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天才少女福爾摩斯》影評:關於女權主義。

天才少女福爾摩斯影評

關於影片:

女主角和男主角做一下完全的互換,就會變成十幾年前相當和諧自然的商業片。

父親是秘密社團的狠角色,多才多藝,文武雙全,從小給兒子開掛,為了以後的偉大事業。

女子爵,反抗家庭壓迫出逃,藏在行李箱裡。興趣是愛花,目的是開花店。還有一個被暗殺需要男主角拯救的陰謀。緊急狀況下被男主角命令先一步逃走。

不完全是花瓶,還能有益的幫助男主角,比如識別食物,做飯……

男主角不能再男,女主角不能再女。

女主角,一個獨立、自主、堅強,白白美美,完全符合男性審美的經典女性角色,一定意義上超越了完全花瓶的舊時代女主。

男主角,一個叛逆、會武術、聰明、有愛心,有安全感,有犧牲精神,完全符合女性審美的經典男性角色。

以及與最後反派搏鬥時一定要上演的英雄救「美」。

從這種角度,編劇寫起劇本來還是挺方便的,老劇本拿來換性別就是新時代的女權主義電影了。

女權主義,必定要突出女主文武雙全,武力方面很好辦,打敗男人就好了。

但不能是巨石強森,否則別說不可信,成搞笑片了。所以只能找一個比較「乾枯」的男性,打敗他!

文的方面,足夠聰明呢?從故事情節上下功夫,那多難,踩一下早已把聰明形象深入人心的福爾摩斯多簡單。所以才有了福爾摩斯比女主「破案」慢一步,約會的時候也沒發現人家早來過,承認錯了。

稍微過腦子,不用和小說中的形象比,兩部福爾摩斯電影中的形象,會如此的愚蠢?

用破壞經典角色形象的方式塑造自己角色,真的不算高明。

這種依附性,這種從男性創造出來的理論,或創作出來的作品上進行女權主義色彩的演繹,雖然不能說是女權主義天生的,但在女權主義發展的重要節點上,可以說都產生了關乎成敗的影響。(後面會詳細解說)

還有另外令人吐槽的是,結局老奶奶完全沒有「貴族範兒」,既不謹慎又太張揚,和之前塑造的連用詞都很嚴謹的形象很不符合。真希望看到美人男主驕傲的宣布「你的時代過去了」時,「未必」,老奶奶從背後掏出一把手槍,這次照頭打,一人一槍。

砰砰!

實在是類似橋段多到噁心,每次反派都對著穿防彈衣的男主或女主或強行姦擄來的美人兒身體打,還從來紳士的不上下其手,耐心等待他們「絕地反殺」。

說會影片,即便簡單的調換男女主性別,非常套路,這也確實是一部典型的女權主義影片。表面上看是男人能做女人也能做,實質是話語權的爭奪(後面解說)。而這樣的影片,以前是看不到的,更不可能有受眾,無論男女,都不會喜歡。

另外,這種男女簡單對調,即為女權,源自於七八十年代女權主義者關於男性和女性的「性別角色」是外部強加的觀點。既,男孩的堅強、主動、競爭,甚至強壯,女孩的順從、依附、女人味,都是後天習得的,是由家庭和父權社會所強加的,是可以改變的。先天上男女幾乎不存在心理上的差別,生理上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主張女性的「意識覺醒」。只要把男孩當女孩教,女孩當男孩教,就能「性別角色」對調。此部影片的內容正好體現了這個觀點。

然而進化心理學已經證明整個觀點是錯的,整體上站不住腳。

仍然用過時的錯誤觀點製造影片,不得不說是令人遺憾的。

當然,對於女權主義者,這樣的觀點在今天仍然有利。不僅是辯論中勝利的武器,更是追求實際利益的依據。

無論是眾多的女權主義影片,還是無數的相關文章,所導致的女權主義興起,僅僅幾十年,對中國來說,僅僅十幾年,社會主流觀念的改變不得不令人驚嘆。

前幾天看《超時空接觸》 (1997)這種大女主的片子,其中的女性角色還仍只是不動聲色的互相幫助,稍不注意就會忽略。

那麼,女權主義如此流行,她到底是什麼呢?

