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72小時前哨救援》影評:一部製作精良的戰爭片 一幕展現武力輸出當代美式民主為何失敗的舞台劇

72小時前哨救援影評

熟肉出來了,粗粗看了一遍,雖然有些錯誤,但字幕水平中等偏上。總的來說,感覺這片子確實拍的認真,用心,除了奧蘭多.布魯姆,沒啥有名氣的明星,電影雖然講述的重頭戲是2009年10月3日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基地這次53名美軍(若干阿富汗國民軍ANA和2名訓練ANA的拉脫維亞教官,英文WIKI給出的參戰美軍和ANA人數與其他介紹文章均有出入,估計是統計口徑原因)對抗400名塔利班的戰鬥,但主要表現了一線小兵和下級軍官的日常生活,以及阿富汗戰爭的荒謬性,整體風格很寫實。

關於這次戰鬥的背景知識請看英文wiki ,鏈接在此,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Kamdesh

—————————————————————————————————————————————

2020.07.17補充一些內容, 這幾天在看電影72小時前哨救援的原著《被遺忘的72小時前哨救援》,這本書2017年就出版了,被美編設計的low封面矇蔽,長期扔在書架上沒看,剛看完,書翻譯的確實還不錯,只是有些小瑕疵比如有些番號令人費解,還得回頭核對英文信息。

書裡講述的時間跨度從2006年春到2009年秋戰鬥結束72小時前哨救援放棄, 從第10山地師第3旅下屬71騎兵團3營的一個步兵連建立72小時前哨救援開始 ,第10山地師第3旅撤離責任區後,173空降旅過來接防一年,173主要推行的是反叛亂戰略,重點是推動重建促進當地人合作,減少敵對行為,173旅期滿撤離後,步1師一個旅接防,因為毗鄰的巴基斯坦輸入大批新銳力量,173旅過去所推行並行之有效的反叛亂進程很快翻車,戰鬥重新激烈 。2009年5月,步4師3旅下屬第4騎兵團第6中隊B連接替了72小時前哨救援防務,並預定於當年10月4日正式開始撤離,從9月底開始,美軍從大量渠道獲悉塔利班將進攻哨所,然後10月3日清晨戰鬥果然打響。超過三年多時間中,四支輪換部隊先後到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駐紮,所有人全都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地方選址太糟糕,不能防禦,必須儘快關閉72小時前哨救援並撤離,但竟然拖拖拉拉三年多,直到預定啟動撤退計劃前一天遭到塔利班大規模進攻,搞出了大新聞。原著中講的故事,就是美軍捲入阿富汗近20年的縮影。

原著信息量大得多,人物角色更複雜,豐滿,和電影高度濃縮的故事與角色相比,僅就卡目代什地區最主要的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幾任指揮官來說,電影裡提到的基廷戰鬥72小時前哨救援前幾任指揮官,其實是把4支部隊從2006年到電影演的2009年10月3日的戰鬥全都綜合到一起來了,電影裡只出現在台詞中沒出現具體人物形象的前兩任指揮官,芬蒂和博斯蒂克,分別是第10山地師直升機失事死亡的營長芬蒂中校,被伏擊陣亡的173旅的一個連長博斯蒂克上尉,電影裡奧蘭多.布魯姆演的上尉CO是第10山地師的分管後勤和行政的中尉副連長,確實如電影所演深得士兵喜愛,也確實是和電影裡演的一樣,因為營長邁克爾.霍華德中校的混賬命令,先是開去一輛輕型戰術卡車到72小時前哨救援,證明道路確實沒法走,然後又命令開LMTV回去,他自己預感這個任務極端威脅,不願命令部下替自己去死,結果出事故摔死了,電影裡72小時前哨救援第二任指揮官伊利斯卡斯上尉,現實中是步1師駐守基廷戰鬥72小時前哨救援的指揮官伊利斯卡斯上尉,如電影所演,過橋時被遙控IED炸死,伊利斯卡斯死後,173旅駐防期間與當地人勉強建立的關係和重建任務實質性完蛋。步4師接防時,首任指揮官波特上尉,即電影裡的黑人CO布拉沃德上尉的原型,確如電影中塑造的,因為擔憂自身安全從不離開作戰指揮中心,對下屬要求的開火還擊請求也過分謹慎。波特上尉在哨所駐防三個月後正常調職離開,然後就是波蒂斯上尉接任。

