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影

電影《從前,有個好萊塢...》影評:最美的童話

從前 有個好萊塢...影評

毫不客氣地說,《從前,有個好萊塢...》絕對是昆汀帶給觀眾的一場前無古人難有來者的感官盛宴,它可以帶人以久違的內心難以壓抑的縱情釋放衝動。僅在鋪墊部分的大量日常場景,昆汀大膽地使用了雙主角雙主線加分支進行三線平行敘事,不僅如此,還加入了瑞克戲中戲的嵌套敘事和克里夫的回憶插敘,彼此呼應又不橫向爭執,將影片容量與呈現形式豐富至遠超常規的定義。影片在六十年代的好萊塢黃金時代末期和美國反主流文化運動的雙重文化背景下鋪開一幅黃昏下溫和又奇異的絕妙畫面。

滿屏的電影懷舊集和密集的致敬畫面,飽含昆汀對六十年代美國好萊塢的懷念。更具探討價值的當屬曼森事件的重寫與對嬉皮士文化毫不遮掩的厭惡,這些問題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電影高潮段落,也是這一感官盛宴的精神核心。而對於中國觀眾而言,對李小龍在影片中的形象則成為了「特供版」話題,從個人藝術表達到國家意識形態,夾雜個人喜好與家國情感,足以引起無盡的爭論。總之,《從前,有個好萊塢...》渾身自帶話題降落人間,它的每一個細胞都可以引起一次頭腦風暴般的討論與爭議。

骨灰級影迷出身的昆汀,遍佈滿地的致敬梗必然是最顯而易見的「驚喜」,從這個角度講,《從前,有個好萊塢...》就是送給影迷的光影盛禮。對普通觀眾而言,若對上世紀好萊塢電影稍有關注,也能在海量懷舊中多多少少找到自己熟悉的景點。除此之外,還有復刻《無恥混蛋》火燒納粹、《落水狗》白先生同款1966凱迪拉克、《死亡證據》特技演員、姜戈(Django)的「兄弟」瑞戈(Ringo)、安東尼奧·馬格利提同名意大利導演等等橋段,可見昆汀除了上好萊塢電影課,也在不斷地打造自己的「昆汀宇宙」。退一萬步講,即使對其中涵蓋的「知識點」聞所未聞,也不妨礙享受它帶來的愉悅。在打破常規的敘事中體會昆汀通過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製造的情趣:道爾頓拍攝時現實與戲劇來回穿插間,咀嚼投入與剝離感的「冰火兩重天」,感同身受地體驗好萊塢演員背後的輝煌與辛酸;欣賞莎朗溫文爾雅氣質的同時跟隨演員的視角同步觀賞1969年電影業的繁華繽紛的金色黃昏,真切地體會時間的穿越和歷史的溫度;「傻小子」克里夫化身鋼鐵主流對當時嬉皮士廢柴青年的痛罵暴打二重奏,感受血液中迸發的正義暴力之快感的同時回顧一段塵封已久的美國往事。

過氣的道爾頓,就像1969年的好萊塢,處於命運變革的十字路口。一面是大製片廠制度的消解和電影工業的財務危機,另一面又是各種社會運動的蓬勃發展與反主流文化的昌盛,激進與主流兩種文化實力針鋒相對,所有人都逃不過時代的洗禮和價值的選擇。五十年代因主演《賞金獵人》而名聲大噪的瑞克·道爾頓也終於發現已經吃空了功勞簿上的老本,明星光鮮的背後是殘酷的自我反省與挑戰,無論為了藝術還是金錢,道爾頓必須下決心乘上時務之帆下海遠航。

