這也是同性題材電影中,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分——兩個同性戀是如何知道自己的身份的,又是如何知道彼此都是同性戀的,是如何互動以至於最後確立關係的。這個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人不斷地在互相發「我喜歡你」的信號,都在不斷試探,都怕自己弄錯了,直到信號已經非常強,其中一個人才敢採取行動。所以,在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中,最大的看點可能就在於:去捕捉兩個人發的信號。站在這個角度看,觀影的過程就像是在解謎一般,十分有趣。

但在這一部影片中,兩個人的直接互動是有點少的,以至於有幾處情節發展略顯突兀。

在這一段感情線中,我們不能再用線性的順序來描寫兩人的感情發展,需要從兩頭講起:Ellie對Aster的感情流露;Aster對Ellie的感情流露。關於Ellie對Aster的感情,其實在Aster與Paul的感情線中,Ellie幫P寫信以及進行線上互動,都是在說明Ellie對Aster的喜歡。

站在觀眾的角度,我們可以從這幾點看出Ellie對Aster的喜歡: (1)E對A:Ellie在音樂課上一直偷看Aster——這種偷看顯然不是友情,而是那種喜歡一個人的偷瞄。

(2)E對A:在Ellie看到Paul是要讓她給Aster寫情書時,Ellie下意識地說出「我是不會給Aster Fl...寫......」然後眼神閃躲,又說「我是不會寫信給一些女生的」——這表現出了Ellie對Aster的喜歡。(可能有的朋友覺得我過分解讀了,似乎是。但看看Aster那個下意識閃躲的表情,其實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

(3)E對A:Ellie被Trig撞倒,Aster幫Ellie撿書,Aster說她很早就注意到了Ellie,並說了一大堆話,Ellie心裡是有些緊張的,可以說是「小鹿亂跳」,只說了一句「I’m Ellie Chu」——事後,Ellie很氣憤,潛台詞其實是「媽的,我怎麼就說了一句話呢,真笨啊」。(有朋友說這一幕Aster在遞手機時,兩人有個手指相碰。我覺得這似乎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如果能說明什麼的話,我覺得這一幕真的是太太太含蓄了。)

(5)E對A:Ellie對她的老師說「你知道一個同齡人竟然完全理解你是什麼感覺嗎」——這一定程度也表明Ellie對Aster的喜歡。

(6)E對A:Ellie和Paul在乒乓球室的對話,Ellie回答Paul的問題「我應該喜歡Aster一些什麼」,Ellie說了一系列關於Aster細節特徵——幾乎已經不用再往下分析了,這一幕已經完全向觀眾表明了Ellie對Aster的喜歡。(說點題外話,在這裡,我們從Ellie的回答中也可以知道,「喜歡一個人是什麼感覺」:如果你真心喜歡上了一個人,你能夠注意到她身上一些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

(7)E對A:Ellie和Paul一起在衣服店裡為才藝表演挑衣服,Ellie問Paul與Aster那天約會後,都做了些什麼——表明Ellie對Aster的喜歡。你可能覺得沒有,但這裡有一個小細節,非常有意思:Ellie在問Paul「你和Aster都談了些什麼」時,其實內心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她裝著在挑衣服,裝得輕描淡寫,為的是掩飾自己內心的一絲慌張,怕Paul知道她的小秘密。問完後,抿了一下嘴唇,這個小細節真的是耐人尋味。

這像不像你裝作若無其事地在問你的異性同桌你喜歡的男生/女生昨天都做了些什麼那種感覺呢?

總結一下,其實這幾個細節並不是Ellie在向Aster發信號,整部電影幾乎沒有這樣的情節,更多都是通過Ellie的一些舉動向觀眾表明「Ellie喜歡Aster」。可能有朋友會說,那些線上互動不正是說明,他倆互相喜歡嗎?可線上互動時,Aster以為對方是「Paul」。在兩個人在天泉碰到以前,Aster幾乎都沒有收到過Ellie發的信號。

這也致使後面的「Aster邀請Ellie去天泉這一情節」有點奇怪,因為事先毫無鋪墊。

現在我們來看看Aster對Ellie的感情:

(1)A對E:幫助Ellie在走廊上撿書——在我看來,這並不能表明Aster對Ellie的喜歡。此時,Aster的舉動更像是在釋放「友好」的信號:「我其實注意到你很久了,你是那個四年來風雨無阻地給我爸爸當助手的亞裔女孩,我很願意和你做朋友。」之前說過,Ellie是華裔女孩,是不怎麼能融入到這個以白人為主的社區中的。

(2)A對E:Aster在廁所對Ellie的「笑容」,也可勉強說是偷瞄——這個勉強可以說是「Aster」在向Ellie釋放「我喜歡你」的信號,因為那個笑容確實很迷人。但在我看來,這並不能完全說是Aster在表達「我喜歡你」,因為Aster的這個微笑也比較像兩個普通朋友在廁所裡遇到了,然後互相微笑打了個招呼。