對觀眾來說,電影裡美軍為什麼要部署到這麼個混賬的地形下(原著裡描述的地形其實比電影裡演的還要糟糕,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三面環山,山的高度讓身在72小時前哨救援的人幾乎要90度抬頭才能看到山頂),這個問題就是美國捲入阿富汗戰爭的縮影——努里斯坦省毗鄰巴基斯坦,窮山惡水刁民,刁民類似《鬼子來了》裡的村民,長期的生存哲學和智慧就是,不管帶槍來幹啥的是誰,儘量明哲保身不得罪,美軍來了就表面合作,塔利班來了也表面合作,當然區別是美軍來了不敢亂殺屁民,天黑了美軍得回營,塔利班和其他武裝派別可是經常能留下換上衣服不走,甚至還經常從村裡招募點新兵的。村民對美軍說的很清楚,我們知道你們終究會走,但塔利班可不會走,所以我們幫塔利班也是出於無奈,言外之意就是希望美軍理解。

美軍為了把屁民拉到自己陣營,讓他們不支持反政府武裝(不僅是塔利班,還有兩個前希克馬蒂亞爾的伊斯蘭黨,當地至少4個彼此敵對和結盟不定的反政府武裝派別),主推重建進程,主要工作就是給屁民架橋修路通水通電,需要派部隊深入腹地建立起連和排規模臨時72小時前哨救援,然後拿著資金找村民簽合同,運來建築機械和原材料,雇附近村民施工。大把重建項目的美金撒進去,按照項目設計,就是要充分拉起屁民積極性,讓他們共同參與重建項目,從出售建材、分包施工項目和打工中分享收益,並最終享受到通車通水通電的好處,但是當地典型的惡性循環是,美軍簽了合同投了錢以後,並不清楚工程到底幹了多少,反正進展最好的一些項目也會在即將竣工時被塔利班毀掉,然後這個過程周而復始。更荒謬的是,美軍從當地人招募ANA新兵,招募項目保安,分發武器彈藥,這些也都沒結果,發薪水時會來很多人,需要人手時大部分人消失找不到,分發出去的武器彈藥經常被轉到敵對分子手裡打美軍。

電影裡的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就是為了控制卡目代什地區建立的核心72小時前哨救援,這個72小時前哨救援需要駐軍至少100人(美國太君和ANA偽軍若干),如果設在山頂,當然便於防禦,但是必須完全依賴空運補給,而美軍在當地只有一個旅,可用陸航直升機資源很有限,無力負擔全空運後勤需求,而且設在山頂,因為地形限制,部分關鍵地區視野受限看不到。如果設在山腳下,壞處就是電影裡演的很容易被三面環山的山上武裝分子襲擊,好處是毗鄰公路,和卡目代什村也很近,理論上來說可以從陸地獲得汽車運輸的補給,這就能大大降低對空運的需求(當然後來很快因為屢屢被伏擊,路況太差LMTV翻車讓本.基廷中尉喪命,證明陸運根本不可行)。

第一批駐紮部隊,最後綜合考慮後就選址在山腳下建立了哨所。但很快發現陸地因為伏擊和自然災害走不通,72小時前哨救援本身被武裝分子從山地居高臨下襲擊是家常便飯,駐守部隊從2006年就要求盡快撤離,幾波輪換部隊來了後第一反應都是這個戰鬥72小時前哨救援選址太荒謬,但美軍方的邏輯就是建立一個72小時前哨救援很容易,放棄一個很難,前者說明你積極進取,KPI加分,後者無論什麼原因,對KPI都是負面的,所以人人都說這地方不能呆,得盡快撤,但就是各種原因拖拖拉拉,直到最後被大規模襲擊出大事後才能撤。