(僅對影片感興趣的後面可以跳過,或只看結尾)

關於女權主義:

女性對於女權主義的了解,從比例來看,至少國內應該算比較低。

激進主義女權主義重拳出擊。

後現代女權主義無所不在。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瑟瑟發抖。

自由主義女權主義天天換男友。

不準確,大概就是這樣。

某種意義上,女權主義是依附於男性主導的哲學與社會理論發展而發展的。

從最早的《人權宣言》(1789),瑪麗·古茲看到後,就寫了一本非常相似的《女權和女公民權利宣言》(1791)。

美國女權主義歷史中,1848年召開了第一次以女權主義為主題的婦女大會(一百名婦女和部分男性),通過了《權利和意見宣言》。

《權利和意見宣言》在格式和措辭上與《獨立宣言》非常相似,其邏輯與表述思想也幾乎相同。

自由主義思想逐漸發展成熟後,出現了自由主義女權主義。

馬克思主義形成後,又出現了社會主義女權主義(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是私有制)。

後現代主義流行後,出現了後現代女權主義(否定理論),文本之外無他物(雅克·德里達)時髦起來,女權主義又有了話語權訴求。

所以不搞明白女性主義所以「依附」的對象,理解不同派別的女性主義就會有障礙。

反過來對這些概念比較了解,理解女性主義也會容易許多。

總的來說是一個從追求身份平等,到規則平等,到機會均等,到結果平等,到拋棄性別,直到掌握話語權的過程。

另外值得重視的30%決策權(聯合國1995年提出女性應在決策層中占30%的主張)。

這是一種拋棄規則平等,直接「進步」到結果均衡主張,意思是不管女性的絕對能力如何,規則公平下競爭力如何,確保最後的結果有30%的女性進入的社會各方面的決策層。

簡單說,男人要考更高的分,才能獲得一樣的地位。

某種意義上,這是社會,尤其是決策層總體處於歧視狀態下,男性與女性生理上的客觀差別,不得不以社會公平為理由做出的妥協。 (在女性優勢領域不確保男性的30%,當然,女性優勢領域幾乎都不是決策層,而決策層真正關乎女性地位)

這種妥協到底能不能算進步,就要考時間來檢驗了。

至於女性主義具體的演進相當複雜,就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了。

用最簡單且片面的話來說,第一次女權主義浪潮,是爭取投票權的運動(與男性一樣的權力,身份平等)。男人有,動物沒有,我們也沒有。所以投票權是女性地位低下的根源。有了投票權,我們就擁有了另世界震驚的力量。

有了投票權後,女人覺得勝利了,男人覺得女人該安分了。

然而並沒有,女性發現,投票權沒球用,投票的時候你是敢不聽丈夫的話,還是不聽爸爸的話?

棍棒底下出淑女亦出好老婆。棍棒的批判比言語的批判有效多了,有力多了。

想聯合起來沒WIFI。想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長期出行或參與社會活動對大多數女性來說,本質上是受限的。

社會和經濟上女性和男性還遠遠沒有平等,投票權並不能使這點得到改變。

所以女性發現,歧視的根本是父家長制,以及圍繞父家長制建立的種種規則和成形的社會思想。

這種對女性的深深歧視,規則的束縛,種種區別對待,根本不是簡單的字面的身份平等所能改變的。

必須改變社會的規則,改造男人的思想。

於是有了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分以下幾個方面。

以及獨立的田園女權主義:

田園兩個字大概是用來形容土味兒,中華田園犬,中華田園貓一個意義。

一般來說,沒有一個嚴格的田園女權主義定義,比較接近的是激進女權主義,但也有相當大的不同。

田園女權主義按照普遍理解,主要特徵是雙重標準或多重標準。而其他幾種流行的女權主義,哪怕是製造性別仇視,雙標的情況都是罕見的。

例如一些西方女權主義者主張修改憲法,在獲得平等對待方面不考慮性別因素,完全平等。這樣會導致保護婦女的法律失效,失去女性的一部分發法律上的特權。

顯然,這不是田園女權主義者的追求。

同時,相當大一部分田園女權主義者在現實中面對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財富的男性,往往樂於表現出更加符合傳統觀念中的女性特點——依附性和順從性——而不是思想與財務的獨立。