受歐洲新浪潮影響的意大利西部片的崛起,反襯了當時美國好萊塢的衰退。美國人倔強的優越感第一次在赤裸裸的現實面前需要低一下一直以來高昂的頭顱。早已習慣在好萊塢這一全球電影產業頂端品牌作業的道爾頓,也不得不為了生活「委曲求全」帶著一百個不情願遠赴意大利「技術扶貧」,只為求得一份主演的工作。初來乍到的道爾頓在意大利不出意外地品嚐了傷口上的鹽。對手戲搭檔對《勝利大逃亡》的好奇讓道爾頓只能用臆想彌補嘴上留下的最後一絲尊嚴。因酗酒導致記憶力衰退進而使得習慣性忘詞,對職業的敬意讓道爾頓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若遭遇意大利的滑鐵盧,道爾頓的職業生涯可能就會跳過夕陽直接進入黑夜。

事實上道爾頓的確按照這條黑暗路線走的。小演員「馬拉貝拉」的出現像天使一樣幫助道爾頓見到了黎明。午休時在影棚的首次照見,安靜讀書純真無害的小女孩就與隨手丟垃圾吐痰吸菸的「老砲兒」道爾頓形成強烈反差,從性別到年齡到閱讀的書籍到行為舉止再到對戲劇角色的解讀和追求,尤其是對方比自己更了解自己飾演的角色,猛烈的錯位感給道爾頓的內心沉重一擊,加上在西部小說中的情不自禁的代入,道爾頓終於迎來事業反彈。萊昂納多最後一句含淚的」Rick fucking Dalton」將道爾頓的壓力與釋放演繹到極致,中文翻譯成「我他媽的太優秀了」更能直接地感受道爾頓的當幸福來敲門般的內心獨白,流出的淚水包含吃過意大利通心粉後「真香」的呼喊。昆汀借用道爾頓這條故事線,展示了他對意大利西部片的態度與回憶,致敬意大利史詩《大鏢客》系列的和「美國三部曲」系列巨作,也用一個不算勵志的勵志故事向那個時期為藝術與職業搏命抗爭過的電影人表達出足夠的敬意。

昆汀的任性和痞氣毋庸贅述,昆汀在自己的電影對自身的定位大於等於造物主,對各種帶有標籤或具有歷史爭議的人物進行戲謔、調侃、嘲諷,諸如此類的惡趣味變化多端層出不窮。以《無恥混蛋》為例,從德意法西斯到英美盟友都玩弄一遍,甚至在處女作《落水狗》中連自己都不放過。在本片《從前,有個好萊塢...》中,對兩位時代人物的描繪更是引起軒然大波,其中一位就是家喻戶曉的李小龍,正因為此事件使得由中國影業公司參與出品的《從前,有個好萊塢...》無法在中國上映,而且是在早已定好的首映日的前一周撤檔。讓事件更加激烈的是,執拗的昆汀寧可退出中國市場也絕不對電影重新剪輯,要知道即使刪去所謂的醜化部分的6分鐘或者給那位亞裔演員改下名也絲毫不會影響電影的觀賞性。然而昆汀寧為己全,不為龍碎,還會公開解釋李小龍事件。只能說,這次事件本質是兩種影響力巨大卻又截然不同文化養成的價值群體,面對兩邊都無法讓步的歷史評價中的白熱化交鋒,是一場卸掉了偽和平的真對立。

對於昆汀一手打造的李小龍事件,站在文化層面的立場看是難以評價的,但絕沒有必要把李小龍神化。李小龍終究不是完人,從藝術角度看他主演的電影也難登影史經典之堂,而從唯物歷史觀的角度出發,李小龍又是一代民族偶像,這也是在交鋒中東方觀念所站立的核心。先拋開這些爭鬥,從事實來看,1969年的李小龍還是好萊塢的武術指導,他的代表作《精武門》《唐山大兄》《猛龍過江》還沒有誕生,向電影局舉報的李香凝不到1歲,這都說明,即使李小龍是神,但至少1969年的李小龍還是人。這次鬧劇,只能說是昆汀典型的美式哲學與國內愈發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針尖對麥芒。如果把李小龍看做神話,那昆汀對李小龍便是醜化。事實上昆汀對李小龍的態度,既沒有《從前,有個好萊塢...》中的惡意,也沒有《殺死比爾》中被過分解讀的敬意,只是想這麼做罷了。相比另一位人物波蘭斯基,遭遇與李小龍同等待遇,幾乎是復刻版,爭議聲卻似乎小了很多,而且我相信其中原因絕對不是因為1969年之後再過8年的案件,儘管這看上去似乎是一個站在道法律和道德制高點上的一個完美無瑕的說辭。