事實上除了位於山谷的駐軍百餘人規模的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在山頂還有一個小型觀察哨,叫弗里切72小時前哨救援,駐軍20餘人,可以和基廷72小時前哨救援互為支援,弗里切72小時前哨救援在電影裡沒有表現出來。

當代的美陸軍,不談硬件,戰術,作戰思想和訓練的進步,即便制度,管理的進步(全志願兵役,軍官集中人事選拔考核制度,士官職業化專業化,部隊整體輪換代替單個補充輪換),也帶來了人員精神、素質和狀態的全面進步,各個方面比越戰時代強多了,但是軍隊中官僚主義,KPI弊端導致的中高層特別是是旅-營級別中層指揮無能或者失能的現象,以及從白宮到參聯會和戰區級別的高層政治-軍事決策的戰略失誤依舊(到底是戰鬥還是重建?巴基斯坦部落區的庇護所,戰略目的不明確,政治對交戰規則的制約,完全是重蹈東南亞災難覆轍),只不過那些組織管理方面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以及中下級軍官和基層官兵的高超素質確實大大遏制了軍政高層戰略失誤和軍隊官僚無能的弊端 ,否則即便阿富汗這種慢慢放血的戰鬥樣式,美軍在阿富汗也早就要陷入更大災難了。

——————————————————————————————————————————

這次戰鬥前,高層意識到在阿富汗,這種前進觀察哨所戰略很荒謬,已經在計劃關閉了,電影裡第一任CO(commanding officer奧蘭多.布魯姆飾演)車禍死,第二任戰死後,第三任黑人CO說的很明白,他們7月份就可以全部撤離,哨所已經計劃7月關閉,但因為阿富汗大選,關閉計劃延期到10月6日。10月3日發生了這次戰鬥後,美軍立即關閉了這個哨所,並加速關閉所有的類似哨所。

阿富汗戰爭中連級步兵單位要做的事,從日常內部管理,日常工作到作戰任務,這部電影基本是以寫實的手法比較細緻的表現出來了。美軍所有的基層軍官,除了那個Lt 幫德曼(lieutenant),幾任Cpt (captain上尉)都有實戰經驗,Lt邦迪在最後一場戲的襲擊中,始終堅守在CP(commanding post指揮所)裡守著無線電,發揮了上通下達的指揮中樞作用,大體就是隨時彙報戰場進度,讓上級指揮鏈了解情況,安排調度空中支援,對下則是通過幾個SSGT(staff sergeant上士)隨時掌握哨所各個防禦點情況,特別是傷亡和補給彈藥情況,隨時安排預備隊和彈藥補充。

到一線前敵指揮幾個防禦點的,則是這個哨所裡的中堅力量,是4、5個SSgt,E6上士級別,這幾個人都有駐紮伊拉克參加高強度近距離戰鬥的經驗,這幾個人很重要,發揮了巨大作用,電影裡還表現了有一兩個E5,Sgt(sergeant,中士),比如第一輛悍馬里指揮戰鬥小組,後來戰死的那個拉丁裔中士,似乎沒實戰經驗,但各種能力和經驗還是比同車更低級的小兵強多了。

電影裡很好的展現了美國最低級小兵的各種生態,E3和以下級別的小兵,基本沒經驗,素質魚龍混雜,士兵中的佼佼者在準備參加候補軍官考試,沒啥追求的就是參軍混日子,哨所裡的日常生活單調無聊,文化程度不高的小兵們普遍性壓抑狀態,奧蘭多.布魯姆演的指揮官說的很明白,加薪對這夥人沒啥意義,反正有錢沒地方花,再說天天被襲擊,也不知道還有沒有命能活著回去花錢。槍聲一響,多數小兵戰鬥意志不算強,遇上戰鬥各種稚嫩,很多驚慌失措,有些人,比如主角之一拿到MOH的Pvt Carter就屬於小宇宙爆發了,戰場上跑來跑去,事後才後怕。

