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三個人的狗血故事,如何拍成哀而不傷的細膩高光?

青春未知數影評

不是沒瑕疵,但太喜歡。

又一部被翻譯片名耽誤的好電影,《校園情聖》。

這名稱太容易被誤會成不入流的俗爛青春片,相比之下電影的另一個譯名《青春未知數》則好很多。

電影原名The half of it,故事主線圍繞著「愛並不是找完美共生的另一半」而進行,兜兜轉轉隱秘心事終於得見天光,關乎這樣的內容「青春未知數」的翻譯、似乎遠比「校園情聖」更能抓到精髓。

豆瓣開畫評分8.4,如今也依舊保持著8.2高分,這對於校園青春片來說是非常不錯的好成績。

事實上,這部《青春未知數》也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校園青春片。兩個女孩一個男孩錯愛的故事,輪流當超級大備胎的乍看非常狗血的劇情,打開方式卻很細膩、可愛,有淡淡的孤獨和柔柔的暖意,非常美好。

一,身份認同和取向感知的錯位。

電影將中學孩子們的群像,營造得熱鬧喧囂,無處釋放的荷爾蒙、無需理由的歡樂隨處可見。

這份「不需要思考和審視」的青春本身的悸動、張揚,卻以偏向負面一般的背景群像出現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三個孤獨沉默的主角。

同樣孤獨沉默,特色和表現卻大不相同。

1. 女主阿楚:從被動「功利」到主動刺破。

聰明的亞裔女主角阿楚(利·劉易斯飾),小小年紀就因為家庭不幸而肩負重擔,又因為太過聰明、優秀而難以融入咋咋呼呼的熱鬧圈子。

永遠在眾人熱鬧的時候,孤獨騎著自己的自行車,緩緩蹬在上坡的綿綿長道上。

有著優質書呆子的孤獨,也有著「生活在別處」的被深埋的渴望,同時小小年紀還有著幾分「舉世皆醉我獨醒」的寂寥感。

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賤賣自己的聰明才智,被動接受「功利的謀生之道」:幫同學們寫論文賺錢補貼家用。

兜兜轉轉之後,她最終捅破那層窗戶紙時也最勇敢,內心燃燒著倔強的小宇宙,能摧枯拉朽。

2.女二號艾斯特:畫地為牢、自欺欺人的試探者。

電影中女二號艾斯特(艾麗克西斯·勒梅爾飾)的正牌男朋友,家庭富裕、相貌英俊,但傻缺到令人髮指、空有美麗皮囊。

她和他在一起,並非出於真心喜愛,而是因為這是一件應該做的事情。

從經濟條件上說,租房子住的她家需要擁有當地一半房產的他家。

從宗教角度而言,她被要求從一而終。

從種種世俗眼光的角度而言,他都是毋庸置疑的首選。

與其說那是她自己的喜好,不如說這是眾人為她選好的男友。

至於皮囊之下的孤獨靈魂呢?

那不重要。

電影中兩個女生的書信互動,二人交替在牆上塗鴉畫最勇敢的五筆,她帶著阿楚去的秘密基地,這些是她不甘心受困於「眾人為她挑選的愛情皮囊」中,而搖搖擺擺做出的最大膽也最忐忑的嘗試。

如果說女主阿楚對於種種情況是了然的全知狀態,那麼女二號則一度是不敢面對的、自欺欺人的「半知」狀態。

至於男主則是全然不知情的蒙圈+猛然發現的「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狀態。

女二號則介於二人之間,不敢躍過思想最自由的邊界,也不甘願淪為習慣和成見的犧牲品

三個人分別對應不同的能力,阿楚是理性主導的思辨類型,男主是被感覺支配的後知後覺的質樸類型,有點大智若愚的意思

3.男主保羅:「大智若愚」的本真守護者,下意識對抗偏見。

《青春未知數》中的男主保羅(丹尼爾·迪默飾),堪稱史上最慘砲灰了吧?

先後、真假,愛上了一對女同中的兩位。

還無怨無悔甘願當砲灰。

「明明是三個人的電影,我卻一直不能有姓名」。

剛剛上線的時候,這個角色最鮮明的特色是傻,只有四肢沒有大腦的那種傻。

如果不是這麼傻,也不可能找女主角幫他給女二號寫情書。

但電影讓你漸漸發覺,他不是傻,他是憨厚、質樸、真誠。

這導致很多時候,男女主的相處,總讓舒心醬覺得像美版的郭靖和黃蓉。

更好笑的是這版黃蓉還一直在幫郭靖追華箏,更要命的是這版黃蓉最後和華箏互通心意了!