所以嚴格算起來田園女權主義不能算女權主義,反而更像男權主義的奇特分支,以部分男性為完全中心的實踐男性中心主義。

後現代女權主義:

第二次女權主義浪潮,基本取得滿意成果的同一時期,保守主義又開始流行起來,他們批評所有的女權主義破壞傳統,傷害家庭,擾亂社會。

艾滋病的出現,離婚率的大幅度增長,單親家庭成為普遍現象,孩子從小就活在不幸中,性解放帶來的混亂與社會問題,都成為保守主義者批評的有力佐證。

在這股保守主義「逆流」下,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出現了。

女性發現,雖然之前取得的成果不錯,但逆流隨時會來,不掌握話語權,女權主義就不能算完全勝利(不止是成功),所以第三次女權主義帶有強烈的後殖民主義色彩。

後現代女權主義是第三次女權主義浪潮,概念相比前面幾種複雜一些。舉例來說。這篇回答就是男權(父權)的體現,證明了男性話語無處不在,同時還是本質主義和普遍主義的。

後現代女性主義吸收了多元主義思想,反對本質的生理區別和普遍的人性區別。

相對於男性女性的所謂「本質」區別,男性內部和女性內部不同的區別更值得重視。

相對於具體某個人、某群人、某個階級對女性的壓迫,無所不在的分散的男性話語權更值得重視。

相對於關注壓迫和壓迫的形式,更應該關注女性的自我規訓。

以這篇回答為例,在後現代女權主義看來,必須用女性的話語重寫一遍,且不能是本質主義和普遍主義的。

更具體更好理解但不太準確的例子。

低淨值40歲連女人手都沒碰過的某男性,打下一行字:「女拳都是大傻X!」

站在上帝視角,也就是知道打下這行字人的現實身份,在傳統幾種女權看來,雖然這個人很可悲很可憐很愚蠢,真·找不到老婆,與女人最近的距離是聞到雌犬用香水的時候依依不捨流連不去,必須狠狠懟,但卻不是壓迫的體現,而是無能狂怒的體現。

但在後現代女權主義看來,這就是權力,就是壓迫的體現!

不是那個人或哪個人壓迫我們了,而是話語既權力。

假如有無數個低淨值40歲只剩嗅覺「觸摸」過女性的男人,在同一時刻打下同一行字「女拳都是大傻X!」,女性爭取權力幾百年的艱辛努力和成果豈不是覆滅了(狗頭)。

激進主義女權主義,社會主義女權主義,自由主義女權主義,作為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總的來說是訴求的不同。

後現代女權主義作為女權主義的第三次浪潮,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大體上是視角的不同。

爭取話語權的差異:

今天看來,東西方女權主義都已經注重對話語權的爭奪,但手段不同。

西方女權主義對話語權的爭奪,仍局限於自由主義的言論自由範疇內。只要不是言論會引發「實際罪惡」的「即刻而明顯的危害」,政府權力不會進行干涉,例如恐襲預告。其原理是「沒有人可以被允許在擁擠的劇院裡大喊「著火了」,除非真的著火了」(奧利佛.霍姆斯)。

當然,這並不是說任何言論在任何地方都不會禁止,在政府放任的前提下,如同報刊可以選擇不刊載,不同的網站也可以根據自身政策和利益,體現傾向,規範用戶發言的範疇,管理用戶的發言內容。

如同報刊理論(《報刊的四種理論》),當某個人的發言被阻止的時候,可以自己建報,建立網站,自行管理,例如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的4CH, Tumblr 的轉型。