聞名遐邇如李小龍和波蘭斯基,都難逃昆汀魔掌,可見其口味之古怪,性格之邪典。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無恥混蛋,在《從前,有個好萊塢...》中卻毫不吝嗇對莎朗的喜愛之情,甚至讓莎朗的妹妹從得知昆汀重拍曼森案時的反感,到看到成片後的感動涕零。影片中的莎朗,是一位會悄悄地到影院一面觀看並回味自己演的電影一面觀察觀眾反應而享受其中樂趣,而且帶有一點小小的虛榮心開心又自豪地告訴影院人員自己的演員身份的小女生;是一位會送給自己丈夫一本「很有眼光」的書作為小驚喜的妻子,而後波蘭斯基的確將那本書拍成電影,成就一番佳話;同樣還是一位經常與朋友在一起而且永遠都會快樂的好閨蜜。這一個個小細節真實的可愛,她如人間天使般在洛杉磯閃耀。如果說道爾頓這條線展示了在一個在時代風雨中搖擺的好萊塢,那麼通過莎朗這條線看到的就是一個充滿機遇的好萊塢黃金時代。無論是夜幕街頭還是城堡派對,亦或是古典書香和銀幕光影,跟隨莎朗的視角,讓我們仍然相信這依然是充滿文藝氣息與浪漫夢幻的La La Land。

昆汀之所以將莎朗拍的如此地接近完美,就是因為現實是無比殘酷。關於莎朗,關於《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真正創作背景,是被稱作「20世紀最慘絕人寰案件」的曼森殺人案。這起令人不寒而慄的案件,與當時美國盛行的嬉皮文化有著密切聯繫。電影便是通過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瑞克這條線,引出了洛杉磯在社會文化層面的1969年。六十年代末可以說是美國的嬉皮時代,因叛逆與對社會的不滿,加上各種社會因素,美國誕生了一系列的社會運動,統稱為反主流文化運動。《阿甘正傳》主體部分就是描述的那個時期的故事。與《阿甘正傳》以溫和的方式感化嬉皮青年不同,《從前,有個好萊塢...》就像毫不掩飾對莎朗喜愛一樣毫不掩飾對嬉皮士的痛恨,至少跟曼森案相比,昆汀多入骨的臭罵都顯得黯然失色。

瑞克載嬉皮女去的史潘農場(Spahn Ranch)是真實存在的,那也是殺人王曼森的老巢。因家庭破裂年少便成為監獄常客的曼森,趕上了美國的「好時代」,憑藉在監獄的生存經驗,誤打誤撞成為了嬉皮青年的領袖。而後曼森通過藥物與訓練完全控制了「追隨者」的意志和精神,組建了「曼森家族」,這實質上是一個被洗腦的殺人邪教組織。1969年,「曼森家族」便多達六十餘人,以女性為主。被曼森制定的嬉皮女通過與史潘農場的失明農場主的性交易,把史潘農場據為己有,並且以賣淫與販毒為誘餌吸引了大量以犯罪謀生的嬉皮士。在影片中,紅髮女吱吱與瑞克找的失明老頭,就是此事件的原型人物。在那幾年,「曼森家族」至少瘋狂地在多起命案中殺害了35人,其中有一批人的屍體就藏在史潘農場的秘密墓地中,而這一事實是在案件發生近40年後才被警方發現。在「曼森家族」一系列的殺人案中,最另世界震驚的當屬1969年8月9日晚對莎朗和她朋友們的殘忍案件。