如果說兩位女生是憑認知和自覺或者半自覺的意識,對抗無聊無意義的現狀,那麼男主則完全是憑藉本能、在無意識之中完成「在別處」般的異樣訴求。

阿楚被學校裡的壞孩子們嘲笑,男主本來已經跑不動停在路邊快吐了,聽到之後一鼓作氣追著罵了很遠:欺負人算屁的本事啊!

文藝匯演上這幫壞孩子弄壞了阿楚要彈的鋼琴,男主在全場不耐煩的眼光中拿給她一把吉他:唱你的歌吧。

本性純良,內心細膩。

受制於知識儲備和思維活躍程度,顯得「笨拙」,但越看越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如果寫一條空疏的故事梗概,大概率會顯得狗血,但電影中每個細膩細節都那麼自然,每段情感張力又都那樣真誠,在看似「狗血」的情感脈絡中,拍出了令人怦然心動的美好。

二,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綿長質感。

《青春未知數》開頭,讓人誤會這是一個壓抑又悲劇的故事,植物人一樣癱在椅子上的老爹,連50塊電費都交不起的淒慘家庭,喜歡但不敢說出口的執念。

有意思的是,電影沒有聚焦「慘」和悲情負面,而是一體兩面切開了故事另一面細膩溫柔的美好。

1. 頹喪表象下的溫情內核。

阿楚爸爸是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人選,他說不好英語、不能勝任當地工作,只能淪為小車站裡換信號燈的經理。

他原本只當這是一個臨時的過度工作,這一「過度」就耽擱了小半生。

時常窩在家中看黑白老電影。

頹喪嗎?

看表面似乎是這樣。

但仔細看又不是。

阿楚的獨立勇敢有決斷,來自優秀的母親,來自不幸經歷的刺激,也同樣來自溫暖的父親。

男主發現阿楚秘密之後,依舊來給楚家送食物,楚爸爸和他談心,中文英文混著說。

最重要的詞句,其實說的都是對方聽不懂的中文。

真的不懂嗎?

其實能懂。

話由真心,情緒能超越語言的隔閡。

導致他半生鬱鬱不得志的,真的是語言的鴻溝嗎?或許是偏見吧。

電影中很多處提到偏見,不論是身份認同還是情感取向認同,都存在著被所謂主流大多數人擠到邊緣的「小眾」「少數人」,被誤會被欺辱被取笑的「少數異類」。

但電影並沒有沉湎於這層歧視和偏見,無論是阿楚最後勇敢的吻、幾年後見的諾言,還是男主和阿楚父親在廚房裡跨越語言的談心,抑或是同學們一改偏見接納阿楚的熱情場面,都在默默表達:偏見可以被更改,首先你要有勇氣做那個不一樣的自己。

2. 不張揚、不露骨的獨特幽默質感。

電影中一場很重要的重頭戲,是女二的男朋友在教堂裡求婚,二樓演奏手風琴的阿楚說了一番意有所指的話。

原本坐在後排當路人甲的男主,勇敢衝出來當了神助攻。

三個人打著啞謎一樣的說話方式,當事人懂,圍觀的似懂非懂。

節奏很好笑。

插科打諢的還有神父和男主媽媽,媽媽誤會兒子的笑點方式很老套,但電影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表面聰明又促狹,內裡溫柔又細膩,非常獨特。

沒有被任何套路所綑綁。

女主的英文老師,也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角色,知道自己的尖子生幫差生寫作業(收費),她非但不阻止還積極鼓勵。

女主沉迷寫情書、暫停代寫作業業務之後,她反而非常憤怒:這就是我半個班的學生都不及格的理由?

日常煽動女主去遠方讀大學,離開這個深深綑綁在成見裡的小地方的迂腐的熟人社會。

離經叛道,和這個保守閉塞的小鎮畫風很不統一。

她的「反叛」,沒有體現為憤怒基色,而被表徵為幽默屬性。

有梗,歡快,可愛,溫情。

整部電影都瀰漫著這樣的色調,如同微醺晚風、又如同盛夏初雨,看似柔和綿軟的勁道中藏著真正剛強的力量,看似哀傷窘迫的局面裡藏著真正的體面和溫暖。

像是諷喻體的溫情小詩,在細膩的感傷中讓人生出暖意。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