影片很好的展現了美軍戰鬥力的秘密,除了呼叫後40分鐘趕到的阿帕奇,兩小時趕到的B1B轟炸機,以及完善的後勤補給體系外,就是人的因素。前面說了,底層大頭兵的技能,意志看起來都很一般,但基層士官就通常就經驗豐富,有實戰經驗,而且技能熟練,意志堅定。幾個軍官能力也都不錯。

作為一個最基層連級單位,這個哨所維繫單位戰鬥力和日常組織管理的凝結核並不是上尉指揮官或者中尉二把手,而是5、6個上士和中士級別的副排長、班長、火力組長們。這些老兵指揮得當,把整個單位的凝聚力和老兵、小兵共同組成的戰鬥小組的的作用都發揮出來了。在這次戰鬥中,其中自然有運氣成分,如果CP或老兵恰好被塔利班被打掉,整個戰鬥進程就很難說,可能整個哨所美軍都會被fuck off。

越戰中發生過兩三次這種戰例,一個指揮管理糟糕,凝聚力很差的前進火力基地被精心偵察和準備後的越共乾掉,通常模式就是在精心選擇的時機發動突襲後,越共第一時間的打擊中先幹掉CP和RTO(無線電兵),然後前方孤立哨所的美軍就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越共再抓緊時間甕中捉鱉,打掉關鍵防禦點,打開關鍵突破口,趁著美軍指揮鏈上級覺察到不對勁做出反應前,解決戰鬥並及時撤離,消失的無影無蹤。

地利

美軍為什麼要駐紮在這麼個易攻難守天天挨打的地方,為什麼美軍不提前在半山腰一小片很容易被塔利班選做射擊陣地的台地上佈上地雷?這個哨所選址非常蛋疼,一波波駐紮官兵來了後都覺得應該馬上撤離,電影裡第三任黑人CO來了後,SSG羅梅沙介紹說基地外的克萊莫定向地雷都是一年前布置的,恐怕大部分失效了,黑人上尉CO說沒必要換了,7月就撤離,但是延期撤離計劃到10月,10月初黑人上尉被解職,但新任CO Cpt Potis不來就任了,撤離前就由Lt邦迪暫時代理指揮,然後就是這個檔口發生了最後一場大規模攻擊,10月3日被大規模進攻後,門口幾個守門美軍看到大批塔利班在半山腰那個台地位置上集結,就按起爆器,果然都失效了。

人和

有觀眾奇怪,屁民和塔利班什麼關係。

村民,塔利班,美軍裡的阿富汗雇員(包括翻譯),和美軍一起駐守哨所的ANA,關係很微妙,最後一次大規模襲擊美軍,塔利班來了好幾百,帶了迫擊砲,這種大規模襲擊發生前,村民全跑路了,平常的小型襲擊,塔利班胡打幾分鐘就跑路的那種,村民是無所謂的。村民都精得很,知道塔利班要搞大事,再在哨所邊上的村裡待著打醬油有可能被殃及池魚,所以就全提前跑路。通常大型襲擊前,美軍裡的阿富汗雇員和哨所裡的國民軍都能提前得到點消息,只有美軍不知道,美軍自己都貧嘴說,只要看到這幫懦夫跑路溜了,那才是大規模襲擊真要來了。平時阿富汗翻譯帶來的消息不太確切,每週都要報一兩次狼來了,美軍也疲遝了,可是最後這次是狼真的來了。

村裡的屁民在電影裡就是要錢,訛錢,屁民通過在基地打工的阿富汗水電工和ANA,都知道美軍的撤離計劃,還趁著美軍要走,加勁訛詐,在窮鄉僻壤和當地屁民打交道的朋友肯定對此深有體會。有段戲就是一個SSGT給第三任黑人CO說,村民來抬屍訛錢說是被美軍迫擊砲打死的女孩,明顯不是頭晚上交火被打死的,而是死了好幾天的,搞不好就是村民自己故意打死來訛錢的。村里長老振振有詞,你們10月就要撤,現在不給錢等你們走了就沒機會再要錢了,美軍很無奈,黑人CO處理也很果斷,給開支票,後面出了狗咬人的事可能被訛詐,也是果斷出錢息事寧人。

