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重力是物質對孤獨的反應

青春未知數影評

看了兩遍,對影片中的細節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私以為,如果你以為這只是部青春片,那就錯了。

談愛但不僅僅只談愛

影片一開始便談愛,引用柏拉圖《會飲篇》的一段話:愛就是渴望並追求自身的圓滿

緊接著,一個磁性好聽的女聲開始闡述有關愛情的哲學

她說:

古希臘人認為人類曾有四隻手、四條腿,一個頭,兩張臉。

當時人很快樂,很圓滿,以至於諸神,害怕人類過於美滿不需再敬拜神,於是將人一分為二

讓分裂的我們在世上痛苦地遊蕩

永生渴望……

渴望……

渴望……

我們另一半的靈魂

據說人找到另一半時,有個不言而喻的共識,結合,雙方會感到此生最大的,喜悅。

這段是Ellie的獨白,引用自她寫的有關愛情哲學的論文。

這段關於愛情的論點很巧妙,看似在談論愛,實則引出了本片的最大看點——靈魂伴侶

何為soulmate?

01

>>如果說重力是物質對孤獨的反應,那麼愛就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反應

我們先來看看影片是如何演繹的。

影片中,Ellie幫Paul代筆,她與Aster的交流幾乎全是文字。

一開始是互相傳遞書信

然後,是手機短信

之後,在牆上共同繪畫,達到靈魂交流的「高潮」

Ellie忍不住發出驚呼「終於遇見與自己同齡又懂自己的人」。

不過她們依然沒有見面,但影片卻能讓我們知道她們陷入了愛情。

比如Ellie用不完美但真實的語言形容Aster。

比如短信聊天裡,只有她們能明白對方的省略號代表了什麼。

還有Aster的畫,Ellie能透過側邊的一筆,看到她的孤獨,與希望。

最後,兩人同泡溫泉的片段,水中倒影出她們各自的臉與開篇古希臘的傳說(人類曾有四隻手、四條腿,一個頭,兩張臉)前後呼應。

這麼多細節串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環,讓我們能清晰地感知到Ellie與Aster就是靈魂上的知己。

02

>>我們渴望找到靈魂的另一半,其實是渴望找到自己

如果影片只是簡單地向觀眾演繹了何為soulmate,那影評到這兒也就完了。

但顯然導演的野心不止於此。

除了soulmate的演繹,影片還向我們傳達了一個道理:我們渴望找到靈魂的另一半,其實是渴望找到自己。

三個主角,在一開始,都沒有做自己。


Aster漂亮聰明,有個有錢男友,人人都喜歡她,但她卻常常產生疑問,自己想要這樣的生活嗎?

家人要求他坐姿端正,做個淑女。

朋友不是喜歡她,而是喜歡她的漂亮,要她同自己一樣,圍上絢麗的圍巾,做閃亮全場的pretty girls。

男友,甚至不懂她想表達的意思,又或許是他並不想知道她的真實想法。

活在別人的期待下,她可以是「任何人」,但唯獨不是自己。

如果說Aster在別人的期待下迷失了自己,而Ellie恰恰相反。


Ellie,身為華裔的她,本就是一個「異類」。

在信奉基督的小鎮上,她可以不信上帝,沒有信仰。

她不必擔心自己不合群,沒有人要求她同別人一樣。

人都是趨同的,不同,意味著孤獨,沒有朋友

看慣了冷眼與忽視,自然不渴望融入群體,但人都是社會性動物,遠離了人群,自然也就遠離了自己。

所以,同樣,Ellie展現出來的也不是自己,她將自己隱藏了起來,包括自己的性取向

就像她身上一層套一層的衣服,把原本的自我包裹得密不透風。


Paul,為了追求Aster,書信由Ellie代筆,信息由Ellie代發。

為了迎合Aster的愛好,強迫自己看不喜歡的書,聊不喜歡的內容。

在這場愛情追逐裡,他也一直在假裝別人,沒有做自己

為了證明三人在自我認同上的困境,影片還加入了大量隱喻。

不止一次提到的「他人即地獄」

「他人即地獄」的隱喻,又同Ellie後面的引用《無處可逃》裡有三人困在地獄,一扇門開了,卻沒人離開)相呼應

暗示了三位主角活在他人的評價裡,沒有做自己。

迷失了自己,所以感到困惑,孤獨,會對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產生好感。

所以,那種對找到另一半靈魂讓自己完整的渴望,又何嘗不是對找回缺失自我的渴望。

03

>>尋找愛和自我,需要大膽畫出一筆

私以為,三人真正做自己的時刻,是大膽表達愛,接受愛的時候。

而這恰好是影片不斷強調的地方——大膽地畫出一筆。

Paul勇敢站出來,剖析自己,「撕掉」過去的「偽裝」。

Ellie大膽反駁對愛的教條式定義,重新為愛下定義。

大膽擁抱愛情,正視自己的性取向

Aster遵從內心,選擇了藝術學校,最後同Ellie接吻後,她抑制不住的笑,也證明了她開始接受同性的愛,接受了真實的自己。


自我認同、做自己,一直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

在這個充滿規則、束縛與趨同化的社會裡,我們隨時都經歷著「他人評價」

「那個他」是你的至親、朋友、老師、同學、同事

是一面之緣的陌生人、網絡上的鍵盤俠

甚至是沒有真實形態社會規則、傳統價值觀、懸在我們頭頂的「社會時鐘」……

「他人即地獄」,簡單明瞭地詮釋了陷入「他人評價」痛苦——如同身處地獄。

大熱台劇《想見你》裡,自卑的陳韻如,寧願假裝別人,也不願做自己,越是隱藏自己,越是痛苦不已,最終做出瘋狂的舉動。

《82年生的金智英》裡,全職主婦金智英,在長期失語壓抑自己的狀態下精神崩潰

陷入「他人評價」的泥潭裡,只會越陷越深,迷失自己。

有時候,能將我們拉出泥潭的,或許就是那最大膽的一筆。

非常期待你能畫出屬於自己的那一筆~

本文首發於個人公眾號:摯愛影集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