(3)A對E:Aster在Paul的臥室中與Ellie相遇,交談一番後,主動要求去Ellie家的車站做客,兩人進行了一番對話,Aster表明了對Ellie生活的羨慕——這更像是朋友之間的來往,並不是在釋放「我喜歡你」的信號。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是:Aster為什麼主動要求去Ellie家做客呢?動機來源於哪?無法解釋。我們只能這樣認為:這個行為不需要動機,這個行為就是動機本身。就像你問Ellie在一開始音樂課上為什麼要偷瞄Aster呢?沒有為什麼,這是劇情基本設定的一部分——Ellie偷瞄Aster這一行為是在向觀眾表明「Ellie喜歡Aster」。而這裡「Aster主動要求去Ellie家」也是導演在向觀眾表明「Aster隱約覺得自己對這個姑娘有好感,想要了解她」

(4)A對E:Aster邀請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這一點也比較奇怪:為什麼Aster突然就主動邀請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呢?動機何在?也無法解釋。也只能將這個行為本身當做「動機」——這個行為本身並不是之前某個行為的結果,它同樣在向觀眾表明「Aster隱隱約約地覺得自己喜歡Ellie」

(5)A對E:在天泉的一大段對白,談了一些心裡話——此時,兩個人已經心有靈犀,知道彼此的喜歡了。

總結一下,在我看來,Aster主動要求去Ellie,之後還主動邀請Ellie去她的秘密基地。這兩個行為都有點突兀。整個一系列A對E的感情刻畫,並不能完全說是一種「情人間」的喜歡,更像是「朋友間」的喜歡。如果你看過《七月與安生》,可以以此對比《七月與安生》中兩個女主人公間的友情發展。整部影片,直到結尾那一吻,都沒有明確表明出Aster對E的喜歡。所以,結尾那一吻真的是讓人有點摸不到頭腦。

再談最後幾幕兩人的感情發展:

(1)在飲料販賣機前,Aster發現Paul要吻Ellie,傷心而去。那這種傷心究竟代表「對Paul」感到失望呢,還是對Ellie感到失望呢?看不出來。

(2)在教堂裡,Paul坦白自己在偽裝,Ellie也坦白自己在偽裝,並表明自己對愛的看法,Aster知道真相,給了Paul一個耳光,憤憤地看著Ellie離去。這難道不表明兩人感情的終結嗎?

(3)最後,Ellie去找Aster,兩人說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話,Ellie離開,然後又回來吻Aster。這裡有一個細節,我覺得太決絕了:在Ellie說我明天就要離開時,Aster直接說「那保重,Ellie」,這一瞬間,我覺得兩個人就像陌生人一樣,我絲毫感覺不到Aster的喜歡,儘管她是被傷害了,但這個反應是有點過激了。

之後Ellie說一句簡單的道歉,Aster竟然又不生氣了。這也太快了...... (4)最後,進行一大段莫名其妙地對白,Ellie準備離開,後又轉身親吻Aster。這..... Ellie是如何做出判斷的?如何確定Aster喜歡她的?如何確定Aster不會反感這一行為?

所以,我始終都覺得這個吻有一點突兀,前面做的鋪墊並不足夠。這個吻更像是Ellie一廂情願的「吻」。一方面,雖然影片已經完全表明了Ellie對Aster的喜歡,但並未完全表明「Aster對Ellie的喜歡」,Aster對Ellie之前的行為更像是一種親密朋友的關係,並不像「戀情」;另外,Ellie最後一幕是非常生氣的,轉眼就好了,這太快了。其三,最後一幕的對話實在是令人費解。(我至今還沒有完全弄懂) 03. 倒數第二幕台詞解讀; 關於末尾兩個人莫名其妙的對話,始終沒怎麼弄懂,我個人解讀如下:

Ellie:原本應該就是一封信的事情。我從沒想故意傷害你。(潛台詞:本來應該掙完50美元就結束了,我從來沒想讓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 Aster:在內心深處,我可能已經知道真相了。你在他的短信中從來不用很多表情。(潛台詞:我內心深處已經知道發短信的人不是Paul,你們發短信的方式不一樣。)
Ellie:我不覺得那有什麼意義。(潛台詞:我覺得Paul發短信的方式沒什麼意義。) Aster:一個小狗啊或者一個香腸。(Aster在接著上一條的話自言自語) Ellie:我應該給你發送一個香腸表情嗎?(潛台詞: 我應該發一些不像我的奇怪表情嗎)
Aster:說的也是。無論如何,我也曾有過這個想法。你知道的... 如果事情有所不同的話,或者我有所不同的話。(潛台詞:也是,發奇怪的表情也不符合你的風格。但不論如何,我也曾有過這個想法:你和Paul就是一個人。你知道的...... 如果我不是同性戀的話) Ellie:你不可能有所不同。我確定我自己有所不同嗎?我又該如何知道我這麼確定?(潛台詞:你不可能不是同性戀。我可以確定自己不是同性戀嗎?我又該如何確定?)
Aster:我可以很確定。(潛台詞:我可以很確定你不是同性戀。) Ellie: 我的意思是,「上帝會怎麼想」(潛台詞:我的意思是,上帝會覺得我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呢?) Aster:哎呦,我去。(潛台詞:可拉倒吧,現在來談上帝了,你不是不相信上帝嗎) Ellie:如此周而復始,交替反復。(潛台詞:......)
Aster:走著瞧吧,好嗎?在幾年後,我將非常確定。(潛台詞:走著瞧好了,幾年後,我將非常確定,你就不是同性戀了。) Ellie: 那祝你好運(潛台詞:好,希望你說的是對的。) Aster:異教徒,在愛荷華找到一些值得相信的東西吧。(潛台詞:嗯,再見,真的希望你一切都好。)
Ellie離開,又轉身親吻Aster。(潛台詞:我就是喜歡你。)
Aster開心地笑了,轉身離開。(潛台詞:我也竟然很喜歡你。)這一幕結束。

