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青春未知數》影評:成為你自己

青春未知數影評

不是每個愛情故事都很浪漫,愛,不是找尋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嘗試、達成和失敗。

#

艾莉感覺到自己像是一個外來人。作為小鎮上的少數族裔和異教徒,她有著博士學位的父親不會說英語,只能靠學習電視裡播放的電影來練習;她相貌平平,可以輕易藏匿在人海中;成績優異,又不免成功落入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在學校的時候,她花一半的時間去躲避霸凌和種族歧視,花另一半的時間給同學們代寫論文賺些外快。

人生原本就將這樣平淡無奇的繼續下去,心中的夢想和希冀都壓抑在小鎮暗淡的天空之下——直到一個男孩向她求助,希望她能幫他向校花寫信。誰料寫著寫著,這個Straight-A girl, 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straight。


#

溫情

一個內斂的書呆子,通過代寫論文賺錢;一個傻乎乎的橄欖球替補邊鋒,筆法拙劣,甚至需要別人代寫情書,本沒有機會成為朋友的兩個人,因為一個女孩而有了交集——保羅需要有人來幫助他給心上人寫情書,而艾莉需要那50美元的酬勞來交電費。

溫情,是電影的主題。它沒有直率的鋪陳太多惡意,連本該保守的小鎮世界也即狹隘又廣闊,足以讓一個直率的橄欖球替補邊鋒與沒有出櫃的女同性戀打成一片。

大概是全世界的青春劇都太愛把筆墨加在愛情上,好像青春只有躁動的荷爾蒙和搏動的脈搏,我們才如此喜愛這部劇——「不是每個愛情故事都很浪漫,愛,不是找尋你完美的另一半,而是去嘗試、達成和失敗。」

保羅和艾莉之間,該如何形容他們?不搭調,不協調,或者怪異?一個家裡經營香腸店的男孩和沉迷書籍的女孩。但是,他們之間友情卻如此真實而質樸,以至於比電影的浪漫情節更引人注目。

正如我們經常疑惑為什麼會愛上毫不相似的他人,也會選擇與我們差異極大的朋友。或許只是因為我們喜歡相同的唱片、電影,小說,對某件事情患有同感,或許是當艾莉的鋼琴被弄壞時保羅遞給她的吉他,並對她說:「唱你的歌。」當艾莉認為追火車很愚蠢時,保羅仍然追逐,追逐那輛他趕不上的列車;如同Aster終於發現自己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人;如同艾莉為保羅的美食夢想而寫信,勇敢的站出挑戰Aster的婚約。三個人彼此成就,邁出人生的一小步。

一切略顯突兀之處在青春的背景下都可以得到完美的解釋。友誼,尤其是青春期的友誼,熱烈、神秘而不自知。不自知其難得,不自知其中纏繞的羈絆遠甚於一切外在的表徵因素:種族、性別或性取向。


#

"The good thing about being different is that no one expects you to be like them."

成為你自己

只要看過幾部美式青春片,就會發現這部電影和傳統的美國青春電影很不一樣。沒有那麼多的校園舞會,狂歡派對,保羅和艾莉的碰面也是在教堂進行,甚至美式電影裡根深蒂固的金字塔歧視鏈的蹤影也難尋見。Squahamish,寥寥幾筆勾畫出一個比《伯德小姐》裡的薩克拉門托還要保守而封閉的地方。

「It's just another place where the adults don't need to tell their children to not expect too much from life — they already know.」

Inkoo Kang在Hollywood Reporter上這麼寫道:這是成年人無需告訴孩子不要對生活抱有太大期望的一個地方——他們已經知道了。

每個人似乎都處於困境和掙扎之中。為了獎學金,即使老師有心幫助,艾莉仍因為有太多顧忌而無法離開小鎮去更大的世界上學,只能看著自己的夢想如玻璃罩下逐漸缺氧的蠟燭,一點點熄滅。在不斷地相處中,艾莉逐漸意識到她的與眾不同,甚至她的格格不入,或許都是一種祝福。