這種事在一些講述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書籍,文章,博客裡都有提及,阿富汗這個國家的具體國情可以參考安薩利.塔米姆所著暢銷書《無規則遊戲 : 阿富汗屢被中斷的歷史》,簡言之這個國家注定天天打內戰,主張擁抱現代世界說過點教育的世俗派在一戰後近100年來動盪的阿富汗被折騰光了,剩下的都是大字不識多少的鄉村農民,人口約占一半的普什圖族和其他烏茲別克,塔吉克,哈扎拉部落民互相殺來殺去。

美軍打這種治安戰根本目的是穩住屁民,重建秩序,建立起符合當代美國核心價值觀,說白了也就是建立起能讓CNN,NYT,WAPO的筆桿子們,以及從東海岸藤校精英到西海岸娛樂明星們都滿意且政治正確的民主政權,因此必須符合黑命貴BLM,LGBT平權,穆斯林,女權,綠色新政環保低碳和弘揚第三世界非殖民化各種主旋律才行。所以找塔利班戰鬥和殺敵不是目的,再說塔利班化整為零,來無影無無蹤,也找不到。

美軍的治安戰,爭取屁民支持是目的,企圖換取到屁民支持,讓塔利班失去立足根基,因此給錢給項目,架橋修路建醫院是爭取民心的主要手段,當然這是美軍的戰略和設想,可是從越戰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都證明所有這套戰略全都失敗,再說了,美國那套當代美利堅核心價值觀,自己就彼此互相衝突,你既要包容穆斯林,又要包容LGBT,還嚷嚷BLM,誰說ALL LIVES MATTER誰是法西斯,可是塔利班直男癌大爺們除了堅定信仰伊斯蘭教喜歡割基督徒人頭之外,好像皮膚不黑,厭女症強烈,喜歡砸死基佬,而且種大煙不太符合綠色環保低碳吧?

所以面對這個光怪陸離的局面,萬惡川普才說,美國介入到打了幾千年內戰的地區衝突裡去有啥意思?還不如趕緊撤離,讓那些shithole地區自生自滅去,省的周邊國家別指望再從美國身上打著順風車揩油占便宜,還天天罵美國佔領道德高地。當然DC決策圈裡,總有一大幫兩黨建制派們,很奇怪的既不同意撤軍,又不同意增兵,既不願和塔利班談和平認慫走人,又不願來個痛快戰場上全部乾掉,既要美國承擔地區責任,出兵出錢打仗,又提不出啥更高明的策略來解決問題,美國就像一個殭屍一樣待在中亞這個地方快20年,除了認慫撤軍走人承認現狀之外,看不到有其他別的選項和可能。

襲擊美軍的塔利班很多都是附近村民,塔利班襲擊美軍時,基本都有附近村民參與,通常的襲擊是每天例行打幾槍就跑路,美軍很清楚有村民跟著塔利班參加襲擊,但上級命令不許進村掃蕩村民激化矛盾,再說每次襲擊規模不大,襲擊者水平和數量都很低,沒什麼實質損失,因此美軍也習以為常了。

主角之一,拿到了MOH的Ssgt羅梅沙有段戲,因為第二任CO被打死,他建議黑人CO帶隊進村去抓人,襲擊剛發生,幹死他們前任老大的嫌疑犯應該還在村裡沒跑遠,結果黑人CO說,麥克里斯特將軍的命令很明確,不許激化矛盾,他們這個哨所在這裡就是推進各種架橋修路重建項目的,抓捕參與襲擊美軍殺死第二任CO的嫌疑犯不是他們的任務,上級會派個專業調查官來調查,黑人上尉說的也很無奈,他很清楚過了黃金幾小時,嫌犯就徹底失蹤沒法找了,但他們都是官僚機器上的小零件,明知道這個仗打得不對勁,很荒謬,但必須按照官僚機構的遊戲規則運轉。其實奧蘭多.布魯姆演的第一任CO也很無奈,他知道上級brass(美軍中校以上軍官大蓋帽帽簷上可以加金葉裝飾,因此被稱為BRASS,大致對應我兔團職以上級別)下的把重型運輸車LMTV走山路開回主基地是個狗屁命令,但也只好硬著頭皮親自開車執行命令,結果果然道路滑坡一車6個人都摔死了。