Aster這個表情似乎在說:我竟然被一個女生吻了,並且心裡很覺得還開心,真是奇怪。

個人感想:我不是同性戀。但我仍然深深地被這個故事打動了。說不上來為什麼,真要有個理由的話,我覺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真誠——這部電影是伍思薇導演自編自導的。(見《青春未知數》觀後感文尾)因為真誠,這三個角色似乎無比鮮活地立在了我的大腦中,他們有優點,有缺點,有煩惱,有憂愁。我在Paul身上看到了呆萌、憨厚、執著、真誠,在Ellie身上看到了堅強、不拘小節以及孤獨,在Aster身上看到了隱忍、克制以及對命運的一種無力。這三個人以某種方式走到了一起,發生了一些故事,多麼有趣啊!

Love is the trying, reaching and failing. Love is being willing to ruin your good painting for the chance at a great one.

(全文完)

圖片作者:官方劇照;視頻剪輯

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04. 你可能沒注意到的細節:

1. 關於納粹的笑話這裡其實有個很有意思的笑話:Ellie告訴Paul,如果Aster談到《長日將盡》,你就說這部電影的敗筆在於對「納粹」的刻畫有點少。而Paul在約會中途,沒話說了,突然想起Ellie說的,就來了一句「關於那本書,應該多來幾個納粹的」,搞得Aster莫名其妙。如果看過《長日將盡》這本書或者改編的電影《去日留痕》,可能更能get到這個笑點。我在看完《長日將盡》這本書後,重新看到這一情節時,簡直是笑死我了。《長日留痕》這本書大致講的是:一戰過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剝削太過嚴重,一個很正義的英國上流人物出於對德國的同情,一直致力於減弱這一剝削,就在他家裡舉辦上流人物的聚會,邀請各國政治首要來參加。後來希特勒納粹政府上台後,由於沒能看清事情真相,他依然繼續親德,做類似這樣的事情,最終淪為了德國納粹政府的一個宣傳棋子。

2. Paul為什麼要吻Ellie?這一點其實是比較好理解的。之前的劇情是做有鋪墊的:在才藝匯演前,Ellie和Paul一起去衣服店挑衣服,Ellie問Paul「你怎麼知道Aster想讓你吻她」,Paul說「她給了我一個眼神。當你看到這個眼神不再行動的話,就會顯得很蠢」。Paul之所以吻Ellie,一方面是他當時就打算告白了,另外更重要的就是他覺得Ellie那個眼神是想讓他吻她,也就是Paul誤讀了。 05. 導演接受採訪的節選

譯者:本人

No, I think that's a very good guess. You know, it's funny because I don't like unresolved endings. And I do think this ending isn't like there's a neat bow. This is not the sort of - yeah, it's not the sort of movie where a wedding makes sense at the end. Like these kids are 17, right? And the thing is the movie is really not a traditional romantic comedy. It's really more of a journey of self-discovery in the sense that for each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s - because they came together and sort of collided in this sort of clumsy way, each of them, through their connections, ends up learning something about themselves and having to face something in themselves. And that causes each of them to take, you know, the scary step forward that by the end of the movie, I think it's the happiest ending possible for these characters because you feel like, oh, they're going to finally start the life they should have started, you know, that they would have been on if they were not stuck in their habits or in the paths that they were on before.

不,我認為那是非常好的一個猜想。你知道的,這其實很有意思,我個人不喜歡沒有給出最終結局的電影(但我的電影看上去似乎就屬於這類)。並且,我也真的覺得我這部電影裡的結局並不圓滿。這並不是那種,就是說,不是那種在最後會有一個婚禮上演的電影。這些孩子才17歲,對吧?另外呢,關鍵是這部電影確實也不是一個傳統的愛情喜劇電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其實更像是一個自我發現旅程——這三個主人公走到了一起並通過某種笨拙滑稽的方式發生了交集,每一個人最終都通過這段交集更加地認識了自己,並也都不得不去面對自己身上的某些東西。並且那也導致這三個人在電影結尾都踏出了那可怕的一步,我覺得對於三個主人公而言這可能是最讓人開心的結局了。因為你會覺得「哦,他們終於要開始他們本就應該開始的那種生活了。如果在過去他們沒有被困在一些生活習俗裡或者沒有踏上之前的那條不該踏上的路,他們早就開始這種生活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