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遊牧人生》影評:像一株蕨類植物自由生長

遊牧人生影評

Warning:含劇透。

虛實交織

《Nomadland》裡Frances飾演的Fern,是一個失去了丈夫、工作、家園的60歲獨身女人。離開生活了半輩子的地方Empire後,她選擇在車輪上「遊牧」,在此途中遇見了這個「遊牧」社群裡和自己一樣的Nomads。這些人中,大部分是60歲以上老人,他們「遊牧」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全國各地找季節性工作,打薪資非常少的零工。

第一次聽到片中女主和別人介紹自己名字的時候,我愣了一下。因為fern的意思是蕨類植物,我進而想到聽「隨機波動」播客裡採訪《流溪》作者林櫂時她說的幾句話。當時的訪談是快問快答,建國問林棹,如果要用一種動植物形容自己的話,會是什麼?

林櫂說:

「蕨類植物」,「因為不像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根,蕨類的根很淺,比較像我……蕨類比較敏感,對於溫度濕度的要求比較高,如果環境有一些變化,就會死掉,死得很快,因為蕨類是恐龍時代就有的植物,有一種懷舊風格吧。」

後來的問題是如果有下輩子,又會選擇做什麼動植物?林棹的回答是:

「想做一隻不繁殖的雨燕,是一隻真正的沒有腳的鳥。」

我在把這個播客找出來聽這個部分的時候,全身雞皮疙瘩,彷彿發現了了不得的天機。我想,Fern這個名字應該是導演趙婷有意為之的。

《Nomadland》這部電影,改編自一本廣受好評的出版於2017年的非虛構書籍:

書籍裡以紀錄片形式講述了作者對這群美國Nomads的觀察與思考。而在這部電影當中,的確出現了真實的遊牧者角色:Linda May,Swankie, Bob Wells(油管頻道:CheapRVliving),這些人在劇中出演了自己,主角Fern則是虛構的。

其實如果仔細看片尾字幕的話也可以發現,這個電影裡實際出現了很多真實的人。這種本來以為是虛構故事,突然發現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的觀感的改變,對我來說是這個電影對我震撼最大的一點。


蕨類植物

蕨類植物是一種很古老的植物,被科學家稱為「活化石」。它們的祖先是距今4億年前就出現了的裸蕨——最早的陸生植物(從蕨類植物到被子植物.中國科學院)。地球上的植物從苔蘚進化到蕨類之後,意味著植物分化出了根、莖、葉,具有了真正的維管組織,適應環境能力比之前更強。於是,蕨類成為了恐龍時代的最強植物。但是,二疊紀時期隨之到來的氣候變化讓維管結構簡單的蕨類植物因為難以適應而逐漸被裸子植物取代,再後來的今天,地球上的植物霸主是被子植物。

植物在地球上演化的過程,折射出赤裸裸的達爾文主義。

如果留意的話,會發現電影《Nomadland》中,不乏「恐龍」,「化石」這樣的意象,本身就言說著那些傾覆於歷史塵土中的「霸主」和消蝕在歲月風沙裡的白骨。

雖然「自動化」,「工業4.0」,「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在不同國家卻表現得不盡相同。這部電影展示了這些當今問題在美國的表現,既生動又殘酷。這和生物演化一樣不容抗拒。

和Fern一樣「遊牧」的人,大多數在2008年經濟危機中失去了家庭、房子、工作。再找工作十分困難,因為時代變了,他們沒有市場需要的新技能;房租很貴,一個以最低工資標準打全職工的人很難負擔起一居室的租金(In ‘Nomadland,’ the Golden Years Are the Wander Years)。安全退休仰仗的三大支柱:「社保,養老金,儲蓄」對他們來說只有微薄的社保可以指望(‘The last free space in America is a parking spot’: On the road with a new kind of workforce.)。


落葉歸根

說來有意思,想到蕨類「根」這個意象,我立馬想到了中國一部極好的公路片《落葉歸根》。有黑色幽默,有溫情,也有對所處變革時代的思考深度,在我個人看來是一部不輸《Nomadland》的電影。

兩部電影其實都在闡釋歸途與家園,而兩部電影又如此地不同。

《Nomadland》的中文譯名《遊牧人生》讓人想到「老無所依」所以讓人感覺悲涼,但事實上是想展示一群失去了房子、工作、家園的人,如何有尊嚴地流浪,更像是中國話說的「此心安處是吾鄉」。而《落葉歸根》中,趙本山千里背屍,是為了完成工友死後回到他物理上的根這一簡單的願望,但最後也發現這個家園已經不再。

只要生產力一直向前發展,人類社會不斷處於更替之中,就必然有人會因為跟不上變革的步伐而被甩出歷史漩渦,成為逐漸邊緣的一群人。而不可避免地,這些人中很多會是老人。

《Nomadland》裡的老人們選擇與自然和彼此相連,擁抱蒼茫而孤寂的大地,或許這也是我們未來的道路。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