在這種前提下,女權主義對話語權的爭奪,體現在宣傳和利益影響,宣傳包括正面的,女權主義者為什麼要爭取權益,也包括批評女性立場所不喜歡的事物。但拼命diss男性,追罵僅僅是平權的發言,不占主流,不會引起公眾的廣泛反感。

利益影響則是資助相關研究,鼓勵支持添加女權主義元素的影片,文藝作品,拒絕「不恰當」的作品。

這種情況下,廣泛受眾的作品,幾乎不可能有反對女權元素,很難有「媚男」的元素。但小眾類型的作品,各種元素仍有存在的餘地。

「東方」女權主義者在話語權爭奪方面,走了另一條路,現存的主流力量「本土派」,基本放棄在理論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努力,搞去中心化,去組織化,「分散」的,只注重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例如「離婚冷靜期」。雖然反響,或者說反對的聲音很強烈,然而並沒有用。

也許正是因為一次次努力的失敗,本土派的女權主義更趨向於使用「有用」的手段——舉報,來體現自己的影響力。用政府權力,或者說用政府權力威脅,禁止、抹殺不符合自己心意的發言,下架不符合心意的作品。

這種「力量」是西方女權主義者所不能擁有的,是「東方」女權主義者所獨有的。

因為理論的缺失,或者說本土的女權主義者大多數不關注理論,也可能包括成為女權主義者的人,確實感受到地位的不平等,以至於心理壓力更大。加上缺少渠道,很難用利益影響,多方促成,女權主義更趨激進,「無法」區分合理行為與合理言論的界限,diss男性的問題愈發嚴重,不合心意就「不許存在」的問題更加嚴重。

一次次激進的行動,存在感極強的(少數人)毫不掩飾的激烈的、辱罵的、瘋狂的言論,給本土派女權主義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帶來了危機。

不僅引起公眾的廣泛反感,還可能在未來引來政府權力對本土女權主義的進一步打擊。

這對本土派的女權主義者不利,對確實存在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壓迫的問題更加不利。

一些女權主義者的觀點是,不支持就是反對,站在翹板的中央是白費力氣。當男性忽視女性權益的時候,女性自然可以採取報復行動,讓你們喜歡「作品」消失。

一定程度上,這是理想主義破滅,向現實主義的妥協。但與西方女權主義者不同的是,西方女權主義者對話語權的爭奪,首先是建立在現存女性狀況相對東方女性狀況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其次,對話語權的爭奪也有理論和法律上的明確界限。

本土派女權主義者對話語權的爭奪,更應該(主觀意見)體現在反映女性狀況上,爭取更廣泛的公眾支持,爭取決策者的同情和理解,努力嘗試解決更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在網絡上建立短暫的心理優勢,一再引起更多的人反感。

現在與未來:

發展到現在的女權主義,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爭、無處不在。

從近幾年一部部接連不斷的女權主義電影,和普通電影中層出不窮的女權主義元素也能看出來,女權主義在話語權上的爭奪,不僅在踐行且踐行有效。

當然,這是區域性的,與不同國家和地區對話語權本身的重視程度有關。

總體上,女權主義的思想在世界範圍內將會持續、深入的影響未來的方方面面。

可能是趣味性的結尾:

最後,這篇文章只是粗略的介紹了女權主義的幾個大分類,更詳細的分類還有很多。即便是性別分離主義(女同性戀女權主義)中仍有很多更細的劃分。

例如:

女同加速主義:加速——女同烏托邦。

女同跨性別超人類主義:男性接受改造變成女性,新人類社會只有女性。

女同勃良第主義:類似生化危機,特工學院反派,摧毀「舊社會」,存活下來的人開啟女同人類新時代。

女同波薩達斯主義:

認為超人類的外星文明中只有一個性別——女性。

人類只有擺脫男性才能進入宇宙文明。

擁有孤雌生殖能力的沙原鞭尾蜥(雌性趴在另一個雌性的身上,相互刺激對方。這時兩個雌性都會受精,生下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後代)進化的程度更高,它們可能是外星文明遺留在地球上的生物。

所以人類應該學習外星文明建立女同社會。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