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遊牧人生》影評::遠方沒有烏托邦

遊牧人生影評

上大學的時候,我一直想去留學,因為我覺得去留學之後,我的生活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像所有電影裡的歐洲幻想一樣,咖啡廳、詩歌、派對、所有美好的一切都會展開。

不管我在哪個生命的節點上,其實都不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還是時時刻刻地處在日常生活中,就像《心靈奇旅》裡所呈現的,他一直以為夢想成真之後,生活會發生質變,實際上並不會,我們要學會和日常生活相處。

所以,我一直不喜歡去遠方之類的電影,那些標榜在旅途上、去西藏能夠淨化心靈的故事,把日常生活和遠方做了片面化的剝離,而其實,它們倆是一樣的。

《遊牧人生》是一部獨立電影,從它的片名和簡介就可以看出來,它關注的是孤獨和邊緣人。偶爾從塞得過滿,嗨點太多,花哨劇情的商業電影裡出來,看看獨立電影就像是無字的遊戲,在緩慢的節奏裡,然後去思考電影裡提出的問題,不需要給出答案的那種。

這部電影的選題其實有點俗套:邊緣、孤獨、在路上。沒什麼劇情,就是展示主角在失去所有之後,面對的日常生活,在路上遇到人又告別人。如果主題是展示:人失去所有之後,孤獨和困境之中如何自處,可能還會好一些。但是電影後半段給出了主題:「獻給不得不上路的人」,感覺像是考試的時候給出的標準的教科書裡的答案一樣,不喜歡,不喜歡這種和幾乎所有的文藝青年喜歡的文學影視一樣的標準答案,遠方或者在路上就是解決痛苦的良劑?too young too na?ve。

好想有一輛房車哦,然後當一個遊牧人,逃離世俗的一切,然後在流浪中認識一個戀人,跟著他去遙遠的礦上,或者去更遠的荒野,遇到一群同樣的人,一起圍著篝火、開音樂會、和大自然接觸、遇到如同生命導師、宗教領袖一樣的大鬍子,開著房車在公路上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大家都很友好,都很有故事。一邊在路上一邊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像那些工作到老的可憐社畜。

真的是這樣嗎?去遠方就是解決痛苦的方法?就能擺脫瑣屑討厭的日常生活嗎?可能沒有真正地審視和思考過生活,然後我們才會片面地去向往遠方,甚至把去遠方當成解決痛苦的方法。

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總是說「這就是生活」,任何影評用「這就是生活」就可以解答。沒有生活經歷的時候不知道,看不懂《一一》也看不懂是枝裕和的電影,覺得好悶哦好無聊哦,這演的什麼?怎麼一點劇情都沒有。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們的電影講的大多數就是生活本身。

《遊牧人生》的前半部分我還比較喜歡,片頭單刀直入,兩句話打在屏幕上就交代了背景:礦產倒閉,丈夫去世,主角不得不帶著自己的房車開始流浪,簡單粗糲,和故事的背景一樣。即使陷於失去一切、和極度孤獨的困境中,她還是生活下去了

後半部分我就不太喜歡了,特別是:去那個老頭家、去妹妹家、遊牧和世俗生活的爭論,和遇到的年輕人唸詩、心靈導師雞湯一樣的開導和片尾的總結。把影片陷入了雞湯化和局限化。

把世俗生活和遊牧生活簡單地對立,把在路上作為解決痛苦的唯一手段。

如果是個大學生可能還情有可原,但是本片是一位老年礦產工人的設定,我覺得不太合適。她不應該只是那麼簡單地,走吧,去遠方吧,去遠方的烏托邦治療痛苦吧!那才是人生的意義。

遠方沒有烏托邦

獨立電影不應該是俗套地複製元素就行的:遠方、自然、孤獨、邊緣人……

獨立電影應該是獨立思考的電影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