與電影介紹的相同,懷孕8個月的莎朗和朋友們在比弗利山莊住宅區度過週末,被此前踩過點的曼森派人來做「魔鬼的勾當」。電影中當瑞克在房頂修天線時,去莎朗家找錯人的長髮男子,就是曼森。他原本是找梅爾切,一位音樂人,因拒絕過曼森的音樂夢而被尋仇,曼森便多次以尋友的名義找到這位目標,而莎朗她們卻成為了最無辜的受害人,甚至她們臨死都不知道曼森何人,更未有過任何接觸,只因梅爾切曾經住過這棟房子。這樁殺人案絕非普通,之所以稱之為慘絕人寰,是因為手段極其殘忍。殺人犯們闖進莎朗的住宅,而莎朗的朋友們,一個被刺了28刀,一個51刀,還有被天花板的橫樑繞在脖子上勒死的,死相極其噁心。而對莎朗更是兇殘,不但本人被亂刀砍死後吊在臥室中,連肚子裡的孩子都被剖出,按照殺人犯的說法,是要獻給曼森做禮物。此案件第二天震驚美國後,這夥人居然在當天又殺了便利店的一對業主夫妻,原因同樣匪夷所思:他們覺得這對夫妻怠慢了自己。而後曼森被捉,本來鐵板釘釘的案件卻成了一場漫長的「世紀審判」。在法庭,曼森的邪教言論居然被更多的人所崇拜,連同3名女嫌犯,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有說有笑地參加審判,法庭外更是每天聚集曼森大量「粉絲」示威。後因美國廢除死刑,這個惡魔直到2017年才死在獄中,彼時已經83歲。

曼森案導致了嬉皮士在人們眼中由社會廢青轉變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這樣畸形的社會現象也終於逐漸走向消亡。如今回過頭來再看《從前,有個好萊塢...》的高潮部分,與前面渙散的兩個小時宛如兩部電影,或者說最後的30分鐘才是那個熟悉的昆汀,暴力、血腥、黑色幽默、出其不意,應有盡有。在戲劇上,昆汀還給所有觀眾開了一個大玩笑。在前面的鋪墊中,除了道爾頓和瑞克這兩位主人公是虛構人物,滿篇的掉書袋幾乎都有現實原型,逼真至極。在高潮部分來臨之時,電影特意加了時間字幕與解說旁白提示故事的進展,與現實完全一致。所有人都知道接下來要發生什麼,彼時心情唯有抗拒、忐忑與恐懼。而昆汀卻用了180度的峰迴路轉:「噁」狗的撕咬,瑞克的暴烈,道爾頓的怒火,昆汀用最「殘暴」的手法,給影迷編製一份最為絢麗的暗黑禮物。

《從前,有個好萊塢...》把道爾頓和瑞克的故事,巧妙地嵌入1969年的歷史境況中。它早已突破一般作品講述愛恨情仇的情感故事最終再將其總結為人性或社會的敘述層面,而是直接將這一年的歷史背景進行縱向呈現。這種生活化的欣賞,包括書袋和伏筆,「無意義」讓電影回歸本身。那些老生常談的梗,話癆、戀足、血漿,內容鬆弛卻不鬆垮,飽含文化意味,迷人且動聽。不同的故事線在平行與交叉、鋪墊與升級中行雲流水般自如交替與轉換,構成一篇懷舊、多元、包容的美麗故事。

不忍回首的歷史,映襯了昆汀的鐵漢溫柔。1969年8月9日的深夜,莎朗家的大門緩緩打開,走進去的不是嬉皮,是那個過氣的道爾頓,他略顯羞澀地走進莎朗家,與新朋友客氣地握手寒暄。當字幕出現,一切歸於平靜,就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而此刻胸口卻湧出難以抑制又無法言說的情緒。Once upon a time...in Hollywood,從前,有個好萊塢……感謝昆汀,讓一個早已在殘酷現實社會中鍛打出來成年人,再一次願意相信童話是不會騙人的。

——2020.4.23

IT145.com E-mail:sddin#qq.com