電影裡借Lt之口也說了黑人上尉不是怕死之輩,在伊拉克參加過很多近距離戰鬥,37歲大齡來這個72小時前哨救援當連長,這個72小時前哨救援的指揮官在奧蘭多.布魯姆之前還有兩任也都死在這裡,所以黑人上尉作為第五任非常小心謹慎,儘管如此,他還是來這個鬼地方了通常(O3上尉連長年齡大約在27-33歲,黑人CO已經37歲,明顯進步緩慢,但無論如何,能來這個異常危險的地方說明這人還是有擔當的)。

最後一場戲有個片段,10月3日戰鬥持續一天結束後,日落時村裡的寡婦拉著畜力車來哨所裡收屍,地上都是打進哨所警戒線後被打死在營地內部的塔利班屍首,美軍看著這一幕都挺無奈,這是對阿富汗戰爭這場奇怪衝突中的敵我關係的一種寓言式表述,觀眾能想象華北的土八路和武工隊襲擊了鬼子砲樓後,太君會高抬貴手允許八路的親屬去從容收屍嗎?

從武器角度來說,這部片子不像《拆彈部隊》裡出現了.50的巴雷特打不過7.62的SVD那種扯淡的戲,整個哨所裡美軍似乎就一挺.50,在對射中很快就被打壞了機匣部分不能用了,M240,通用機槍,M203榴彈發射器在戰鬥中的作用都有表現。影片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出現了訓練ANA的兩個拉脫維亞軍隊顧問,他們的迷彩制服很怪,像是PLA的迷彩,他們帶著SVD,主角SSGT羅梅沙就是用這個SVD找到並乾掉了塔利班中的狙擊手,這讓人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美軍這個連規模分遣隊,步兵班組沒配備7.62的marksman rifle精確射手步槍,無論M14變體的各個版本或者更新的7.62口徑AR的M110,在2009年時都有可能配屬在一線步兵單位了。

這次戰鬥結束後,那個代理指揮的LT邦迪拿到了DSC優異服役十字勳章,可以了,這是僅次於MOH的勳章,帶著QRF(快速反應部隊)來支援的Cpt Potis因為畢竟沒趕上什麼近距離戰鬥,只拿到了銅星而且不加V,這個哨所一堆戰死和先前事故死但是參加過近距離戰鬥的拿到的都是加V的銅星,比如奧蘭多.布魯姆演的CO和接任他第二天就戰死的CO,銅星勳章上是否加V,看似不起眼不起眼的小細節,其實大有講究,但是1993年海軍作戰部長邁克.布爾達上將自殺的起因就是有人指責他得到的銅星並未加V,但他自己擅自越權佩戴V字了。V代表valor,美軍規定只有在一線親身參加了火線戰鬥中表現英勇,才有資格加V。

有的觀眾驚嘆,這麼小的哨所還有炊事兵,從電影裡看,這個哨所就一個炊事兵,廚房設施很簡單,似乎除了加熱一下集體口糧之外,就是做做煎蛋這種很簡單的菜,他們吃的除了MRE中的部分食品外,就是集體口糧Unitized Group Ration也就是B口糧裡的東西,大多數天朝軍迷天天嘲笑MRE難吃,其實美軍MRE作為個人口糧,只是給沒有條件開伙或者沒有配屬炊事兵的小型單位配發。