「我從未想過融入集體的苦惱,與眾不同的好處就是沒人指望你和他們一樣。」

正如Aster勉強接受那條她不願意戴上的圍巾一樣,她承受著在這樣的一個小鎮裡做一個漂亮女孩的苦惱——合群。被迫接受膚淺但能給家庭帶來利益的男朋友,刻薄又毫無志向的朋友,嚴厲的宗教父親的管教,接受自己被框定好的一生。被家庭傳統限制的保羅只好讓想開一家自己的香腸店的夢想的擱淺。

人人的孤獨、煩惱、痛苦都如此瑣碎,沒有朋友反目,痛失親人的劇烈,甚至不值一提。如同被困在一個鐵籠子裡,偶爾被落日餘暉照耀,但終知光明之不可留。在看的過程中給人一種緩慢的,磨人的揪心感,好像發了一場劇烈的高燒,只能躺在床上一點一點的養好

多年來,我們習慣了看灰姑娘的情節。變換造型後的容光煥發就能使得平靜如死水般的生活有所改變,交了popular的男朋友後搖身一變從校園中的書呆子變成風雲人物。那太簡單,太容易,太不真實,又被我們深深渴望著。畢竟生活已如此苦澀,何必要在電影中飽嘗失意?

如果你在這部電影中期待同樣的情節,那恐怕會大失所望,現實總在身側有意無意的嘲笑我們的膚淺幻想。不管是艾莉,保羅還是Aster,雖然都勇敢的邁出了一步,但好像也不是能讓我們得償所願的蛻變。

也許,最大膽的一筆還等待著他們畫出。


#

我們為什麼如此愛看青春電影?或許是因為不管是多麼反叛的怪小孩們,都渴望在一部能反映他們現實煩惱的電影中找尋慰藉。

少見的亞裔LGBT題材,少見的不那麼歐美臉的亞裔面孔,我更喜歡這部劇原本的名字—the half of it,青春未知數。剛在Netflix上看完全片,心想,Netflix在拍青春劇上的發揮時好時壞,但這部電影足以稱得上勝利。

自《Love,Simon》在票房上的大獲成功後,青春電影也越來越敢嘗試不同的LGBT題材。然而青春電影這麼多年來,不斷試圖創新,多元,開放,翻來覆去,試圖維護自己日益萎縮的市場份額,但也不是每一部都稱為佳作,畢竟題材總是大同小異,種族牌也越來越難打。而伍導做的,是在一份本可以落入俗套的劇本中拍出新意。

整部電影拍的很克制。導演似乎有意用大量心理描寫、在2020年仍然寫信溝通的設定,火車和自行車的穿插將本就黏稠的氛圍拉得更慢,盡量避免了幼稚的鬧劇和生硬的狗血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浪漫而又柏拉圖的氣息,巧妙地傳達著青春期難以捉摸的不確定性——突然發現自己對同性有著若有若無的情愫以及應對突如其來的友情。

來自Leah的ins

導演把大部分的筆墨都留給了三角關係上,三位演員的表現也為整部電影組成了完美的三重奏,尤其是Lewis。Leah Lewis在六個月大時從上海被一對佛羅里達夫婦帶回奧蘭多,她房地產經紀人的父母後來從同一家孤兒院收養了她的妹妹Lydia。從小熱愛表演的她拒絕將自己的角色僅僅演繹為一個符合刻板印象的書呆子,她溫柔又堅定,演奏自己的旋律,透過她內斂的性格和沙啞的嗓音,可以感受到隱藏的力量,最終鼓舞她投向心儀的大學。

同樣新穎的是導演在LGBT題材的框架下為我們展示了友誼的另一種可能,LGBT角色也不再僅限於傳統高中劇中女主角身邊的gay蜜或充當喜劇元素,就我而言,片中對愛情情節的刻畫都沒有艾莉和保羅之間的友情那麼引人入勝或真誠。或許,LGBT電影未來的發展不會那麼一帆風順,但《The Half Of It》邁出的這勇敢的一步一定有其意義。

公眾號:邊緣庫珀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