有炊事兵和炊事設施能開伙的單位,按規定每天最多供應一頓MRE。集體使用的現代B口糧一小箱子口糧十多人份,菜品比MRE豐富的多,預置在複合材料淺盤裡,樣子和高鐵上賣的盒飯差不多,一個人用加熱設備加熱後就能供幾十人食用。二戰和越戰時代,當年沒有複合材料的淺盤軟包裝,B口糧都是大聽裝罐頭,每罐5磅起步那種大型罐頭,現在西餐店裡很多也用,海軍艦艇和有炊事條件的陸軍單位才配發,這種大型罐裝食品需要炊事兵和炊事裝備加工後食用,做好後基本就是自助餐形式,菜品品種和口感都比單兵用的C口糧好一些。MRE及其前身C口糧,好處是單兵攜帶,不需任何加工,打開就能吃,壞處就是品種和口感都差一些。

這個哨所駐紮50多美國太君和若干阿富汗偽軍,夠得上連隊級別,要按PLA編製和飲食習慣的話,得有至少一個炊事班的人力才能保障我們最可愛的人們每日三餐吃上稀飯小菜熱飯饅頭炒菜熱湯,鬼佬吃的簡單,預置食品簡單加熱或者開罐拌一拌就能吃,菜品雖然不如天兵天將們吃的順口,但好處是炊事兵占編人數要比PLA少得多。

看完電影的一點雜感,就看了一遍,有些錯訛難免,與諸君分享。

——————————————————————————————————————————

再補充點細節,一下內容對軍事愛好者來說也許有興趣了解

1、原著裡,也就是電影裡表現的那種落差很大、植被茂盛、降雨降雪頻繁的山地地形下,從2006-2009美軍在努里斯坦省只有一個步兵旅級單位,三個步兵營和相關配屬單位,支援火力除了航空兵,陸航外,野戰砲兵很少出場過,很少見到用到身管火炮的機會(只在173旅駐防期間部署了105榴彈砲,戰鬥中實際呼叫過105榴彈砲),幾乎全都是迫擊砲,60,120迫擊砲,航空火力最常見的是阿帕奇,此外按照出場多寡,就是A10,F15和B1B ,原著中提到F16也出場過。

2、美軍常規部隊連一級已經高度合成,配屬了火力支援協調參謀,軍事情報參謀軍官,可以負責炮兵和航空火力,即時處理信號情報攔截,甄別,分析並實時反饋給CO。班一級小隊,指揮官可能就是上士,但編成內有能力指揮引導阿帕奇和A10等航空火力,後方基地的迫擊砲,以及申請和協調航空補給和急救等後勤支援,班一級小隊編成能有專業兵能分擔一部分過去越戰時代高級士官甚至軍官才有能力和資格擔負的火力支援協調任務 ,美軍步兵分隊內士兵基本都具備操作編制內全部武器的能力,都能交替操作M4,M203,M240,M249,M203這些武器 , 美軍的常規部隊班排級別執行巡邏任務,都集成了指揮控制通信,後勤,以及協調阿富汗國民軍ANA的美軍顧問和ANA單位人員的能力,ANA確實能力不高,而且有很多臥底,不可靠,但很多任務沒法踢開他們單獨幹,與盟軍的溝通協調和訓練教育,也是常規部隊必須具備的能力。

3,常規部隊步兵連一級戰術分類更專業化了,過去步兵連編制內劃分偵察排,步兵排,火力支援排,現在更加細化出偵察狙擊分隊,原著開頭很長篇幅講述的是第10山地師第3旅下屬71騎兵團3營的一個步兵連,這個連裡有打擊分隊killing team等類型,由具備偵察,狙擊專業資質士兵組成高度合成化的班級別小隊,負責執行高度風險地區的偵察,掩護任務,由上士級別指揮,編有偵察,狙擊,醫療,火力支援協調等專業士兵,比如連主力要去某個高風險地區走訪村民,懷疑此地有塔利班,就先派出偵察、打擊分隊,事先徒步隱蔽滲透進該地區,進行偵察活動,並搶佔連隊主力預定要去的地區的制高點,承擔掩護任務,隨後接防部隊,在進行預訂訪問任務深入被認為有潛在衝突地區時,全都提前排除偵察-打擊分隊,看來這是美軍標準的反伏擊戰術程序SOP。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